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阳,杨得振,侯俊明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放射性直肠炎(radiation proctitis,RP)的发生率达6%~17%,病死率最高可达22%[1-2]。慢性RP由急性RP迁延不愈导致,或出现在放疗发生半年甚至数年后,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变细或排便频繁、便血、大便时坠痛等[3],现代医学多采用保守方法治疗,复发率高[4]。中药保留灌肠利用肠黏膜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药物经肠壁静脉进入体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不与患者其他口服药相互影响,能有效改善因放射线而产生的肠道炎症[5-6]。笔者对近十年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统计,从灌肠液单味药的应用、功效分类、药性、药味和归经角度分析中药治疗RP 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为新药开发提供借鉴。
1.1 资料来源以“放射性直肠炎”“灌肠”“灌肠液”“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直肠滴注”为检索词,在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初步检索,年限为2009—2019 年,共检索到文章375 篇,经过人工阅读筛选共得出69篇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观察类文献,包括132 味药物,累计用药频次618次。
1.2 纳入标准1)注明“灌肠液”中医方药的文献;2)有明确方剂组成的文献。
1.3 排除标准1)综述性文献;2)未说明灌肠液成分者;3)个人验方介绍;4)科普类短文;5)灌肠液组成包含西药成分和成分不明的散剂;6)来自不同数据库的重复文献和重复引用的文献内容。
1.4 筛选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计算机检索出的每一篇文献的题目、内容及摘要进行阅读,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再对初选后的文献进行通篇阅读,再次进行筛选,剔除观察案例小于30 例者;将文献数据库中合格的文献进行对比,组方完全相同者仅取最新1篇。
1.5 药物分类标准对药物功效、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的判定以《中药学》[7]为依据。
1.6 统计学方法纳入文献的原始资料经数据量化处理后,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
2.1 中药使用情况使用频率≥1%的中药32味,累积频次435 次,累积频率70.4%,黄连、地榆、甘草、黄柏、白及、白头翁、败酱草、当归、木香、白芍依次为运用频率最高的10味中药。见表1。
表1 中药使用情况统计
2.2 药物性味统计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中药以药性寒凉者居多,其次为性温的药物。药性寒凉的药物(包括性微寒、寒、大寒的药物),累积频率为53.9%,而温性药物(包括温、微温的药物)占21.7%,见表2。药味方面,所用药 物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积频率79.4%,味酸涩的药物累积频率为18.0%。见表3。
表2 药性统计
表3 药味统计
2.3 药物作用趋向统计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中药趋向以沉降为主,累积频率69.7%。见表4。
表4 药物作用趋向统计
2.4 药物归经统计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中药归经以肝、脾经为主,累积频率35.5%,其次为胃、大肠、肺经,占总数39.8%。见表5。
表5 药物归经统计
2.5 药物功效统计按功效分类统计用于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灌肠液所含中药,区分出20 大类,38小类。其中排在前3位的为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补气药,累计频次251 次,累积频次40.6%;其次为凉血止血药、补阴药、收敛止血药、理气药清热凉血药,累积频率为30.9%。见表6。
表6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
根据最新发布的《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放射性直肠炎与中医学中的“肠澼”相应。放疗患者本已患癌日久,气阴耗伤过度,机体已经无力推动全身气血运行。患者肺气不宣,影响大肠,无法推动糟粕传导,故患者可出现排便困难;脾虚无以升清,故便后肛门重坠,固摄失司,血从脉内逸出;肝失疏泄,气滞血停,则腹痛频作,肝不藏血,血量得不到调节,就会加重出血倾向;肾不气化,清无以升,浊不得降,蕴阻大肠,同时,肾失温煦,小肠无法分清泌浊,则见腹泻频频。再加之外邪的影响,湿热毒邪蕴阻,致直肠脉络损伤,气血凝滞,化为脓血[7]。总而言之,本病的基本病机应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研究显示,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补气药、凉血止血药、补阴药在放射性直肠炎灌肠液药物中不可或缺。黄连、地榆、甘草、黄柏、白及、白头翁、败酱草、当归、木香、白芍为使用频率最高的10 味中药。黄连为治湿热泻痢之要药,不仅清热泻火,还有抗炎、抗病毒、抗腹泻、增强血管舒张、减少肠上皮细胞渗透率和调整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8-9]。《本草约言》云:地榆“性陈寒,惟治下焦”,入大肠经,既可凉血收敛止血,又能通过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效减少渗出,进而减轻组织水肿,并且能迅速在糜烂肠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以减少肠道内细菌及粪便对肠道黏膜的刺激,降低反复感染的风险[10-11]。甘草培护脾胃,调和诸药,生用可清热解毒,外用可治臃肿疮毒,同时缓急止痛[12],现代研究还发现其有抗肿瘤、抗炎杀菌、抗病毒的作用[13]。黄柏性味苦寒,不仅善清泄下焦湿热,还可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疮面微循环,消除炎症水肿,加速伤口愈合[14-16]。白及质黏味涩,外用收敛止血力强,同时具有促进造血、促进伤口愈合、保护修复消化道黏膜、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系统等作用[17-18]。
清热药使用总频次212 次,总频率34.3%。已经有诸多体外实验证实清热药具有抗炎、解热、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抗肿瘤等功效[19],不仅可以及时减轻症状,还可预防肿瘤复发转移;补虚药使用总频次137 次,总频率22.2%。补虚药通过培护脾胃后天之本,改善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增强造血功能,改善消化系统分泌、吸收、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机体耐受性,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20]。
从药性统计看,寒凉药物使用频率达60.5%。而温药物使用频率为21.7%,反佐寒凉药,防止格拒,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的又一体现[21]。同时对药味的统计结果显示:苦、甘、辛味药使用频率相对最高。《内外伤辨》云:“补之以辛甘温热之剂,泻之以酸苦寒凉之剂”[21]。苦能泄,一方面清热泻火,一方面通泄肠道,使糟粕适时排出,通则不痛;能燥,苦寒燥湿之黄连、黄柏就很好地清除了阻滞下焦的湿热[22]。苦还能坚阴,即通过清热作用,消除热邪,保存阴液。大肠主津,因此顾护津液尤为重要。甘能补,于气血阴阳皆有助益,能缓,即缓急止痛,能和,即调和诸药。刘河间言:“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23]。辛能散,能发散药力、能助行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便脓自愈。
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中药归经以肝、脾为主,累积频率35.5%,其次为胃、大肠、肺经,累积频率为39.8%。“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24]。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脾主生血,统摄血液,肝脾两虚时,藏统失司,血运失常,更加湿热毒邪灼伤血络则发为本病。《景岳全书》中有:“泻泄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说法[25]。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培补脾胃则气血充沛,运化有源,正气存内,才可驱邪外出。肺为水之上源,与大肠相表里,两经气血相通,一藏一腑在病理上相互影响[26],入肺经药在此时不仅先安未受邪之地,还可资助气血生化。升降浮沉理论用以概括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向。放射性直肠炎发病于下焦,诸沉降药不仅可以引药向下,而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言:“其在下者,引而竭之”[27],如此借之因势利导,泻下热毒,渗利水湿,下焦湿热即可祛除。
总结入组文献对于放射性直肠炎灌肠液组方的研究,我们认为清热解毒、补虚止血是放射性直肠炎外治的总治则,制备灌肠液药物推荐:黄连、地榆、甘草、黄柏、白及、白头翁、败酱草、当归、木香、白芍。该组方与放射性直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西医的发病机制相符合,临床应用时还需根据患者实际临床表现进行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