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哲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010)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体系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森林生态文化是一种体现人与自然互生共存的文化形式,是实现人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石[1]。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森林生态文化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更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森林文化价值的定性评价与定量核算[3-10]。以河南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分析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布局与思路,并基于森林文化价值环境承载力容量约束下的流量模型,评估生态文化在森林公园中的价值,为森林公园的长远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为完善以“森林文化币”衡量森林文化价值尺度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河南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境内。淇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古称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和春秋时期卫国国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处东经113°59′23″~114°17′54″,北纬35°30′05″~35°48′26″。西枕太行山脉与林州市连山,东临淇河与浚县共水,北与鹤壁市毗邻,南与卫辉市接壤。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淇县县城西部,地处南太行山脉,总面积6 811.94 hm2。
森林公园拥有驰名中外的“中华第一古军庠”所在地云梦山,人祖女娲修真处、封神榜故事发生地古灵山,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如鬼谷文化、朝歌文化、女娲文化、封神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多彩的森林景观构成了森林公园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
森林公园内的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由于长期人为活动干扰,南太行山原有的天然林多已被破坏,唯有公园范围内的一部分麻栎、野皂荚等天然阔叶林的次生林得以留存。森林公园内人工修复林错落有致、次生天然林繁茂葱郁,森林覆盖率达71%。公园内山体垂直高差较大,海拔300 m以下主要分布有人工栽植的侧柏针叶纯林,尤以北部山区居多,漫山遍野的侧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郁闭度极高,以至林下少有灌丛草本。而中低山及以上区域则广布以野皂荚、荆条、泡桐、麻栎等为建群树种的次生林,这些灌丛或乔木林姿态优美、傲然挺立于山石之上,秋季或红或黑的荚果悬挂枝条,绿叶红衬,俨然动态的山林画。公园内还分布有核桃、枣、山杏、梨等乔木林,春季嫩芽初发、早花竞相开放,秋季硕果累累、压弯枝头,构成了多彩的森林景观。
2.2.1云梦山建筑群
云梦山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唐代甄济、明代水木氏曾在此隐居多年。云梦北山有玉帝殿和三清殿,南山建有鬼谷祠,其建筑拱脊飞檐,气势恢宏。一座砌有雕花栏杆、玲珑别致的石拱桥,将南北两山连为一体,站在石桥上,回眸向东,壁立万仞,犹如刀砍斧削,鬼谷子的生平和纵横术的概要就镌刻在这石壁上。
云梦山保存有孙膑洞、苏秦洞、张仪洞、毛遂洞、庞涓洞等,这些洞穴是鬼谷子的弟子追随其学习的居所。云梦山还保存有大量的摩崖和碑刻,云梦山摩崖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2朝歌寨
朝歌寨也叫老寨,海拔约700 m。远远望去,朝歌寨恰似一座云端城池,山峰挺拔,壁立万仞。相传曾为殷纣王避兵之所。山顶是一块平坦的开阔地,约500 m2,四周有寨墙遗址,寨有南北二门;南门内侧有金銮殿遗址,现存有丈余长的石条根基,殿前马蹄遗迹隐约可见。朝歌寨地势险要,四面皆悬崖峭壁。要登朝歌寨,只有南面一条羊肠小道可以攀登,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2.3朝阳寺建筑群
朝阳寺位于公园最北端、朝阳山南坡的半山腰。始建于东魏武定七年,依山建造,遥望如空中楼阁,故称悬空寺。此处有自然形成的二层山台,在第一层山台两侧石崖上有北魏时开凿的坐北朝南石室一处,洞内有石雕佛像、四大金刚、十八罗汉。洞门上方还有就石壁雕刻的卧佛一尊,卧佛上方石缝中有一株千年古柏,四季长青,龙干虬枝覆盖着整个佛像,其情其势,真乃巧夺天工。
2.2.4灵山寺建筑群
灵山寺位于群山之中,寺西北为灵山。该寺创建于南北朝年间,修于唐朝开元。灵山北侧半山悬崖处有一天然石洞,为千古佛洞。洞内崎岖不平,宽窄不一,步行长度逾20 m,洞内钟乳石形成数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贴于崖壁,仰卧下滑而出,令人顿觉身心爽快。混元禅师题字曰:“人生再造”,正应洞内崎岖难平之境况。灵山寺建筑群还包括女娲峰、古佛宫及女娲宫等古建筑及大量摩崖和碑刻。
森林公园地处南太行山脉,是我国太行山绿化工程的重要区域。目前,森林公园内人工侧柏林已经成材,为太行山区域带来绿量的同时,森林植被种类单一、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失衡等问题也逐渐显现。现有的针叶林防护能力较差,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不高,亟需对人工侧柏纯林进行抚育,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以森林公园内原有的秋色叶树种和观花乔灌木为本底,通过人工清理、补植等方式,增加花灌木、彩叶植物、芳香植物等乡土树种,形成情景交融的森林景观,兼顾物种多样性的同时凸显“青翠欲滴、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丰富且特点鲜明,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基础,特别是云梦山景区已形成了殷商文化寻根和鬼谷文化研究两个旅游品牌,但主要是以文化传说、历史遗迹等“文化类参观型”旅游产品为主,并未充分利用具有当地特色民风的住宅建筑、木鱼石资源以及“大水头的柿子”“油城的梨”等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亟需开发以自然资源、康体养生、科普宣教等为主的“绿色休闲类体验型”旅游产品,丰富生态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要充分依托现有的森林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将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并重,通过森林文化体验、生态活动感知、科普宣传教育等相关表征载体建设,将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具象化,更多地增加与游人互动,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使森林公园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场所和载体。
将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人文景观资源进行整合,充分挖掘果树深厚的文化内涵、提炼当地的人文资源,从森林植物文化和人文历史文化方面,通过设置观景平台和相关解说牌,开展摄影大赛、文化旅游节、动植物认知等活动,建设古梨文化园、柿文化生态园、自然学校等,体现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价值,为人们提供森林游憩、生态观光和文化体验场所。
森林公园内林深谷幽,自然环境优异,是康体疗养的极佳之处。结合森林公园的本底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建设负离子呼吸场、草药园、森林康养园等,设置园艺操作、农事耕作、民俗表演等生态活动,满足人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感的需求,达到亲近自然、修养身心的目的,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
森林公园拥有相当数量的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如中华第一古军庠、孙膑洞、鬼谷祠、女娲峰等,建设鬼谷文化研究展示中心、绿林古寨、竹文化园、历史文化馆等,通过学术交流、生态论坛、技术讲座、图片展示等形式向人们科普文化知识,宣传精神风貌,寓知识于娱乐之中,陶冶游客情操,使其在游览过程中深入理解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文化底蕴。
2017年5月出台的《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明确提出:森林的文化价值是森林资源核算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人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着重考虑森林的审美艺术价值、健康疗养价值、休闲旅游价值、科研教育价值等类别以及历史的悠久度、级别的珍贵度、影响的广泛度、文化的富集度、文化的贡献度等要素,开展森林文化的价值评估。
本研究基于宋军卫[11]提出的“森林文化币”概念,将“森林文化币”作为森林文化价值的衡量尺度,利用修新田等[7]构建的环境承载力容量约束模型评估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价值。
5.1.1森林文化资源空间承载容量核算
按公园正常开放时间9 h,游览时间以游客游览平均时间计算,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文化资源的空间日承载容量为47 871人。人均停留时间按300 min计算,则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文化资源空间容量为TRCC生=47 871×365×300=524 187.45(万min)(表1)。
表1 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容量测算
5.1.2森林文化资源生态容量核算
垃圾废弃物限制因子承载力。由于垃圾自然净化能力较弱,其容量主要取决于公园的人工处理能力。根据公园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按公园目前2 000 t/a垃圾废弃物处理能力计算,人均垃圾排放量参照《旅游与环境》[12]中统计的游客每日产生垃圾量0.2 kg/d,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垃圾废弃物承载力TEEBC垃为27 397人/d。
1)水体环境限制因子承载力
将生化需氧量(BOD5)和氨氮(NH3-N)作为水环境承载力的测算指标。森林公园内有水域面积29.19 hm2,按平均水深2 m计算。森林公园环境监测报告显示,公园内地表单位水BOD5含量0.25 mg/L,NH3-N含量0.041 mg/L。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Ⅰ类标准,BOD5含量为3 mg/L,NH3-N含量为0.15 mg/L,按人均BOD5为40 000 mg/d、NH3-N为7 000 mg/d排放量测算森林公园水环境容量,得到:
TEEBC(BOD5)=公园水容积×(等级标准单位水中BOD5含量-现状单位水中BOD5含量)/每日人均BOD5产生量=29.19 m2×104×2 m×103×(3mg/L-0.25mg/L)/40 000 mg=40 136(人/d)。
TEEBC(NH3-N)=公园水容积×(等级标准单位水中NH3-N含量-现状单位水中NH3-N含量)/每日人均NH3-N产生量=29.19 m2×104×2 m×103×(0.5mg/L -0.041mg/L)/7 000 mg=38 280(人/d)。
TEEBC水=min(TEEBC(BOD5),TEEBC(NH3-N))=38 280(人/d)。
2)生物环境限制因子承载力
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沿线有植被的游客步道总长度为15 750,宽度按平均1.5 m进行测算。按照植物群落可承受面积15 m2/人,公园开放9 h,游客游览游步道2 h计算,得到:
TEEBC生=15 750×1.5×9/15×2=28 350(人/d)。
3)大气环境限制因子承载力
根据修新田等[7]的测算,按照人均40 m2的林地或绿地测算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气环境限制因子承载力。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为6 811.94 hm2,可游览森林文化区域面积为1 258.09 hm2,占总面积的18.47%,公园森林覆盖率为71%,则大气环境限制因子承载力:
TEEBC气=6 811.94×10 000×0.184 7×0.71/40=223 311(人/d)。
根据木桶原理,综合森林公园内森林文化资源生态容量限制因子的承载力,得到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文化资源生态容量为:
TEEBC=min(TEEBC垃,TEEBC水,TEEBC生,TEEBC气)=27 397(人/d)。
按照人均停留时间300 min计算,则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全年森林文化资源的生态容量为:
TEBBC=27 397×365×300=299 997.15(万min)。
5.1.3森林文化资源经济发展容量核算
住宿餐饮设施承载力。森林公园距离淇县县城较近,周边村庄农家乐可以提供住宿、餐饮服务,因此住宿接纳能力对森林公园的发展不构成限制。目前,森林公园有桃园山庄一处住宿餐饮设施,根据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公园未来有床位800个、餐位1 100个,游客的留宿比例为30%(即1∶30)。按照每夜每人1张床和每餐每人1桌位的标准,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住宿、餐饮设施的承载力为:
TDEBC1=800×30/1=24 000(人/d)。
1)供水设施承载力
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水源以山泉水和地下水为主,可满足公园用水需求。目前有供水设施的供水量可达1 000 t/d。按照住宿游客每日生活用水量90 L/人、散客每日用水25 L/人的标准计算,游客的留宿比例为30%,得出森林公园供水设施承载力:
TDEBC2=1 000×1 000×0.3/90+1 000×1 000×0.7/25=31 333(人/d)。
2)供电设施承载力
森林公园内朝阳山景区和云梦山景区已连接上城市高压电网,并且建有变电站将10 kV城市高压电转换成220 V电力输送到各用电点,完全能够满足日常管护及公园发展的用电需求。未来规划在用电负荷量大的区域增设变配电所,为森林公园供电提供进一步保障。
3)交通设施承载力
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交通便利,周边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珠高速、107国道、省道大海线等纵贯南北,省道S305、各级乡、县道路等横穿东西,形成了东西快捷、南北畅通的十字交通格局,为森林公园提供了较强的可达性。在森林公园内部现有停车场面积26 621 m2,车辆单位规模取平均值15 m2/辆,每辆车容纳人数按5人/辆计算,可承载8 873人/d;公园内有电瓶车35辆,每辆车载客10人,按20%的游客乘车率,每天电瓶车运行6 h,30 min一次,电瓶车的运输能力为21 000人/d,则森林公园交通运输承载力为:
TDEBC4=21 000+8 873=29 873(人/d)。
综上,森林公园森林文化资源经济发展容量为:
TDEBC=min(TDEBC1,TDEBC2,TDEBC3,TDEBC4)=24 000(人/d)。
按照人均停留时间300 min计算,则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全年森林文化资源的经济发展容量为:
TDEBC=24 000×365×300=262 800(万min)。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文化价值承载容量为:
T(t)=min(TRCC,TEEBC,TDEBC)=262 800.00(万min)。
根据森林文化力指标体系对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文化力进行计算(表2)。
由表2可知,每个指标评判标准分为很好、好、一般、差4个级别,其中很好4分、好3分、一般2分、差1分。森林文化力的得分由分值与相应权重的乘积获得,满分为4分。经计算,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文化力α为2.986 6。
表2 森林文化力指标体系及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文化力计算
经过上述计算可以得出,森林文化资源承载容量T(t)为262 800.0万min,森林文化力α为2.986 6。
按2019年公园接待游客数量260万人次计算,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文化获益者在森林区域停留时间总量:
T=pt=260万人次×300 min=78 000(万min)。
因此,T Fc(t)=(1+α)F(t)=(1+α)pt/A=(1+2.986 6)×78 000/1 258.09=247.16(万森林文化币)。 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开展园艺操作、森林文化体验与感知、生态科普宣传等活动,将森林游憩、休闲疗养、康体保健自然地融入到生态文化建设中去,形成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以期更好地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努力践行森林公园是生态文化传承和宣传的重要载体。 从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文化价值的评估结果来看,要努力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增加森林文化获益者在森林公园停留的时间;要完善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旅游地的舒适性和便捷性。同时,森林公园要注重康体疗养项目的设置,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森林康养品牌,满足人们拥抱绿色、舒缓压力、平复情绪的需求,实现森林公园的长远发展。6 结语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