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萍
【摘 要】劳动教育的落实不仅依靠劳动必修课,还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融合。新时代数字化带来的劳动技术变革是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合契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挖掘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通过疫情期间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真实情境项目主题,融合设计实践活动。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提升劳动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劳动教育;项目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1-072-03
缘起:“疫情居家”引发的思考
崔灿是初二(4)班的学生,她有个爷爷70多岁了,一直在乡下生活。就在2020年疫情前夕,爷爷来到崔灿家里同住。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北京,进出小区都要健康宝验证,买菜尽量网上购物,吃饭都需扫码点餐买单,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智能手机,这让只会使用老年手机的爷爷很不适应。因此,爸爸提醒居家的崔灿,想办法帮助爷爷适应北京生活。
上述个例俨然已成社会问题。在信息化社会,面对老年人的“数字困境”,从家庭的角度,需要年轻人来帮助父母和祖父母辈,进行“文化反哺”;从社区角度,需要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智慧服务新形态,提供多元服务;从教育教学角度,需要充分挖掘家、校、社区各方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探索数字劳动新样态。
明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中小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劳动教育被置于智能化时空下,劳动的基本形态和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劳动方式日益彰显,通过劳动直接创造物资财富的功能逐渐弱化,很多重复性和步骤性操作逐渐被机器取代,随之产生一种新的劳动形态,那就是对于那些复杂的无固定程序的工作,需要人类依据具体情境使用技术手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及:“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懂技术、会创新。”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充分考虑未来人才的需求,让创造性劳动成为数字时代的劳动重点之一。
但智能生活和学习给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滋长了年轻一代不劳而获、渴望一夜成名的不良心理,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故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固然很多,如培养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等,但其本质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那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劳动最光荣,能够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基于此,《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贯穿学校、家庭与社会等方面,与德智体美相融合,强调学科教师在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在學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融入劳动教育,这既是教育创新的需要,更是新时代全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探寻: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路径
信息技术学科既是科学技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要求体现新时代特征的信息科技高度契合。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数字化学习,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信息化劳动技能,学会使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彰显新时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1.精准定位: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新冠肺炎疫情“宅”家,劳动教育恰逢其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中学生的劳动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利用知识、技能等在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信息技术学习的实践活动设计充分挖掘抗“疫”社区服务中具有劳动育人价值的课程资源加以整合,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劳动意识和奉献精神。
2.家校共育:让劳动走入真实生活空间
通过学科融合和家校、社区合作等方式,将学生课堂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习与生活进行统整与融合,建立了开放、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环境。通过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真实生活问题,将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文化熏陶三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利用知识技术解决问题,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劳动观念。
3.守正创新:创造性设计主题实践活动
劳动能力与劳动习惯的培养,必须经由实际的劳动实践获得。而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和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并获得全面发展。这和信息技术教学提倡的项目学习理念不谋而合。如能在学科主题项目设计时,关注劳动教育的融合,通过系列实践活动设计,即可有效达成。
实践案例:融入劳动教育的项目主题设计
1.学习内容和学情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初二年级学生主要采取居家在线方式学习图形化程序设计课程,已经学习掌握了图形化编程外观、控制、运算侦测等模块的使用,本主题单元主要学习列表的功能和使用。上学期参与调研所在社区的疫情期间儿童服务需求,研发完成“弟弟的加法器”,掌握了情境项目问题的分析、分解和程序实现的方法。
2.联动学校、家庭和社区需求设计项目主题
通过崔灿同学的家庭案例,联系到家中的爷爷奶奶,延伸到走访社区中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买菜难、智能化生活存在障碍的真实问题设计学习项目。
项目主题:“守护社区、家中有我”——新慧社区的青春小馆点餐系统。
疫情期间,新慧社区食堂决定设计一个线上的点餐系统,专门为疫情期间无法外出买菜的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外卖”服务。
项目学习任务:
(1)通过分析70岁以上老人的身体和行为特征,完成“青春小馆”点餐系统的总体设计。
调研市场的食材和网购菜品的价格,掌握Scratch角色素材的制作技巧,完成“青春小馆”的菜单界面设计。
(2)分析“点菜计价”的核心问题,探究总金额和账单相关功能的程序实现方案和技巧。
(3)学会列表的使用,梳理总体设计的实现步骤,编程完成“青春小馆”点餐系统。
3.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设计。
实践活动1:设计访谈问卷。
调研社区70岁以上独居老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生活现状和身体状况,爷爷(奶奶)使用手机的类型带来的问题,探讨爷爷对网上购物的看法,摸底社区提供服务调研,考察老人对最贴心社区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独居老人实际需求,引导孩子尊老敬老,激发“文化反哺”的动机和行动,设计出适合老年人的服务系统界面。
实践活动2:“今天我下厨”实践活动。
调研家里爷爷(奶奶)最喜欢吃的菜,从购买原材料到做出菜品,摆拍好成品图片,计算菜品的成本价格;借鉴外卖点餐,确定餐厅的产品价格。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参与家庭日常生活,关爱身边的亲人,培养劳动兴趣,了解和习得生活必备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了解菜品的成品价格,也对后期系统菜单的设计和定价起到参考作用。
实踐活动3:我是小小设计师。
通过编程实现老人点餐系统,链接到社区服务体系。
活动目的:通过调研和试菜,学生结合社区服务中积累的常识与经验,明确适合老人的设计方向。
(1)减少选菜、计价、点餐的操作层级。
(2)使用大图,适应老年人的视力降低。
(3)网上选菜算账,电话点餐 、现金支付。
学生设计问题解决方案,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完成作品。经此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提升计算思维。学生能获得问题解决带来的成就感,激发解决问题的更大兴趣。
应用:我是快乐的送菜员
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学习告一段落,但劳动教育还在延续。通过点餐系统和社区服务体系的链接,学生组成志愿小组,开始疫情下系列文化反哺行动,上门解决老人扫码难、买菜难等很多现实问题。此活动不仅得到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很多家长亦都参与其中,谱写了家校共育的创新篇章。
参考文献
舒志定. 数字时代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创新[J]. 中国德育,2019(2): 1.
南钢.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定位[J]. 现代教学,2019(Z2): 10-15.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2019(2): 82-84.
潘莺. 信息技术与中学劳技课程整合的研究 [D].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