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梅 蓝瑞群(研究员) 盛秋生(教授)(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肇庆 526000)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所耗费的成本费用,与理论知识教育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在数额和构成上有很大不同。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教育过程,对学习环境和条件具有比较强的依赖性,对于绝大部分专业来说,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必须要以一定的仪器设备、工艺技术等为必要条件,而且在培养教育过程中对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工艺技术等有着比较特殊的要求,培养过程需要大量实训,或在实践中按照固定的程序要求,通过学生反复操作训练才能很好地完成。培养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除了额度高,还表现在各个方面,有长期的、短期的,显现的、隐形的,变动的、固定的,主观的、客观的,等等,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难以计量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按照不同专业职业技术技能培养要求,营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投入一定的软硬件设施,通常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反复的实际操作中才能完成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教育任务。学校为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而投入的这部分资产(包括机器设备、工艺技术、计算机软件等长期资产,以及耗材、燃料动力、零部件等短期资产)可称为技能性资产。在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教育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技能性资产的价值表现,可称为技能性成本费用。
技能性成本费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当期发生的变动成本,即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的一次性消耗,主要是诸如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短期资产的价值消耗;一部分是需要分期折旧或摊销的费用,即在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所投入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性资产价值的损耗部分,包括机器设备折旧、工艺技术、计算机软件价值摊销等。学校对一定价值和结构的技能性资产的投入,是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完成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所必须的,是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提升的必要条件。即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技能性资产的投入和结构,投入的各种资产的数量水平、先进程度及构成奠定了职业技术技能教育的基础。二是技能性资产能否科学合理的运行。具体表现为技能性资产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技能性成本费用,在有效管理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技能性成本费用的统计、核算、分析,结合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变化情况,评估技能性资产投入及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优化调整。
下页图1表明,各种技能性资产在一定科学结构的前提下,技能性成本费用支出达到一定标准要求时,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水平会发生阶梯型提升,产生阶梯效应。事实上,技能性成本费用的支出和构成,对职业技术技能的提升都会产生明显影响。只有科学合理的结构和保证一定额度的支出,才能为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才能得到阶梯式提升,技能性成本费用功效得到最大发挥,如下页图2所示。此外,技能性成本费用的构成和支出额度与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提升的关系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规模、岗位机构设置、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等。
图1 技能性成本费用与职业技术技能的关系
图2 技能性成本费用、结构与职业技术技能的关系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技术技能是立业之本,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升必然要求职业技术技能的提升。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可见保持高质量持续稳定的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职本科试点院校,更应在这方面先行探索,在学校办学层次升级的同时,确保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升级。
截至目前,教育部共批准了22所高职院校升格为四年制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学校在升本后都明确保留了“职业”二字,虽然升格为本科院校,但职业教育的属性没有改变。职业技术技能,是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在提高劳动者劳动能力、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越发突出,越来越引起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普及阶段,但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往往缺少实际操作技能,对企业来说,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受欢迎,其对高质量产品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办学层次升级为本科的职业技术院校而言,在职业技术技能方面理应有一个阶梯性的提升,来反映或体现办学层次的提升,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虽然目前对试点本科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水平还没有一个量化的统一规范标准要求,但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已明确提出,要持续更新并推进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和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2021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中,也明确提出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即“培养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
目前,各高职本科试点院校普遍认识到了职业技术技能提升对学校办学层次提升的重要影响,在提高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方面积极探索,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投入各种技能性资产,激发教师和学生主动实践的热情,为教师服务社会、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和更加丰富的实践学习机会,使学生毕业即可成为受企业青睐的高质量就业者。
与理论知识教育相比,对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必然要发生更多的成本费用,而高职本科层次改革试点的关键和难点之一就在于职业技术技能的提升。虽然目前对于提升的程度和标准还没有明确的要求,但试点院校保证一定价值技能性资产的投入(直接购置技能性资产投入教学,和利用合作单位资产间接投入教学),以及保持技能性成本费用的科学合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要求试点学校需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合作企业、经费、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等办学条件。对于民办高职试点院校,研究探索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具有更加强烈的迫切性。
就目前来看,高职本科试点院校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提升,主要还是体现在学生对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工艺技术、计算机软件等的了解、应用、维护、再开发等方面的水平,与学校升级本科层次前相比,应有一个阶梯性的进步,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本科试点改革的成败。要实现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升级,需要满足对职业技术技能培养所必须具备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要求。教育部颁布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中,在这方面设定了一定的限度,对教育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价值、实训和实习场所条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各校一般通过两种途径满足要求。一是按不同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要求,学校自己投入相应的技能性长期资产。二是借助于校企合作单位的资产来完成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教育过程。同时,培养过程中还要确保耗材、零部件等易耗品短期技能性资产的投入金额和配套比例。这些技能性资产的投入水平和结构以及资产运行过程中对技能性成本费用的控制,对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提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目前,国家批准的22个本科升级试点院校,从办学性质上来看,21所是民办院校。现阶段,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对办学的剩余收益具有普遍的诉求,加之高职教育成本费用支出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难以辨认性等特点,使得各院校办学成本费用的支出难以得到科学合理的保证。特别是对于技能性成本费用,由于没有进行专门的统计、核算及考核要求,加之不同专业支出及结构要求差异巨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技术技能培养教育环境、形成职业技术技能的阶梯效应困难重重。虽然教育部在2021年1月颁布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对学校的资产投入和成本费用支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操作性不够强,很多专业很难建设优良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的环境和条件,难以实现职业技术技能的有效提升。
民办高职院校对办学剩余收益的普遍追求,决定了其在成本管理方面具有天然的内生动力。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提高管理水平、尽可能地节约成本、提高各种办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民办院校的普遍做法,这对成本控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做好技能性成本费用控制奠定较好的基础。高职院校技能性资产的投入金额都比较大、运行成本高,和公办院校比较,民办院校一般很难主动通过成本预算增加技能性资产的投入。事实上,绝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中,教学部门成本费用的预算主要是日常短期流动资产支出部分,技能性长期资产增加投入的决策权不在教学单位手中,这是造成长期以来学校技能性资产相对短缺,不能很好满足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求,导致学生职业技术技能难以稳定提升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本文在现实情况下,针对高职本科试点院校,提出技能性资产、技能性成本费用的概念,明确其与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提升的关系,对学校技能性成本费用结构和额度进行专门的统计、核算、分析,通过调整优化,用最小的成本费用,达到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升级的目的,倒逼学校决策层保证相应技能性资产投入的要求。虽然这是一种被动的反馈控制,但通过技能性成本费用核算分析,能够更准确地衡量学校的办学成本信息,更好地满足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对相关信息的需要,最重要的是通过学校外部和内部财务审计,定期检查分析学校技能性成本费用的支出情况,可以促使学校决策层保证技能性资产的投入和结构优化调整,为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得到持续稳定的提升。同时也强化了学校的成本管理,为绩效管理奠定了基础和保障,提高了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率。
目前我国民办高职本科层次院校刚刚起步,从办学的时间来看属于初始阶段,各种成本费用自然会比较高一些,从办学投入上来看,各种成本费用的投入还缺乏相应的标准,特别是对于不同专业各种技能性资产的投入,更是没有明确的要求,加之其一次性投入大,配套、维护、运行费用高,导致各校不愿投入。与之相对应的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学校大多是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把学生分散到企业实践,借助企业的资产达到技术技能培养的要求。这是一种在国外很普遍和比较成功的做法,我国目前也在积极努力地探索。教育部也明确规定,学校应与相关领域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优质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如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等,借助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的资源,通过跟岗实训和顶岗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但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学习过程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实现跟岗、顶岗完整的职业实践学习过程。对于民办高职本科升级试点院校来说,要使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实现跨台阶式的稳步提升,必要的实践教育环境和条件不可或缺,必然要求更多的技能性资产投入和科学合理的技能性成本费用支出的保证。
对技能性成本费用的控制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前馈控制,这也是大部分院校比较熟悉的方式,即不同专业按职业技术技能培养要求,在做好技能性成本费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技能性成本费用进行事前预算,进而确定技能性资产科学的结构和合理的投入金额。二是反馈控制,即在现实情况下,对实际发生的技能性成本费用进行会计核算,检查分析技能性资产的投入使用情况,通过调整优化结构和额度,来保证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得到不断提升。从目前来看,研究探索采取反馈控制更切合实际,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一,厘清技能性成本费用发生额,合理设置技能性成本核算对象(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需要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探讨,这里只提供一个参考思路)。遵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按照责任成本制度要求,选择以技能性成本费用形成的区域责任为成本核算对象,进行成本核算。一般来说,二级学院的实训中心是直接责任人,其承担着学院不同专业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教育责任,核算时应当按不同专业技能性成本费用支出进行成本费用归集,明确不同专业技能性成本费用支出的额度。
第二,科学划分技能性成本费用核算类别和项目。这一步骤决定了一定时期各种技能性成本的数额和构成,为后续技能性成本费用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可按照成本习性,分成经常性耗用的变动成本和分期折旧摊销的固定成本,两种成本可按照不同内容进一步细分核算,以利于调整结构。
第三,对于学校的间接性投入,如校企合作、校产联合等发生的技能性投入,属于为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而发生的共同性成本费用,要按一定标准分配到相应的专业,作为技能性成本费用支出的内容和结构调整的依据。
第四,通过统计核算和比较分析,评估不同技能性成本费用投入金额、结构的功效,即明确不同技能性成本费用支出对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教育水平的提升程度。通过不断的数据积累,分析制定相应优化调整结构比例和额度标准,保证职业本科院校各种技能性资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第五,本着高效管理的原则,各技能性成本费用核算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提升水平考核指标,与技能性成本费用支出挂钩,用以进行技能性成本费用的绩效评估。对技能性成本费用的反馈控制是一个全新的复杂过程,正确科学的技能性成本费用核算及功效评价是有效控制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除了对技能性资产的直接投入外,学校还应积极探索各种其他间接投入方式,如校企合作、校产结合等,保证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有效提升,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率。事实上,对于学生最核心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往往要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干中学”“学中干”,经过实践的检查验证才最为有效。因而,深入加快校企、校产等联合办学,是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水平的更好方式,不可忽视。此外,技能性成本责任区域的划分必须准确、客观,而且要得到成本责任主体的认可。要明确技能性成本费用发生的节点和过程,成本责任区域清晰,利于建立经济责任制,激励成本行为主体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强化成本价值、提升成本绩效。总之,高职本科试点院校专门针对技能性资产投入、使用的研究,必将对其产出效果——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形成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水平的阶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