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 张宇强
摘 要:随着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社会对具备智能制造相应技能的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通过政府引导,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形式与本市州智能制造产业链对接,是高职院校提升教育内涵、服务本地经济、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紧跟社会制造智能化趋势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本文以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为例,归纳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建设总体思路,提出建设方案,并对智能制造专业群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以群建院;产教融合;四方联动;三教改革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社会对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设备的控制与维护、工业机器人工作站集成、高端数控机床编程、逆向工程等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企业的智能化程度的与日俱增与智能制造业人才的缺口不断扩大的矛盾现象,产生此现象的根源在于,传统制造业员工无法快速實现个人转型,而作为智能制造业的主要新生力量——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在校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在校所学与岗位所需不能精准对接引起。
要解决上述矛盾,可采取将高职院校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紧密对接的方法,这样既保证人才输出的对口性,也保证了人才输出的规模性。而实现这个方法的手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的方式,将地区重点产业的产业链涉及的相关专业集群,与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对接,实行深度校企合作,通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人才输出的对口性,同时实行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进一步保证人才输出的规模性。
本文以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为例,该校通过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与当地智能制造类知名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走产教融合之路,并提出建设方案,通过三年时间建设,将专业群建设成为“专业有特色、地方离不得”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从而有效解决当地智能制造类企业转型升级与用人缺口之间的矛盾。
1 智能制造专业群的组建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但全国范围内劳动从业者的总体素质不高,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数量还不足5%,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院校作为国家技能人才输出点责无旁贷,高职院校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是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地方智能制造产业链,围绕智能制造业生产流程面向的岗位群,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精准对接,为当地智能制造业提供规模化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以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为例,该校以智能制造学院的形式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服务湖北“制造强省”、荆州“制造强市”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精准对接湖北省本市州智能家电及装备制造行业,在政府的引导下,与荆州市本地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引入课程体系,采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1.1 “以群建院,整合资源”
通过将于当地产业链相关的专业进行集群,整合,形成智能制造学院,利用学院的规模化、制度化管理,实现专业资源整合,共享,教学联动,实现专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也便于和当地企业对接、对等合作,从而实现双赢。
以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将国家级骨干专业、湖北省特色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作为专业群核心,以湖北省特色专业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作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组建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实现了在学校范围内,师资、教学硬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整合,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联动、就业信息互通、企业交流互助的良好局面。
1.2 “产教融合,精准对接”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对接对象,应是当地智能制造类企业,对接内容应为企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涉及智能制造类岗位所需技能。
以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为例,该校通过“以群建院”,以智能制造学院为主体,与荆州市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加工等行业知名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在科技研发、教师进修、员工培训、学生实习等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通过校企共建“订单班”“人才培养基地”等多种形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适格人才。实现“从校到企”的精准对接。
1.3 “四方联动,发展经济”
高职院校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最终目的是为服务地方经济,所以,组群应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结合当地行业发展情况,与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通过双元育人,实现技能教学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最终达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
以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在荆州市政府主导下,与当地龙头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分别以“美的产业学院”“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形式,实行校企双元育人,发挥智能制造专业群的专业特长,致力于服务本市州的重点发展产业——智能家电及装备制造行业,实现助推本地经济发展的目的。
2 智能制造专业群组群方法
高职院校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应先对当地智能制造业情况(如企业分布、产业链规划、远景发展、当地工业环境等)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之后对专业群包含专业的优势与缺点、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SWOT分析);然后明确组群逻辑;接着制定规划建设目标与内容与相应制度。最后对照进度计划表检验专业群建设完成情况。
以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为例,该校每年都会组织专班对荆州市智能制造类龙头企业组织专项调研活动,对学生就业情况,企业用人反馈,后续合作规划等情况进行调研,近年来,学校以智能制造学院的形式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针对目前荆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用工缺口,员工提质赋能需求、人才向长珠三角地区、“北上广深”地区流失等情况,与企业深度合作,并让企业参与建设该校智能制造专业群的过程中,通过政策倾斜,鼓励教师与校企高技能员工进行双向交流,共同培育适合荆州市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3 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
智能制造专业群待建设内容,主要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团队建设、教材教法改革、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体系打造、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落实保障制度等。下面以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方案为例,详细分析以上内容的具体建设方式。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制定的建设目标是:立足湖北省和荆州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等专业为重点,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省内一流的、为提升荆州市智能制造业水平、转型升级提供服务,培养契合荆州市智能制造企业岗位需求、扎根行业,素能并举,发展可持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水平智能制造专业群。通过行业调研,创新智能制造高端产业高技能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试点,共建产教融合性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检测中心等手段,形成可推广可输出的建设模式。建设目标的制定,为建设方案内容确定提供了方向性支持。
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与企业合作,服务荆州市智能家电与装备制造产业链,为荆州市智能制造类企业提供优质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联合企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知行结合的三段式实习体系。践行双元育人模式,推行实境化、生产化、实践化教学,对原先“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订,执行全新的“知行结合,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三教”改革
教师层面:校企联合打造一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学创新团队、同时引进合作企业高级工程师,针对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各专业特点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荆州市智能制造行业交流平台,形成趋势,建成具有行业权威、国际影响的人才汇聚高地。并配套创新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检验标准:双师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完成各项专利、发表论文15项以上,教师团队学生评价满意度90%以上。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不少于2个,博士工作站不少于1个,形成专业群教师管理配套制度体系。
教材方面:校企共建专业核心实习实训类课程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因为面向荆州市智能家电与装备制造业,专业课程中实训比例过半,通过与校企共建专业核心实习实训类课程如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仿真、工业机器人工艺实训、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汽车发动机检测与维修、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开发一批“技能要点突出、岗位实操重现、多元评价考核、教学培训共用”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使其既能满足学生在校学习需要,又能满足企业员工培训考核评价。建设期内,拟完成开发专业群下3门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的活页式教材开发。
同时校企联合开发共享共用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与智慧职教、中国MOOC大学等优秀网络课程资源平台一起,以专业群的核心专业课程为对象,建设专业群优质核心课8门,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资源库课程10门。建设1个省级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聚焦荆州市装备制造业、智能家电行业相应职业岗位,融合企业前沿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联合荆州市智能制造类企业实际生产案例,开发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过程记录、教学评价等所有教学环节的资源,覆盖专业群所有知识点和岗位技能点,形成不少于500条包括虚拟仿真、视频、音频、动画、文本、图片、PPT等类型呈现的“颗粒化”教学资源。既满足学生职业学习需求,又能满足企业员工培训需求。
教法方面:引入工业机器人操作、汽车检修技术虚拟实境;数控机床加工虚拟仿真技术等数字化制造领域的企业最新技术和产业先进标准,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专业教学资源通过智慧职教云平台,智慧树“金课”、中国MOOC大学等网络云平台,形成“智慧”教学体系,全面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以荆州市本地智能制造类企业生产案例为蓝本,对接荆州市智能家电生产和装备制造行业岗位理论知识和技能需求,企业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对接岗位、便于教学、竞赛引导、技能认证”的“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
3.3 提升实践教学环境
整合现有专业资源,联合荆州市政府建设提质赋能的“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成集“教育教学—技术研发—技能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产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实训平台。
通过分区域建设,落成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测量技术工程中心、柔性智能制造中心、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心、工业机器人技能实训中心、数控车铣实训中心等六个实训中心和10个基础性技能实训室,满足本市乃至周边地区对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等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在校生实训,企业员工培训、双师型教师培养、企业技术交流等多样需求。
3.4 校企共建技术技能平台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通过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以本市州重点产业用人需求为标准,共建“美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创业平台”等技术技能平台及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完善企业与教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引入企业6S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文化融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通过分区域建设,落成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测量技术工程中心、柔性智能制造中心、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心、工业机器人技能实训中心、数控车铣实训中心等六个实训中心和10个基础性技能实训室,并引入企业的岗前培训、安全培训、技术标准、真实性生产任务等内容,依托以上平台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创新创业教育等活动。将行业龙头企业的工艺工法、管理经验等以教学、培训形式进行推广、通过专利成果转化库,将技术研发成果、专利发明转化到中小微企业生产一线,助力本市州中小微企業工艺改造和管理水平提升。
3.5 提升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依托专业及企业资源,开展员工培训、对外技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国际交流服务、兄弟院校交流等对外活动,通过政府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评价、兄弟院校评价多方面投放调查问卷,检验社会服务满意度,并根据反馈信息与合作企业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发展不偏离航线。
同时通过行业调研,专业群精准对接区域汽车制造产业、智能家电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通过“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培训(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智能网联汽车等)培养精通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运维、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操控、智能网联汽车维护等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人才供给支持产业发展。坚持“企业提出难题、多方协同攻关、学生全程参与”的技术服务路线,面向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服务产线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等技术服务,重点突破装备制造领域的机械手的研发、AI的关键技术应用。开展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
3.6 建立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通过建立专业群治理机制、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双师型教师轮训制度、兼职教师聘任办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等制度,保障智能制造专业群可持续健康发展。
4 智能制造专业群未来发展路径
智能制造专业群建立的初心是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优先解决本市州智能制造类企业用人需求,为企业培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工业控制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控制调试、维护技能需求的适格人才,所以智能指导专业群建设首先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当地市政府对于教育要求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深化与当地智能制造类企业合作,走产教融合之路,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牵手龙头企业,以“中国制造2025”宏伟战略目标为导向、本地区“十四五规划”为基础,构建人才导向型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下,通过强化制造专业群内涵,拓展合作外延,最终实现“立足本市、面向本省、辐射全国、培育工匠”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宋涛.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实践及改革措施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09):174.
[2]徐耀鸿.智能制造专业群服务先进制造产业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6669.
作者简介:周威(1982— ),男,汉族,湖北荆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自动化、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