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2-01-18 03:05黄华敏
运动精品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体育课程

黄华敏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综述与展望

黄华敏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后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知网(2017—2021)有关体育课程思政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于基本理论、思政元素的挖掘、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高校;体育课程;课程思政;综述

“课程思政”一经提出就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国内高校学者也加快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鲜有综述类文章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述评。为厘清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整体研究状况,有必要对该主题的研究作一个阶段性的回顾与分析,文章试图对2017—2021年国内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需求与实践方向,为今后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开展提供借鉴。

1 文献来源

选取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体育课程思政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体育”为主题,同时以“课程思政”进行检索,考虑到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提出时间点,检索时间为2017年至2021年8月27日,检索到373篇期刊文献,减去不相关论文19篇,最后共得354篇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2 论文内容分析

通过对近5年来有关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354篇论文的回顾,发现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基础。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基本理论的研究,已有不少文章涉及。朱晓菱(2017)认为体育蕴含丰富德育资源,为思政课程改革提供可行性,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是落实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1]。常益、张姝(2018)从体育课程所具有的个体发展功能及社会发展功能、思政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2]。杨祥全(2020)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是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大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具有自信自强、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团结协作、爱国奉献,德艺双馨、苦练技艺等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自身优势[3]。姜卫芬、刘文烁(2021)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具有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等优点[4]。高校体育课程具有诸多思政教育优势,因此,思政内容引入体育课堂是必要的,可行的。

喻欣楠(2020)认为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知行合一”的品质、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强化大学生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协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大学生审美品位、完善人格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5]。张洋、魏军(2020)认为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化教育与体育强国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内涵、完善教育价值的需要[6]。魏欣、徐芳(2021)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具有以体立身、以体铸魂,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怡情、以体养志的育人功能[7]。李在军等(2021)认为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素质,提升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8]。

已有文献论及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大多是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可行性、优势、功能与价值等相关内容进行描述性阐述,尽管不同学者对其理解和表述不同,但却结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使学术界对体育课程思政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为进一步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2.2 如何挖掘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资源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非常丰富广泛,但如何把它挖掘出来为课堂所用,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很多文章中都提到如何挖掘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资源。刘武军等(2021)提出从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成就、篮球技术、篮球技术背后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中挖掘课程思政素材[9]。李阳(2021)提出将女排精神融入公共体育排球课程中,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0]。杨建营等(2021)提出在武术理论课教学中,可在武术的概念及分类章节解析武术的科学精神;在学校武术开展方面讲述日本、韩国的武道拓展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在武术的内容及特点章节中阐述了武术技术的文化自信,在武术与传统文化章节中阐述学校武术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实践立德树人、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在武术的评判与欣赏章节中剖析武术比赛培养规则意识[11]。武冬(2021)提出从太极拳形成的千年思想到百年拳到今天走向世界,太极拳的“慢”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快”,太极拳“推手”和格斗项目“拳击”讲解中挖掘课程研究较少[12]。

赵富学(2021)提出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具有独特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百年红色精神进行课程化改造后,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提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13]。赵富学、李壮壮(2021)提出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健康第一”“全民健身”“中华体育精神”“体教融合”的重要论述中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并通过教学设计将其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结合起来[14]。易文波(2021)提出将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体育赛事延期或停办的案例、体育运动员感染疫情而去世的负面信息、以及体育运动员战胜新冠肺炎病毒重返体育前线的正面信息融入高校体育专业课[15]。宋毅、王臣(2021)提出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教师匠心的示范、设计和实施,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工匠精神培养的深度融合[16]。王静仪、刘建进(2021)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体育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蕴,并深入探索融入路径[17]。

经梳理相关文献可知,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资源的挖掘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从体育课程中蕴含的历史、精神、品质等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并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术科类课程更多用这种“挖掘式”;另一类是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与体育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思政元素,理论类课程用这种“融入式”比较多[18]。学者们对如何挖掘高校体育课程的思政资源进行了诸多研究,为一线体育教师提供参考思路,但如何用到体育课堂中还需教师们根据各校学生和运动项目实际灵活运用。

2.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中,学者们发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徐娆娆(2018)认为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大思政教育理念不一致,并从体育课程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强教学管理,建立改革体系,完善评价体系[19]。皮昌权、徐剑(2020)指出部分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观念滞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不够,体育课程改革效果不好、缺乏教学创新,“以体育人”实施不到位等问题,基于此提出转变新时代思政化育人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促体育思政化建设;融合人工智能课堂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等策略[20]。李在军(2021)认为,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改革动力低、资源配套不完善等。为此提出要推进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一是要加强专业课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改革,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效益;二是深入挖掘专业课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三是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想政治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四是完善课程思想政治建设长效机制,制定评价机制,强化激励机制,形成与各教育主体的育人合力[9]。董翠香等(2021)认为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格的培养;注重知识和技能教授而忽视了价值观的培养;强调低阶认知训练而忽视高阶认知训练等问题。并提出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沿着课程目标导向、教学目标趋同、教学过程贯穿始终、课程评价落实到位等对策[21]。王焕盛、冯晶辉(2021)认为体育教师课程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差、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未充分挖掘、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的量化考核均缺少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等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体育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素养、深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和思政案例、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组织机制、完善教师与学生思政教育评价的量化标准、完善体育课程思政综合评价机制与联动机制等实践路径[22]。

概括起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教学能力不足、教学缺乏创新、缺乏元素资源的挖掘、质量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方面。并针对性提出从教师思政意识的激发、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制定评价机制,强化激励机制等发展对策。

2.4 从不同理论视角探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有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对体育课程思政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各自提出了实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路径。王钰等(2020)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分析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需求,对如何满足学生的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进行探讨,设计、激发和内化学生吸收课程思想政治的动机环境,并总结在具体教学改革中取得的五个方面的经验[23]。李晓鹏等(2021)基于隐性教育观的研究视角,分析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提出加强学校领导,建立学校党建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监督评价制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合体育教学中的显性育体与隐性育人功能,提高体育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与育人动力[24]。谢伟等(2021)在项群理论启示下,对不同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构建了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25]。黄东亚(2021)运用动商理论的指导,提出将思政教育与武术教学进行融合, 创新武术课程教学手段,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26]。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体育课程思政进行了细化,使得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支持更加多元化,有利于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诞生。

2.5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

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高校现代教育技术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使教学手段与课堂形式也逐渐变得更加智慧化,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学者就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思政做了相关研究。崔大勇(2018)认为将慕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提高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新型教学模式[27]。熊坚(2021)认为微视频线上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方式,能弥补传统体育思政教育课堂的不足,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体育锻炼的乐趣[28]。赵慧彪(2021)认为“互联网+”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并提出了“互联网+”驱动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想政治建设路径[29]。李佩明(2021)提出利用新媒体平台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探索新的体育教学发展路径及课程思政的深度挖掘,借助新媒体技术搭建“线上体育课程思政平台”[30]。苏杭(2021)提出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调动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主动性,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31]。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换代讯速,与体育课程思政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使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有利于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但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太少,各种现代教学手段还未被充分运用,期待更多的学者加入其中,助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3 研究成果与不足

(1)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取得明显成效。国内学者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从单纯理论的研究转变到运用各种不同理论、不同视角和不同手段的研究,成果丰硕,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落实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思政元素的挖掘、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同理论视角下的运用等方面的研究。

(2)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由于体育学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时间还比较短,目前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从研究内容上看,尽管学者们从不同课程、不同层面对体育课程思政做了深入研究,但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师能力素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的研究还较少;从研究方式上看,研究手段较为单一化和模式化,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各学者碎片化的改革实践学理分析和经验阐释,是否具有借鉴性和推广性仍然有待进一步考证;从研究方法上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多采用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较少,缺少数据支撑的定量研究;从研究视角上看,目前从教师的角度来探索如何推动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较多,从学生角度来考虑如何从学生喜欢的方式落实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较少。

4 未来展望

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以及对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预见,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将会呈现如下几个发展趋势:在研究内容上,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来,研究者将会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实施路径、教师思政能力素养、开展教材建设、实施效果评价、完善激励机制、思政元素与教学各环节的融合等,其研究的思路将进一步深入与完善;在研究视角上,从学生的视角可以揭示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未来研究将从注重“如何教”向“如何学”转移,着重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唤醒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使教师从课堂控制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陪伴者和唤醒者,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得到有效贯彻;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大多数成果仍停留在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随着体育课程思政理念逐渐被体育教师认可,学者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也逐渐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以实际的数据分析逐步取代个人经验总结和文本分析的思辨研究,使得研究结果更为真实和可信。未来计算机和网络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将更广泛。

[1]朱晓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内江科技,2017,38(11):75-76.

[2]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6):136-141.

[3]杨祥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1):13-16.

[4]姜卫芬,刘文烁.新时代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4):435-441.

[5]喻欣楠.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思政功能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12):66-69.

[6]张洋,魏军.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6):35-40.

[7]魏欣,徐芳.课程思政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育人功能及其发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44-45.

[8]李在军,刘美,赵野田.课程育人: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特征、难点及应对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3):18-24.

[9]刘武军,向剑锋,王海飞,等.高校篮球运动课程的思政机理探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105-112.

[10]李阳.“课程思政”理念下女排精神融入公共体育排球课程的改革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246-248.

[11]杨建营,冯香红,徐亚奎,等.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理论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案例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5):79-86.

[12]武冬.体育类课程思政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以《太极拳概述》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1(1):7-10.

[13]赵富学.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7):30-36.

[14]赵富学,李壮壮.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3):12-19.

[15]易文波.“课程思政”视域下战“疫”思政元素融入体育专业课的探究[J].大学,2021(6):113-115.

[16]宋毅,王臣.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5):70-71.

[17]王静仪,刘建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体育的逻辑、价值和路径[J].体育学刊,2021,28(1):14-19.

[18]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188-190.

[19]徐娆娆.大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5):536-540.

[20]皮昌权,徐剑.“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2020,41(6):113-114.

[21]董翠香,樊三明,李梦欣,等.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解决的问题及实施路径[J].体育学刊,2021,28(2):65-71.

[22]王焕盛,冯晶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引领、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8):742-744.

[23]王钰,孙延林,戴群,等.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1):17-22.

[24]李晓鹏,汪如锋,李忠伟.隐性教育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5):457-461.

[25]谢伟,张矛矛,曹洪军.基于项群理论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探索[J].体育学刊,2021,28(4):86-93.

[26]黄东亚.动商视阈下思政教育与大学武术课程实施路径探析[J].武术研究,2021,6(4):76-78.

[27]崔大勇.慕课背景下体育院校思政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18(20):101-102.

[28]熊坚.基于微视频的线上教学在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8):238-239.

[29]赵慧彪.“互联网+”驱动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田径,2021(7):77-79.

[30]李佩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体育多元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9):134-135.

[31]苏杭.篮球专选课程的思政元素与“翻转课堂”结合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2):97-99.

Summary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HUANG Huam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532200, Guangxi, China)

黄华敏(1973—),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思政体育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