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与“四翼”对应关系的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价

2022-01-19 08:28新疆钱晓莉赵新华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情境

新疆 钱晓莉 赵新华

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它以“一核”“四层”“四翼”为基本内涵,其中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与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特质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共同构成了“四翼”原则,体现了高考的考查要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始终以“情境”作为关键纽带,指引高考命题以情境任务为主要载体,以情境来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本文结合“情境”与“四翼”的对应关系对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对教学的启示。

“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高考命题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置情境是目前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新形态,尤其近几年,情境型试题的比例逐步提升。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要求考生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2020年新高考Ⅱ卷作文要求考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写一篇主持词,全国卷Ⅱ以抗击疫情为背景,让考生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完成一篇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言的演讲稿。这些题目均设置了具体情境,引发考生思考,力求展现中国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也以情境为命题的主要载体,围绕“四翼”的考查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单情境凸显基础性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基础性列为“四翼”之首,并指出命题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简单情境中,学生只需要调动某一知识点或某种基本能力便能解决问题。以简单情境为载体的基础性试题中包含能够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知识,促使学生重视学科的基础内容。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的部分题目就立足于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如2021年全国甲卷的文言文阅读,在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重视语言情境与教材、生活常识的联系,“闰月”一题考查考生借助文本情境推断基本生活常识的能力。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中提到闰土是闰月所生,因此,考生对“闰月”的概念并不陌生。又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中《寄江州白司马》一诗,其中“江州白司马”是考生熟悉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考生在初、高中时已经接触过白居易的作品,如《钱塘湖春行》《卖炭翁》《观刈麦》《琵琶行》等,并对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情感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探讨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时,便容易引发考生对教材中《琵琶行》创作背景的回顾与迁移,从而进行合理判断。又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第8题考查反复手法的使用效果,全国甲卷第21题考查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对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等文学审美基础知识的讨论正是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哦,香雪》《百合花》等作品中多有涉及。然而,只是死记硬背学科主干内容的概念和原理是不够的,结合文章具体情境进行解读,方能彰显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与运用能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素质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主要体现在前一阶段学习成果是后一阶段学习的基础。情境是命题的载体,牢牢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有效分析情境、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以课堂为中心,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将教材中碎片化的知识串联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如梳理《劝学》中虚词“而”的用法、归纳《鸿门宴》中的座次尊卑顺序、整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诸如“负”“使”“引”等一词多义的文言知识等。其次,要注重在具体情境中锻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二、复杂情境凸显综合性

命题不会仅停留在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上,而应以基础知识为支点,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综合性以基础性为依托,既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也是高考考查要求的“四翼”之一。复杂情境不但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因此,复杂情境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

1.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

高考语文试题注重引导考生在理解情境的基础上,调动语言积累、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如全国卷的名篇名句默写题,要求考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课内外知识进行理解性答题,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回归和再现教材,而是通过转换思路,将考查重点放在考生能力和素养培养过程中必备的迁移能力上。又如全国卷和新高考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命制,在复杂的语言情境中,考查考生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连贯等能力。要求考生在复杂的阅读情境中实现语篇衔接,既要关注上下文,又要符合逻辑关系,不仅要在阅读情境中考虑多重语境关系,更要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复杂情境大大地增加了试卷的阅读量,这种“阅读+语用”的题型要求考生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规范的表达能力,并能够将其有条理地呈现在答案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它也是桥梁,扛起了沟通其他核心素养的重任。因此,考生要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会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回归语言的本体,重视语言的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

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互为表里,除了强调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外,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也充分重视对考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素养的考查。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现代文阅读Ⅰ1—3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第4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的论证思路的理解。这道题实际包括两个情境任务:一是要准确梳理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证思路,二是分别找出两则材料的论证方法。这首先要求考生对学科基础知识有扎实的积累,熟练掌握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其次要求考生具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复杂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注重思维能力的命题趋向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侧重考查考生提取筛选、分析理解、概括整合的综合思维能力。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6题是一道概括说明题,需要考生在综合分析三则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除了现代文阅读外,写作题也倾向于强调思辨性,考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摘编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体育之效”阐述了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考生应当由个人的除弱变强引申到民族的除弱变强,做到由事思理、由果思因,这是对考生思维跨度的深入考查。2021年浙江卷作文题的把“得与失”看作终点、起点或过程的材料,展现了看待得失的不同视角,引导考生在复杂情境中明确观点并进行论证,从而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这样通过复杂情境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的形式,引导考生运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能有效激活考生的思维,增强考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

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充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考查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的广度。在德育方面,试题以党史教育为基,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在智育方面,试题加强对考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发展。在体育方面,新高考Ⅰ卷作文材料摘编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个人增强体育锻炼与国家民族强弱盛衰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美育方面,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命题材料摘编自朱光潜的《诗论》和钱钟书《读〈拉奥孔〉》,讨论“诗画异质”问题,并配有雕塑《拉奥孔》的图片,使考生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从图文兼备、文质兼美的材料中得到审美熏陶,同时鉴赏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在劳动教育方面,全国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Ⅰ创设某校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家常菜”的相关情境,让考生品味做菜的乐趣,增加对劳动的理解,增进与家人的情感。注重审美广度的考查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所体现,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7(3)题中提到,《楚辞·招隐士》中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后人用以表达隐逸、离别等情感,请考生默写出用“王孙”与青草表达相同情感的诗句。这道题的默写篇目不限课内或课外,只要符合要求即可。解答这类题型,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要广泛阅读课外优秀经典文学作品,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拓宽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广度。

4.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根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通过选材和设计,充分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2021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中融入了传统文化中京剧与瓷器元素,在考查考生对典故了解的同时弘扬仁厚善良的中华美德;文言文阅读借戴胄犯颜执法的一系列故事倡导忠信之风,通过历史人物的垂范和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思想的传统,实现对考生的精神浸染。又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Ⅰ设置元宵节情境,使考生在答题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浓厚的节日氛围。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考查在写作部分也有体现,如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中提到的作品《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等,这些作品构成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一方面在考生回顾作品、把握内涵时,考查其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引导考生体会仁人志士和人民英雄不屈的革命精神。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弓”“矢”“的”的材料,通过古人扬雄追求理想的方法延伸到考生对理想追求和自身发展的思考上,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021年新高考Ⅱ卷作文“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蕴含着中国古代的书法文化,让考生在写“人”字的过程中领悟做人的道理,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复杂情境考查考生在核心价值引领下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考语文试题的综合性对考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首先要以课堂为中心,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融合,与现行新教材提倡的群文阅读相接轨,拓展阅读空间,通过多个文本的对比、辨析与整合,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其次,情境化命题已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情境意识,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以“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多种主题活动,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探访革命遗址或为探访活动撰写解说词等。最后,要强化“文化传承与理解”在阅读与写作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文化多样性,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在写作中弘扬正气、涵养民族精神。

三、真实情境凸显应用性

以应用性为主的试题,其问题情境多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引领作用。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身处如此重要且特殊的年份,高考语文试卷命题在指导思想上更加紧扣时代主题。

如全国甲卷作文主题“可为与有为”和北京卷作文题目“论生逢其时”,都显示出党史入题的重要特点,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考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这种真实情境对考生而言也是一次特殊的党史教育。考生结合建党100周年的时代背景作答,能够置身当代中国特定环境中,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展现青年学生的时代担当与责任。全国乙卷作文题目从考生自身发展出发,通过扬雄以射箭为喻的文字呼吁青少年加强修养,端正思想,以大义为目标,实现远大人生理想。

坚持选用、探讨社会热点话题、指向家国情怀的文本材料。如新高考Ⅰ卷的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的南极融雪速度加快,导致极地冰雪消融失控,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又如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的“新疆棉”,也是2021年上半年的热点话题,能引导考生关注时事热点,引发思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出的合格人才应该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探索并解决日常生活、学术科研、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全国乙卷的试题情境就突出了时代性与前沿性:论述类文本阅读取材于大数据时代下数字人文的新概念——“远读”;古代诗歌阅读则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语言文字运用Ⅱ通过讨论水果含糖量的话题,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在应用性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更善于观察各种现象,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高度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与问题,具备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理念从强调“解答试题”转变为强调“解决问题”,从强调“考知识”转变为强调“考能力”,命题情境和选材与日常生活中的语文运用关系更加密切、更具应用性,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

真实情境凸显的应用性所承载的是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培植的是体现时代特征的家国情怀。首先,教师要重视立德树人的引导功能,发挥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优秀楷模,如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发明者屠呦呦等;还要让学生在《百合花》等红色经典作品中体会革命精神,在《师说》等传统文化作品中涵养民族精神。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话题,形成大格局、大视野,还要关注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

四、开放情境凸显创新性

开放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的思维。《课程标准》指出,要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有向“开放性”试题靠拢的趋势。如新高考Ⅰ卷第5题:“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第14题:“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这两道题主观性强,需要考生用扎实的古代诗文阅读基础,综合理解材料情境的关键信息,考查考生对问题或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并进行论证的能力,从而体现考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立思考的语文能力。

又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7(3)题: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________,________”。

此题没有限定篇目,题目中“王孙”与青草一同吟咏的开放性情境增强了试题的灵活性和作答的开放性,有利于引导考生打破常规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纠正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弊端。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4套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Ⅰ均采用“阅读+语用”的题型,将考查内容融于阅读理解之中,设题巧妙,整体感强,引导考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外,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的阅读题目中出现了图片、图表,契合数字化的时代特点,北京卷作文题目二选一也为考生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可能。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开放性情境设置,有助于培养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考生在新颖或陌生环境中主动思考的能力。

作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四翼”中的一翼,创新性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加试题开放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设置开放性题型、丰富情境化考查等方式使考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课内,更多的是要辐射课外,多设置互动式、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情境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