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在重型脑外伤中的应用

2022-01-18 06:45李世清宋增亮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5期
关键词:脑外伤外伤颅脑

李世清 宋增亮

重型颅脑外伤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神经外科临床急危症,且随着社会各类车辆的持续增多,导致意外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增加颅脑外伤发生率[1]。既往研究表明[2]:颅脑外伤发病急且突然,主要由于遭受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发病,导致临床诊疗难度较大。从以往研究结果中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具有发病率高、临床症状严重、后遗症多等特点[3]。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GCS 评分、CT 脑灌注成像及平均动脉压联合分析病情,可指导临床治疗。但是,国内单纯CT脑灌注成像用于重型脑外伤中相对较多,联合平均动脉压应用于临床研究较少[4]。由于重型脑外伤患者大部分血-脑屏障被破坏,CT 脑灌注成像检查时常受到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将二者联合检查用于重型脑外伤患者中能更加准确的评估患者预后,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5]。因此,本研究以重型脑外伤患者为对象,探讨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在重型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3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重型脑外伤患者9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 组、对照2 组及观察组,各30 例。对照1 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1~75 岁,平均年龄(56.43±8.49)岁;受伤到入院检查时间3~7 h,平均受伤到入院检查时间(5.02±0.71)h;致伤原因:车祸伤19 例,高处坠落11 例。对照2 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30~76 岁,平均年龄(56.86±8.96) 岁;受伤到入院检查时间2~8 h,平均受伤到入院检查时间(5.10±1.04)h;致伤原因:车祸伤17 例,高处坠落13 例。观察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30~74 岁,平均年龄(56.67±8.89)岁;受伤到入院检查时间3~9 h,平均受伤到入院检查时间(5.13±1.29)h;致伤原因:车祸伤18 例,高处坠落12 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6],且患者GCS 评分≤8 分;②均行头颅CT 检查,且患者均可耐受;③病情变化较快,需立即开颅血肿、脑挫裂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认知功能异常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②凝血功能异常、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或术后再出血者;③术后出现颅脑及全身严重感染者、严重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障碍者。

1.3 方法

1.3.1 病史资料采集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集病史资料,包括:年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了解患者药物使用情况、饮酒和吸烟等,并对患者完成6 个月随访。

1.3.2 检查方法 常规伤后或术后第1、7 天及1 个月行相关检查。对照1 组:采用头颅CT 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 64 排螺旋CT 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时取仰卧位姿势,头先进,双手上举并超过头顶。以眶耳线OM 为基线,从颅底到颅顶对患者进行螺旋扫描。根据患者情况完成相关参数设定:层厚10 mm、层间距10 mm、连续完成10 层扫描,扫描时间设定为3 s/层,脑窗窗位35~40 Hu,窗宽150 Hu;骨窗窗位300 Hu,窗宽2000 Hu。对照2 组:采用CT 脑灌注成像扫描。CT平扫完毕后,患者行CT 脑灌注成像扫描,选择碘普罗胺注射液(商品名:优维显)作为对比剂,300 mg/ml,50 ml,经浅静脉注射,速度3.5 ml/s。上述操作完毕后,选择区域,连续快速完成30~40 s 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获得相应参数;对损伤区域及镜像区的CBF、CBV、MTT 等参数进行测定。最后,对原始图像、螺旋CT 平扫图像进行减影处理,获得更加直观、清晰的彩色图像。观察组:采用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检查,CT 脑灌注成像检查方法与对照2 组相同;于常规伤后或术后第1、7 天加强患者平均动脉压检测。根据检查结果指导三组患者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三组不同时间点GCS评分及观察组与对照2 组CT 脑灌注成像参数(CBF、CBV、MTT)。为了进一步分析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价值,本研究引入并绘制ROC 曲线,分析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对重型脑外伤患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GCS 总分15 分,15 分为意识清楚,12~14 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1 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 分为昏迷[7,8]。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诊断价值通过绘制ROC 曲线进行判定。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不同时间点GCS 评分比较 治疗1 个月后,观察组GCS 评分(10.51±0.46)分高于对照1 组的(9.42±0.57)分与对照2 组的(9.96±0.53)分,且对照2 组GCS 评分高于对照1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后,三组GC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不同时间点GC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三组不同时间点GC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1 组比较,aP<0.05;与对照2 组比较,bP<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2 组CT 脑灌注成像参数比较 治疗1 个月后,观察组CBF(49.78±4.61)ml/(100 g·min)、CBV(1.69±0.63)ml/100 g 低于对照2 组的(56.39±6.73)ml/(100 g·min)、(2.42±0.71)ml/100 g,MTT(3.81±0.79)s 长于对照2 组的(2.70±0.7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2 组CBF、CBV、M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2 组CT 脑灌注成像参数比较()

表2 观察组与对照2 组CT 脑灌注成像参数比较()

注:与对照2 组比较,aP<0.05

2.3 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在重型脑外伤患者中的价值 ROC 曲线结果表明: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一CT 脑灌注成像、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图1。

图1 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在重型脑外伤患者中的ROC 曲线

表3 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在重型脑外伤患者中的价值

3 讨论

重型颅脑外伤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且多数患者由于遭受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而发病,但是多数患者治疗后伴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增加临床治疗难度[9]。近年来,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10]。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1 个月后GCS 评分均高于对照1 组与对照2 组,且对照2 组GCS 评分高于对照1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根据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指导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利于患者恢复。CT 脑灌注成像是一种新型的影像方法,不仅具备普通CT 的优点,亦可发现脑挫裂伤、颅内出血及脑水肿等症状,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和手术准备,能对创伤部位的脑组织血流动力学进行3D 重建[11]。同时,CT 脑灌注成像能反映脑组织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及脑生理功能变化,通过CBF、CBV 及MMT 等参数,能反映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均可指导患者治疗。本研究中,治疗1 个月后,观察组CBF、CBV 低于对照2 组,MTT 长于对照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2 组CBF、CBV、M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CT 脑灌注成像有助于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但是,由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病因及病情复杂,CT 脑灌注成像检查时常受到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因此,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将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监测,能发挥不同优势,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12]。本研究中,ROC 曲线结果表明: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一CT 脑灌注成像、平均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出,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能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

综上所述,CT 脑灌注成像联合平均动脉压应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价值显著,可获得良好的诊断效能,能指导临床诊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脑外伤外伤颅脑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脑外伤病人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脑外伤诊断中磁敏感加权成像和颅脑CT的应用效果对比
早期介入认知训练改善脑外伤后抑郁的观察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严重肝外伤27例诊治分析
胸壁外伤合并胸壁疝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