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茜
(大姚县蚕桑站,云南大姚 675400)
宜选择亩栽植密度1000~1200株,树龄小、树冠稀疏、蔽荫度40%~60%、土质疏松肥沃,能经常保持湿润而又无积水的桑园。
结合冬季翻挖,亩施有机肥3000 kg、磷肥50 kg、钾肥50~80 kg,基肥施入后随即翻耕,将土肥翻匀耙细耱平,在桑树行间打塘种植。
3.1.1 种芋
选择芋龄较小、重200 g左右、顶芽粗壮、无伤无病、高桩形小块茎魔芋。亩播种量1000 kg左右,种芋越大,种植成本越高,产出效益越低。带病带瘢的块茎坚决不能做种。
3.1.2 根状茎芋鞭
形似棒状,先端有顶芽。花魔芋品种每个块茎上能长出4条以上的根状茎,成活率高,增重系数大,繁殖可获得大量种芋,相对节约成本。
3.1.3 大块茎切块
重量500 g以上块茎,以顶芽为中心,按50~100 g大小带芽纵向等分切割,使每个切块都带侧芽。
将选好的种芋置入甲醛200~250倍液,或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对水10 L+百菌清500倍液中浸种30 min消毒。
将小块茎平铺在地上晒1~2 d;芋鞭要切成长3~10 cm、有2~3个芽的段,切口撒草木灰,再晒1~2 d;切块的也要用草木灰或氧化钙涂抹伤口,再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待伤口愈合后再种。有条件的地方应将晒种、浸种后的种芋实行育苗催芽后移栽至大田的方法,有利魔芋全苗、齐苗,夺取高产。
当气温回升到15 ℃以上时播种,时间不宜太早,一般3月中下旬较为适宜。
一般应当密植。根状茎和较小的球茎采用沟播,大球茎采用穴播。对100 g和200 g重的种芋,可参照30 cm×40 cm和40 cm×50 cm的株行距播种,播种范围以延伸至桑树树冠半径的1/3处为限。
魔芋要适当深播。魔芋喜肥,除整地时施入基肥外,还要施用种肥。按播种后块茎上部能位于土表下4~5 cm来确定开沟或挖穴深度,沟穴开好后先在底部按亩施100 kg的用量撒入含氮、含钾的颗粒复合肥,盖1层土,再放芋种并完全盖土;或先放芋种,再在两芋中间点肥,最后再完全盖土。芋、肥不直接接触,同时严禁施用碱性肥料。
播种覆土后,以“草不成砣、地不露白”为宜,再均匀、平实、严密地撒盖1层5~6 cm厚的稻草、谷壳或其他作物秸秆锯末。这样可防止暴雨造成的土壤流失,避免根群暴露,保护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保持疏松湿润,增进地力,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抑制大量杂草的生长,减轻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魔芋块茎上端凹陷的芽脐容易积水,因此播种时芽应向上偏东倾斜,角度以不积水为限;用芋鞭播种时,顶芽宜朝向一边,注意不能倒栽,否则影响出苗;用切块播种时,要使皮部向上、切口向下,以利于幼芽出土。
魔芋为球茎作物,喜钾肥,因此应在展叶时,趁雨按亩10~20 kg的用量撒施速效钾肥和尿素,由于魔芋展叶后,田间操作易伤植株,加重病害,所以也可在生长期间于日落后或阴天喷洒0.2%~0.3%的磷酸二氢钾、硼肥和尿素作叶面追肥。
魔芋的根群浅,平行分布于土壤上层,中耕锄草很易伤根,导致染病,发现杂草要趁小拔除,除草时不用锄头,只用手拔草,以防伤害根系。合理除草可减少病虫害发生和与魔芋争肥的矛盾。
魔芋既怕积水又怕干旱,管理中注意及时清沟排水,做到雨停水干,严防渍害发病;如遇干旱,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抗旱,抗旱时不能串灌、漫灌,只能浇足水。
在魔芋萌芽出土后,发现有种芋带病株,立即拔除,7月以后随时检查病情,发现中心病株,立即带土挖除深埋或烧毁,并在窝内及周围撒氧化钙,踩紧土壤,防止雨水带走病菌扩大传染。若有白绢病发展,立即对该地块遍撒氧化钙,便土壤pH值达到8。
软腐病是魔芋最主要的病害。一是选育无病种芋,播前对种芋和土壤进行严格消毒。二是实行轮作、连作不超过3年,增施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并排水防涝。三是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或75%敌磺钠2000倍液,或50%代森铵600倍液,每隔7~10 d喷1次叶柄周围地面或灌根;也可选用4%“农抗120”500倍液喷布叶面,每10 d喷1次,连喷3次以上。
对魔芋其他病害如白绢病、黑腐病、日灼病等,也要从种芋和土壤消毒、精心作业、对症用药等方面进行防治。
当地上茎倒地变褐枯萎时即为适宜收获期。如茎叶尚未倒地就挖收,则块茎不充实、产量低、品质差;若挖收过晚,则地上茎叶已腐烂萎缩,不易判断块茎位置和大小,挖收时易挖伤大块茎,造成损伤使之染病烂种。魔芋挖收应在晴天或土壤干燥时进行,收获时应用长柄锄,从植株25 cm外下锄深挖,小心刨出,避免损伤,块茎挖出后摊晾在地面上,稍干后掰去芋鞭,除净泥土,按大小分级后大块芋销售,小块芋及芋鞭留种再育。
蚕桑套种魔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