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刷”的语义扩展路径及泛化动因*

2022-01-20 07:40
关键词:多义数词批量

罗 琭 昕

(1.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华南农业大学 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一、从“刷存在感”说起

当代汉语蓬勃发展,新动词构词能力强大,可搭配对象异常丰富。高能产性带来新词群的产生与扩散,“刷X”词群就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最具时政意义的“刷X”用例来自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的答记者问:

(1)在南海问题上,日本是域外国家,但近期日本在南海问题上近乎偏执地刷“存在感”。不过,这又刷出了什么呢?无非是刷出了日本在二战期间非法侵占中国南海岛礁的不良记录,刷出了日方当前在南海问题上的不良居心。奉劝日方不要再刷下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5-05)

这一连串的“刷”足以说明“刷”已不容忽视。“刷存在感”指反复实施某行为达到自己被关注的目的。由于目的性强,常带有强烈情感,故多见“怒刷存在感、狠刷存在感”。例如:

(2)“我们是谁”漫画给人怒刷存在感契机(《人民日报》2017-08-28)

(3)微信在移动互联网触及到的各个领域狠刷存在感(《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8-01)

“刷存在感”具有一定讽刺意味,指故意博眼球,带负面评价色彩。例如:

(4)真正优秀的党员干部,从来不屑于刷存在感,总是选择用责任和担当证明为官的价值、党员的意义、人生的旨归。(《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06-12)

不仅外交部发言人、官方纸质媒体使用“刷存在感”,“刷”早就被评选为“年度汉字”:“2016年的年度节奏,是刷刷刷。这是个全民刷屏的时代,人人都是‘刷一代’。‘刷’是国民style,刷微博、刷微信、刷淘宝、刷外卖、刷网剧、刷直播,刷票房、刷流量、刷存在感。”[1]“刷”发展至今,生机勃勃,充满时代感,“刷”满了我们的语言生活。

二、“刷X”基本情况

“刷X”词群的兴盛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刷”的可搭配对象与媒介都发生了巨变,催生了丰富的词群成员、新搭配、新用法。

(一)“刷X”词群

新式“刷”出现新义,具有极高的能产性,以“刷”为中心扩散出新兴“刷X”词群。

“刷”的搭配对象从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一应俱全,多为社会生活新事物。搭配具体对象的,如“刷屏、刷票、刷图、刷榜、刷脸、刷查、刷分、刷题、刷书、刷资料、刷笔记、刷文、刷剧、刷词条、刷弹幕、刷比赛、刷礼物、刷网页、刷新闻、刷手机”等;搭配抽象对象的,如“刷经验、刷等级、刷好评、刷信誉、刷销量、刷人气、刷排名、刷数据、刷流量、刷时长、刷排位、刷存在感、刷好感、刷人品”等。“刷X”词群成员日益壮大,不胜枚举,它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一面词汇镜子,更是当代汉语“刷”繁殖为多面手的证明。

“刷”的用法为“一般可接名词性宾语,可接动时量,可出现在存现句中,可接‘了、着、过’,可重叠,可接动介、动结式”[2]。当代汉语“刷”基本符合已有用法。例如:

(5)你执着地刷你的周董,我任性地刷我的语言学家!(《语言茶座》2019-09-18)

(6)睡前刷一发新艺术首饰欣赏。(《新浪微博》2016-03-22)

(7)网友质疑,有人花钱“买热搜”,雇佣水军刷热了这个子虚乌有的话题,这一事件也将刷榜刷单等现象再次推到舆论风口。(《人民日报》2018-01-18)

(8)从此,全景可以和抖音一样刷着看(《凤凰新闻网》2018-07-16)

(9)起床刷刷B站发现MAD居然上了首页!(《新浪微博》2013-09-21)

“刷”的语法搭配结构主要为“刷+名”。“刷查”是新式“刷”的早期用例。例如:

(10)又在爱调查用同样的身份信息刷出三个查。(《查客论坛》2013-09-16)

(11)有些学霸做题的时候叫刷题,刷查其实也差不多,就是重复地做一个或几个查。(《副业之家论坛》2019-11-05)

“刷”搭配宾语对象为“调查问卷”简缩后的“查”,并从短语“刷出三个查”迅速简缩为词汇“刷查”。宾语对象范围的扩大对“刷”的语义扩大具有重要作用。

结构上,新式“刷”仍主要与名词性宾语搭配,可被方式副词所修饰,可接动补式,可接“了、着、过”,可重叠,可接动时量构成“刷+数量结构”,并存在“数词+刷”的多义结构。

(二)“刷X”的多义性

“刷X”因“刷”的语义扩大及宾语缩略降格,易出现一词多义,立足语境可消除歧义。例如:

(12)刚才刷票1进站,提示:验证失败!(《新浪微博》2019-03-31)

(13)行程又改,等待刷票2改签。(《新浪微博》2016-03-22)

(14)随着一批偶像养成类网络选秀节目热播,有“粉头”借着为偶像“集资刷票3”之名行诈骗之实,携巨款消失。(《光明日报》2019-01-05)

“刷票”有三种解读:一是扫描检票,二是反复刷新页面等待出票,三是反复投票使数据结果如意。“刷票”的多义是“刷”的多义导致的。

(15)我居然刷流量1传视频我是不是疯了。(《新浪微博》2016-02-08)

(16)在这其中难免存在着用各种造假方式刷流量2、造话题、炒热度等不当甚至不法行为。(《光明日报》2019-01-05)

“刷流量”有两种解读:一是通过耗费流量的方式上网,二是通过反复操作大幅增加阅读流量数据。“刷流量”的多义是“刷”的多义与“流量”的多义共同作用的结果。

(17)通用首席试车手讲述北环刷圈1那些事。(《虎扑体育论坛》2015-06-07)

(18)刷圈2(10.5公里)(《微博语料》①语料出处标注为“微博语料”的用例来自BCC语料库中的微博语料。)

(19)当某一天你刷圈3时,看到别人发的内容跟你的印象中的他完全不一样,请不要惊讶。(《简书社区》2017-07-29)

“刷圈”有三种解读:一是刷新圈速,二是增加圈数,三是浏览朋友圈。这是“刷”的多义与宾语简缩降格为“圈”时产生的多义共同作用的结果。

(20)睡觉时被刷脸1盗走一万多(《新浪微博》2019-04-05)

(21)观众回归理性“刷脸2”不如“刷演技”(《中国电影报》2018-01-10)

(22)吴磊自曝刷脸3蹭车。(《搜狐视频》2015-10-01)

“刷脸”有三种解读:一是扫描人脸,二是依靠容貌等外在魅力,三是凭借脸的象征意义达到目的。“刷脸”的多义是“刷”的多义与“脸”的内涵义共同作用的结果,尤与“脸”的文化蕴含密不可分。

“刷X”词群成员的多义性是“刷+X”语义的多种组合结果。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尤其在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推动下,新词语更新极快,语素有限,一旦简缩使用,极易造成一词多义。

三、“刷”的语义扩展路径

新式“刷”的相关研究不多,但都关注“刷”意义的衍生,基本认同宾语的新变连带新增了“刷”的语义。笔者曾以共时新义为主要推导对象,得到“刷”的内部语义关联,归纳出“刷”的“刷新义、充满义、反复义、迅速义、批量义、浏览义、使用义”[3]。郝锐采用运动事件思想分解“刷”的语义,凸显结果(RESULT)、路径(PATH)、时间(TIME),得到“刷”的“使新、使满、扫描读取、持续与重复义”[4]。申晓云认为“刷”的新增语义包括:“一段时间内的快速增长;扫描、识别”[5]。陈颖、李金平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刷”的衍生义与原型义之间的理据性及新义衍生的路径,将“划动义、扫描义、浏览义、更新义、还原义、凭借义”纳入“刷”的新义位[6]。

“刷”在《说文解字》释为:“㕞①“㕞”通“刷”。参见宗富邦、陈世饶、萧海波《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08页。,拭也”[7]59,“刷,刮也。”[7]86《尔雅·释诂》:“挋、拭、刷,清也。……扫刷,所以为洁清。”[8]《康熙字典》载:“《周礼·天官·凌人》:夏,颁冰,掌事。秋,刷。注:刷,清也。秋凉冰不用,可以清除其室。《前汉·武帝纪》:欲刷耻改行。注:师古曰:刷,除也。”[9]《故训汇纂》补充义项:“翦剃,梳理;寻究;饮,小尝。”[10]历时语义表明“刷”的本义是刮扫、涂抹,引申出清除、淘汰等基本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刷”的两个动词义项:“用刷子清除或涂抹;除名、淘汰。”[11]值得注意的是词典新增“刷屏”词条②新增词条“刷屏”释为“短时间内在网上发送大量信息(多指重复的),使覆盖屏幕”。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19页。,反映了“刷”的意义新变,是“刷X”新词群的典型成员。例如:

(23)这几天大家的手机都被粤港澳大湾区刷屏1了。(《央视网》2019-03-24)

(24)有的纹丝不动心游会外,有的双手托腮哈欠连天,有的左手遮挡右手刷屏2。(《人民日报》2016-08-02)

刷屏1指反复操作使屏幕覆盖重复统一的信息,刷屏2指刷新屏幕。“刷屏”体现了“刷”新义的多重性。前者是由“刷”发展出来的充斥义,强调结果的满;后者是刷新义,强调结果的新。

根据凸显动作过程与结果,激活语义,可概括新式“刷”的语义扩展路径。“刷X”新义由“刷”基本义“用刷子清除或涂抹”扩展而来,包括扫描义、浏览(看)义、刷新义、充斥义、消耗义、反复义、批量义、快速义、使用义。

“刷”本义为刮扫,动作过程的核心是短距离移动。凸显上下移动的过程,“刷”由刮扫义扩展出同质的扫描义和浏览(看)义。其中,扫描义是机器上下移动扫描对象,如“刷二维码”。浏览(看)义是眼球上下运动,表浏览、看,无附加动作反复或客体大量之意。例如:

(25)决定为了刷零点场,放公司半天假。(《新浪微博》2019-03-29)

(26)躺着刷文字直播,被扳平,感觉也要炸崩了。(《新浪微博》2019-04-01)

刮扫的结果是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凸显结果,使其新,使其满,使其清,“刷”相应有三种意义刷新、充斥、清除。例如:

(27)大学英语四六级变“刷分大战”(《中国青年报》2009-09-16)

(28)昨天不少市民都被一组如吊坠形状的美龄宫刷屏。(《新浪微博》2015-11-08)

(29)只能泡茶,刷着手机流量(《新浪微博》2019-08-27)

刷新义强调结果的新,如例(27),充斥义强调结果的满,如例(28)。清除义属于基本义,但也扩展出凸显结果的消耗义,指使清除、消耗,如例(29)的“刷流量”。

动作进行过程中,方式因素尤为重要。凸显方式,“刷”从动作频次、对象数量、总体速度上的典型表现扩展出相应的反复义、批量义、快速义,都是“刷”的代表性语义。其中,批量义凸显于客体量之大,快速义凸显于动作速度之快。例如:

(30)粉丝为了扩大影响,在国外一知名音乐APP上刷榜,结果因数据造假,新歌被下架。(《人民日报》2018-11-29)

(31)青年兴起“刷剧”减压:“养得‘肥了’再一次性看掉”(《新华网》2015-11-18)

批量义与快速义各有侧重,但总是相伴而生,容易混淆。单看“刷剧”,在例(31)中强调“一次性看完”,相对短时内完成,凸显迅速义。一旦脱离语境,“刷剧”一词仍有批量义解读,即对象数量非单一,一次性看完几部剧。因此,当对象数量单一时,凸显快速义;对象数量非单一时,凸显批量义。但在复句中,由于时间长度(与快速义相关)不定,对象数量(与批量义相关)是否单一并不能成为凸显批量义还是快速义的绝对标准。例如:

(32)别人一小时一套题,他半小时刷了三套!③本文例句除标明出处的以外,均为自拟并经过多人验证。

该句前后对比的时间长度不同,分别为“一小时”和“半小时”,客体数量也不定,分别为“一套”和“三套”。因此,后半句“他半小时刷了三套”很难判断究竟是强调动作迅速还是客体量大,或兼而有之强调又快又多。为此,我们分别进行定量与定时的变式造句,对这两种意义加以区别。例如:

(33)别人一小时两套题,他半小时刷了两套!

(34)别人一小时一套题,他一小时刷了五套!

例(33)定量为“两套题”,在固定量内,短时完成,强调迅速。例(34)定时为“一小时”,客体量为“一套”与“五套”,看似强调客体量高于平均水平,但实际上还是强调迅速,批量解读是附加的。因此,我们认为应先产生快速义,之后在具体语境中衍生出批量义,继而批量义发生固化。由此可知,看似相伴而生的批量义与快速义,其实存在先后关系,即快速义衍生出批量义。

“刷”还存在一种特殊的新义,意义空泛,表示使用。例如:

(35)坐高铁,坐飞机,入住酒店,刷手机就好!(《新浪微博》2019-09-22)

(36)尽管诺一几次试图与老爸开启话题,一心埋头刷手机的老爸,却丝毫没有回应。(《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第一期节目旁白)

“刷手机”只表示使用手机,并不具体指涉刷网页、刷软件、刷图片等单一行为事件,只是广泛地表示使用手机,语义空泛,类似于英语中的“DO”。使用义相较“刷”的其他语义,并未凸显“刷”的过程或结果,也并非上下短距离移动的动作,只是强调动作事件本身,意义相对虚空、笼统。意义空泛的使用义是当前新式“刷”语义泛化的极致,与英语“DO”类似,应予以重视。

“刷”的新义衍生于本义和基本义,大体有两条路径:一是凸显动作结果,二是凸显动作过程。凸显动作结果,使其新,使其满,使其清,相应有刷新义、充斥义、清除义。其中,清除义可以衍生出消耗义。凸显动作过程包括:凸显上下短距离移动,衍生出扫描义和浏览(看)义;凸显动作的方式因素,包括动作频次、对象数量、总体速度,分别衍生相应的反复义、批量义、快速义。其中,快速义先产生,之后在语境中衍生批量义。“刷”还有一种意义空泛的使用义,相当于英语的“DO”。由此,“刷”的新义与基本义共同构成强大的语义网络,可以得到图1:

图1 “刷”语义扩展路径

四、“刷”的语法搭配结构

“刷”的语法搭配结构主要为“刷+名”。“刷+动”仅有“刷选”,并非新义。“刷”可接动量、时量,与数量结构搭配时,存在特殊的“数词+刷”结构。

“刷”与数量结构搭配按前后搭配区分,可划分为“数词+刷”与“刷+数量结构”两大类。前搭配“数词+刷”包括“序数词+动量+刷”和“数词+刷”两种情况,如“第二次刷”和“二刷”;后搭配“刷+数量结构”包括“刷+(序)数词”和“刷+数+动量”两种情况,如“刷(第)三次”“刷一遍、刷一发”等。

前搭配“数词+刷”的用法早已出现,但意义有别。例如:

(37)标枪手姚娟单日三刷世界纪录(《人民日报》2008-09-09)

早在十多年前,“三刷”就已出现在纸质媒体上,表示“刷新三次”,不同于当下表示“第三次刷”的“三刷”。

“数词+刷”存在两种解读:次数解读“刷X次”与序数解读“第X次刷”。例如:

(38)今天环球影城刷项目真是绝了!哈利波特等好几个项目我都二刷了!今天真的疯狂刷过山车和4d项目!(《新浪微博》2019-09-13)

(39)这部电影是我唯一三刷的电影。(《虎扑体育论坛》2019-08-15)

(40)一刷TFA,开罗摘下面具时我有点懵,因为这张脸绝不在我能欣赏的范围之内。二刷开始觉得他变顺眼了,但仍旧谈不上喜欢。三刷前又看了一遍《醉乡民谣》,咦,胡子司机有点可爱。(《新浪微博》2016-03-31)

例(38)(39)的“二刷”“三刷”为次数解读,例(40)中“一刷、二刷、三刷”为序数解读,“刷”前数词带序数义,存在“第”的隐匿,作状语。此时,背景信息默认存在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相同行为事件。即使是表示“第一次刷”的“一刷”也默认背景信息为会有第二次相同行为事件发生。例如:

(41)二刷《冰雪奇缘2》,哭得比一刷还厉害。(《新浪微博》2019-11-28)

大量语料说明序数解读的“数词+刷”总是处于“一刷”“二刷”乃至“三刷”“N刷”显性出现的语境中,如例(40)(41)。序数解读的“数词+刷”默认存在至少两次相同的行为事件。

表示动作事件的“第+数+V”可能存在“第”的隐匿,“二+X”有表示序数的倾向,“第”的隐匿可能更高,当表示“第二次”时,常为“二次(开发/污染/分配)”[12]。我们同意“数词+刷”存在“第”的隐匿,前人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一情况的合理性与倾向性。①参见王霞《汉语序数标记“第”的隐现机制》,《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4期,第520页。同时,我们也观察到隐匿“第”的新兴“数词+刷”甚至将动量词“次”也一并隐匿了,未采用“二次X”结构,动量词“次”的消失与词汇双音节化相关。“序数词+动量+V”隐匿为“数+V”情况古而有之,相应存在“VX次”和“第X次V”两种解读,但使用倾向相反。

不考虑“三、九”等数词表示多次的情况,部分“数+V”俗语用例的次数解读隐匿“第”的倾向更强。例如:

(42)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宴两次)

(43)孟母三迁 (迁三次)

(44)三过其门而不入(过三次)

(45)四探无底洞 (探四次)

(46)诸葛亮七擒孟获(擒七次)

作序数解读时,隐匿“第”的情况更少。例如:

(47)一鼓作气 (第一次鼓)

(48)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一次进)

(49)焚香一拜请(第一次拜)

(50)二进宫 (第二次进)

(51)二审 (第二次审判)

序数解读出现后,由于“第”的可隐匿性和词语简缩的双音节倾向,而固定为“数词+刷”形式。又因简缩导致歧义,故“数词+刷”还存在常见的“刷X次”的次数解读。因此,“数词+刷”在语义上呈现出两种解读的局面。

后搭配“刷+数量结构”常见“刷+序数词”“刷+数+动量”,作动补,且动量通常为表示具体小量的“一量”。例如:

(52)论文写到没思路,于是乎,三刷了一遍《孔子》,虽然还没刷完,不过我真的好想看现场!(《新浪微博》2016-01-13)

如前文对反复义与批量义的分析,“刷”在动作频次与客体数量方面具有表示大量的意义。具有高频次或大体量意义的“刷”在后搭配上却常见表示具体小量的“一量”,看似矛盾的搭配实则并不矛盾。例如:

(53)就着演员评论音轨又刷了一遍《搏击俱乐部》。(《新浪微博》2016-03-22)

(54)推荐这本书给大家!我决定再刷几遍。(《新浪微博》2017-08-09)

“刷”与“一量”搭配时,动词前往往出现“再、又、重”等副词,因此,语境要求动量不止一遍,存在“几量”搭配。况且,“一量”本身具有表示全部、大量的意思,如“一桌子好菜”。故具有高频次或大体量意义的“刷”与“一量”搭配并不冲突。

“刷”与数量搭配在意义表达上有两大类:一是序数解读,对应结构为“序数词+动量+刷”“数词+刷”“刷+序数词”;二是次数解读,对应结构为“数词+刷”“刷+数词”“刷+数+动量”。其中,我们关注的“数词+刷”既有序数解读,也有次数解读,如“三刷”可以表示“第三次刷”“刷第三次”,也可以表示“刷三次”。序数解读默认存在至少两次相同行为事件,采用“数词+刷”结构主要归因于“第”的隐匿与词语简缩后的双音节化倾向。又因简缩导致歧义,故“数词+刷”产生了“刷X次”的次数解读。

五、“刷”的泛化动因

第一,动作联想的相似性。新义与原有本义、基本义的相似性源于动作本身属性,这也是“刷”语义泛化最重要的动因。上下短距离位移与拇指上下滑动的动作相似,凭借工具从涂抹、清除的工具发展为手指、鼠标等,例如“刷着看”就是指通过手指上下左右滑动的方式看。“刷着看”与“拉着看、跳着看”语法结构相同,意义相似,都指带有某一动作的方式特征看宾语对象。这一步的实现对于“刷”新义的爆发式增长十分重要。“刷”不仅突破了搭配对象的原有范围,本身动作更出现了新变,为之后容纳更多的新搭配对象奠定基础。

第二,搭配对象的新变要求。新时代涌现的新生事物催生了新意义与新用法。搭配对象五花八门,未有范式定规。为了满足新式搭配,“刷”丰富了自身的意义,增强了修辞效果和形象感染力,加强了与数量结构的搭配,新生了一系列可类推的“刷+N”搭配。搭配对象爆发式产生,推陈出新,刺激催生了新义。搭配对象的新变是“刷”语义新变的直接推动力,搭配对象范围的急剧扩大是“刷”意义新增的直接牵引力。

第三,数量搭配的有界性对应。“数量词对句法结构的制约实际上是‘有界’‘无界’对句法结构的制约。”[13]“刷”与数量结构的搭配常见“V+NumP”结构,只存在次数解读,“刷”为有界动作。①有界动作要求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始点与一个终止点。参见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第370-371页。为了表示序数解读采用“序数词+量词+V”结构,而“第”的隐匿与词语简缩后的双音节化倾向使之简化为“数词+V”结构。又因为简缩导致多义性,出现了“数词+V”的序数、次数两种解读。有界事件要求动词“刷”有界,有运动终点,非持续,具有可重复性,同时反证了“刷”上下短距离位移的动作属性义得以语义扩张的合理性。动词“刷”的结果也是事件的终点,因此通过凸显结果而扩展来的刷新、充斥、清除义都有依有据。数量结构的有界性与动词的有界性对应,进一步推动了“刷”的语义泛化。

第四,语用类推的强势效果。“刷”词群成员大体上具有同质性,语法结构多为“刷+N”。搭配对象的新与广,使得可填入“刷+N”的N容错率高,因此不仅可以填入具体事物,新产生的抽象事物也可以填入。得益于“刷”在语用上的形象化效果以及心理机制上的相似性,抽象事物可以与“刷”搭配,达到形象化效果。其中,具有反复义的“刷X”带有负面评价色彩,一是反复进行同一行为易造成较差的观感,二是该行为本身常常是不正当的,惹人反感的,如:刷屏、刷票、刷榜、刷存在感。

第五,语言的创新、经济需求。语言本身具有更新换代,保持鲜活的自我需求,使得语言生活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为了满足使用上追新求异的群体心理,语言要求用法创新;为了满足语言表达上的经济性,语言要求词汇精简。经济需求促成旧词赋新义、新用,也促成简缩造词,导致了词语的多义性。简缩造词方式简捷,易于理解,缩短词长也可以产生陌生化效果,满足追新求异的语言新变需求。一旦简缩,传播速度将空前加快,相应地,也会导致词义表面化,容易“望文生义”,出现一词多义。

第六,新媒体的传播与推动。新兴用法从特定领域开始向外扩张,从最初的使用社区开始逐渐扩大。究其扩大的总体原因,一是语言本身的更新要求,二是新兴用法的优势,三是传播过程的推力。新兴用法先被小群体接受并欣然传播,进入其他领域或一般领域。此时,新兴用法本身是否表义恰当、感染力强、独树一帜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旦扩张到媒体领域广泛使用,势必引起语言热潮。新媒体平台极大推动了“刷”的高频使用,使之成为流行语,并被官方媒体所接受。

六、余论

“刷”语义泛化表现明显,主要通过凸显结果与过程扩大语义,仅我们观察到的就有扫描义、浏览(看)义、刷新义、充斥义、消耗义、反复义、批量义、快速义、使用义,九种新意义。搭配对象分布从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且多为社会生活新生事物。“刷”的使用范围突破了专业领域或小群体局限,被广大网民接受,被新媒体复制运用,短时间内形成高频使用,成为流行语,更被官方媒体,甚至官方发言人使用,进入到一般生活。“刷”与数量结构的搭配情况复杂,其中,“数词+刷”存在次数解读与序数解读,序数解读归因于“第”的隐匿和词语简缩后的双音节化倾向。泛化动因包括动作联想的相似性,搭配对象的新变要求,数量搭配的有界性对应,语用类推的强势效果,语言的创新、经济性要求,新媒体的传播与推动。

“刷X”词群成员繁多,意义丰富,也存在少量词语仅用于具体领域,尚未发生语义扩大。例如:刷夜,指熬夜,受方言影响;刷街,指在街上轮滑,属于轮滑领域专业用语;刷机,指恢复手机出厂设置,使用范围局限。

早在北宋时期,欧阳修就曾提到典型泛义动词“打”的语义泛化现象:“触事皆谓之打,而遍检字书,了无此字”[14]。“打”的泛化历史悠久,范围宽广,使用灵活。方言中也存在大量泛义动词,如东北官话的“整”,吴语的“弄”,西南官话、湘语的“搞”。新式“刷”发展至今,生机勃勃,但要成为泛义动词仍需长时间积淀。

新动词“盘”极具个性张力,受到相声表演的推波助澜,近来势头迅猛。“盘”展现出搭配对象的万能性,号称“世间万物皆可盘”。但目前,“盘”的动词语义较单一,指摩擦,引申为磨砺,语义泛化仅存在苗头。虽然,泛义动词“刷”与典型泛义动词(如“吃”)差距较大,但“刷”走得比新动词“盘”要远得多,“刷”的语义泛化也显示出它在成为真正的泛义动词上具备更高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多义数词批量
云南:铁路“520”运输鲜花4万余件 高铁批量运输创新高
批量提交在配置分发中的应用
批量下载自己QQ空间上的相册
试论成都方言的社会称谓语
《锦瑟》赏析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上)
“好+谓词性成分(V/VP)”的组合情况分析
英语数词顺口溜等
数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