林露露
【摘 要】基于写作心理学理论和支架教学理论,聚焦第一学段写话目标,针对学生存在的“想象写话不够主动”“想象内容不够丰富”“书面表达不够规范”等问题,教师应结合教学实例,搭建各类写话支架,以此促进第一学段学生的写话兴趣,提升其想象类写话水平。
【关键词】第一学段;想象类写话;学习支架
根据写作心理学理论,学生写话要经历三级转换:从知觉思维转换为内部言语,从内部言语转换为口头表达,从口头表达转换为书面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统编教材落实了这一要求,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水平,想象类习作编排得更序列化。想象类写话作为想象类习作的前一阶段,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基于第一学段“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的目标要求,二年级教材编排了两次提供图片的想象类写话,降低了写话难度。但学生在写作三级转换中,易出现想象写话不够主动、想象内容不够丰富、书面表达不够规范等问题。要有效破解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搭建各种写话支架,以提升学生想象类写话水平。
一、调用表象,生发表达
表象是知觉在头脑中留下的感性形象,是想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丰富的生活体验、深入全面的观察、内化的知识都可帮助学生积累表象。
(一)搭建情境支架,催生表达欲望
在进行写话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以及相关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写话的积极性。情境创设有六种常见的形式,包括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图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生活再现。
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安排了《猫和老鼠》这一想象类写话,教师可导入《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创设故事情境。同桌两人进行角色扮演。一人当老鼠,一人当猫,体会当猫突然张开了大口扑过来的时候,老鼠对应的动作、神情、语言和心理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感受角色的情绪和场景氛围,拓展想象空间。如此,才能创造性地重组头脑中的表象,产生新的角色形象。可以说,情境的创设对于触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唤醒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搭建联想支架,唤醒生活经验
没有联想,思维的海洋会枯竭。指导想象类写话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其基于图片联系生活,展开丰富的联想,培养开放性思维。
如对于《猫和老鼠》这篇想象类写话,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图片画了什么。学生不难找到老鼠、电脑、鼠标、猫。在“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把孤立的概念串联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代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有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说:“小老鼠是个小网虫,老鼠妈妈为了不让小老鼠沉迷游戏,故意在电脑里放了猫咪的图片。”还有学生说:“小老鼠半夜肚子饿了,起床偷东西吃,结果不小心碰到了电脑。”故事的结尾有多种可能,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展开想象(如图1)。
(三)搭建观察支架,提取写话要素
观察是看图写话的基础,也是实现写话一级转换的重要方法。只有细致观察,才能找到图片所提供的信息,以便提取语义要素。只有按照顺序观察,才能把找到的词汇要素串联成有意义的语句。为学生的观察搭建支架,成了教学重中之重。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的写话《小动物和蛋壳》提供了多幅图片,不仅要求学生看懂单幅图意,还要找到图片之间的联系,并用恰当的词汇进行连接。教师可在教学中提供观察支架:比一比这四幅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这四幅图里都有小虫子、蚂蚁、蝴蝶,它们是故事的主人公。这四幅图中的情节都围绕半个蛋壳展开。不同的是小动物们在第一幅图中玩跷跷板,在第二幅图中玩热气球,在第三幅图中拿蛋壳当雨伞,在第四幅图中把蛋壳当成小床。
通过比较,学生能快速抓住每幅圖的要点,并明晰图与图之间的联系,为接下来的想象奠定基础。观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图意,有序观察,抓重点信息。
二、梳理内容,形成表达
当学生要将凌乱、缺乏逻辑的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时,教师要适机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建立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把脑海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一)搭建说话支架,让表达更完整
根据写作三级转换理论,要完成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语言的转换,需要“调整语言结构”“固定表达内容”。结合低段想象类写话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片信息,完整地说几句话。
如写《小动物和蛋壳》时,教师要提供句式支架“什么时候+谁+(用鸡蛋壳)做什么”,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此外,还要搭建步骤支架:第一步,自主观图,把单幅图说清楚。第二步,同桌合作,利用课文中的连接词“早上、过了一会儿、到了下午、天黑了”,把四幅图联系起来,说完整。第三步,展开丰富的想象,想想如果自己是图中的一个小动物,会怎么玩,把内容说得更有趣。
在低段想象类写话教学中,为了降低难度,倡导“先说后写”。只有“先说”,“后写”才会变得简单。教师要搭建表达支架,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搭建思维支架,让表达更有序
“杂乱无序”是低段想象类写话常见的问题。在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热闹过后,学生只能将一些词汇叠加在一起。搭建思维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整理这些思维碎片,按照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或观察顺序写清楚想象的内容。
以《小动物和蛋壳》为例,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在动笔写话时有意识地用时间词“早上、过了一会儿、到了下午、天黑了”串联起关键事件,使表达更有序(如图2)。
通过思维导图,思维的过程变得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厘清脉络,进而整体构思,全面把握写话内容,使得言语的转换更顺畅。
(三)搭建方法支架,让写话更生动
第一学段学生富有想象,但以无意想象为主。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写话内容进行有意想象,并把脑海中的想象输出为书面语言?教师需要提供策略支持,让学生通过想象,变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这样方能将画面写精彩。
常见的想象方法有黏合、夸张等。以《猫和老鼠》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人的特征和老鼠的特征相结合,对老鼠的行为和心理展开想象:“如果你是这只小老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明白要让老鼠像人一样说话,像人一样思考。于是,“上网成瘾的小老鼠”“吓得跪在地上连连求饶”这些生动的表达都出现了。想象有了方法,静止的画面立刻鲜活起来。
低年级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活跃期,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教材所给的图片信息有限,教师要搭建多种支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背后的故事,有了方法的指引,写话会更加丰满生动。
三、去芜存菁,提升表达
当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时,学生要对口头语言进行精加工,理顺句子,完善内容,推敲词语。
(一)搭建评价支架,增加参与度
科学合理的评价能提升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能力。在低段想象类写话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书面批改、口头点评、星级评价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以评促改,以评促写,真正让学生乐于写话。
以《小动物和蛋壳》为例,评价主体多元,可以是学生自己、同伴、家长、教师。评价维度多样,可以从格式、语言、内容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支架的设计要引导学生注重写话规范,关注想象品质,把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下来并有一定独特性。低段学生喜欢形象直观的评价方式,评价时还可以使用一些符号,比如太阳表示优,月亮表示良好,星星表示要加油,等等(如图3)。
第一学段想象类写话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写话评价以鼓励为主,宜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成长。
(二)搭建修改支架,提高精準度
低年级学生对停顿和标点符号的感知不清晰,常常写下一个长句子,但是没有一个标点符号,语意不顺的病句比比皆是。好的写话是改出来的。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修改写话。
阶段一:自主修改。学生先朗读,发现写话的问题,然后在有问题的地方默读,边读边想边改,努力把话写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
阶段二:合作评改。通常以四人为一组,评价流程一般为:相互分享作品—小组交流评议—作者修改—再评再改。这种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作为评价者的意识,使其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提高语言的精准度。
(三)搭建展示支架,增强成就感
第一学段学生写话刚起步,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鼓励和认可。多样化的展评和激励措施可以增强学生写话的成就感。教师要在班级里为学生的写话创设多种展示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写话的快乐。班级展示墙、微信公众号、班级杂志等都可以成为展示写话的天地。教师可以设计投票卡、建议卡等,让学生填写,提升表达的质量。
综上所述,根据支架教学理论和写作心理三级转换理论,教师要结合第一学段想象类写话要求,基于学段、学情和教材特点,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促进学生实现从思维到表达的转换,让学生乐写、会写,提升写话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雯.小学低年段写话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2]杜兰.写作心理“三级转换”理论下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3]吴英.小学语文想象作文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4]常志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想象作文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J].语文建设,2019(2).
(浙江省杭州市星澜小学 3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