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2-01-18 06:45高薇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5期
关键词:左乙卡马西平抗癫痫

高薇

癫痫是一种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反复痫性发作为主要表征,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据相关临床资料统计[1,2],癫痫发病率仅次于脑卒中,且此病症的发生多与年龄有关,一般1 岁之内发病率最高,出现癫痫后,患儿会出现口吐白沫、肌肉强直性收缩、意识丧失等临床表现,对患儿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在癫痫治疗中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以此来控制病情,但多数抗癫痫药物具有一定的耐药性,故寻找合理的药物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癫痫的主要方法之一[3]。本次研究对癫痫患儿采用不同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对患儿认知功能所产生的影响展开探讨,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2018 年1 月~2019 年7 月80 例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7~13 岁,平均年龄(10.33±2.64)岁,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19±1.69)年。实验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10.51±2.60)岁,病程1~7 年,平均病程(3.47±1.70)年。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与患儿均符合癫痫诊断标准,且癫痫发作次数均>4 次/月,药物治疗及其血药浓度均处于有效范围内;家属已签署同意书;排除免疫性疾病、脑血管及器质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卡马西平(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638)治疗,初始剂量10~20 mg/(kg·d),每周增加5~10 mg/kg,直到增加到20~30 mg/kg。连续治疗6 个月。

1.2.2 实验组 采用左乙拉西坦片(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78)治疗,初始剂量10~20 mg/(kg·d),每周增加5~10 mg/kg,直至增加至20~40 mg/kg。连续治疗6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癫痫发作频率、认知功能评分、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认知功能采用韦氏智力量表进行评价,即对语言智商、操作智商、全量表智商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越好[4]。免疫功能指标包括IgA、IgM、IgG,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并施行10 min 离心(3000 r/min)操作,随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gA、IgM、IgG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癫痫发作频率、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实验组癫痫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全量表智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癫痫发作频率、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表1 两组癫痫发作频率、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实验组IgA、IgM、Ig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g/L)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g/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发生头晕1 例、嗜睡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发生头晕2 例、嗜睡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1,P>0.05)。

3 讨论

癫痫多因未知疾病或是己知疾病引发的疾病,且多数患儿脑神经元出现高度的同步化,且临床以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且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故癫痫是一种常见的脑功能性障碍疾病,临床研究发现,此病症的发生与患儿体内出现多种耐药基因蛋白、多种耐药相关蛋白过度表达有一定的关系[5,6]。故需要临床通过积极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将药物从脑细胞内进入到脑细胞外,有效改善脑内的血药浓度,增加耐药性,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临床统计,目前在癫痫治疗中,约33%的患儿经癫痫药物治疗后会出现用药不当或是依从性差等情况,不利于病情的有效控制。同时,如癫痫发作控制不及时,患儿中枢神经元还会出现功能性紊乱,增加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与患儿情绪,降低注意力,最终影响患儿的生长与学习。特别是对于6~12 岁的癫痫患儿来讲,因身体正处于学习、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此时,如积极给予合理的治疗,有效减轻患儿脑损伤,对提高其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7,8]。

目前,癫痫临床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但不同药物所产生的药物作用不同,且抗癫痫机制不同,且对不同的患儿效果不同。如左乙拉西坦,因其机制不同,故在治疗中与传统药物作用具有一定的差异,可通过脑内突触囊泡与蛋白SC2A 结合,从而发挥作用。相关临床研究[9,10]表明,左乙拉西坦与SC2A 亲和力较强,可以抑制痫性放电,从而发挥治疗效果;此外,SC2A 还能抑制海马脑片区内的椎体神经元,从而激活钙通道,增加中枢抑制作用。卡马西平于精神性疾病中有普遍应用,其较好的药物膜稳定性可促使神经细胞膜中钙与钠离子通透性有效降低,并使细胞兴奋性得以减轻,从而使不应期有所延长;此外,还可对γ-氨基丁酸(GABA)突触传递功能予以有效增进,对突触部位强直强化作用进行高效抑制,以发挥阻断病灶异常放电的功效;且还能抑制丘脑前腹核内的电活动。但卡马西平口服后吸收较为缓慢,生物利用度在58%~86%,蛋白结合较高,在抗癫痫治疗中由于自身诱导代谢出现一定的差异,起效时间较长,口服后需要经8~72 h 才能缓解三叉神经痛,且在口服400 mg、4~5 h 后才能达到血药浓度达峰值,但因患儿个体差异较多,达到稳态的血药浓度需要40 h,故实现稳态血药浓度时,因经过较长时间,药效可能会下降;同时,卡马西平用药后会诱发自身代谢,长期服用,自身诱导代谢需要12~17 h,故此药物在治疗上只针对部分类型的癫痫有效。经临床实践[11]表明,左乙拉西坦治疗效果优于卡马西平,特别是左乙拉西坦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有研究[12]发现,癫痫者因脑功能异常,会导致免疫功能出现紊乱,同时,癫痫的发生也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因此,应用左乙拉西坦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控制病情的进展。

综上所述,癫痫采用左乙拉西坦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卡马西平,且左乙拉西坦对改善患儿认知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左乙卡马西平抗癫痫
左乙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及预后
166例门诊癫痫患儿抗癫痫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Δ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对癫痫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
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痫效果观察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干预效果观察
抗癫痫Ⅰ类新药派恩加滨获准临床研究
癫痫患者采用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价值比较
头部外伤后药物预防癫痫可能有效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