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俊
急危重症患者指的是病情紧急、严重的患者,需要采取及时有效地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峻后果,患者的死亡风险率增加。通常情况下,急危重症表示患者所得疾病为某种紧急、濒危的病症,应当尽早进行医学处理,否则可能对患者身体产生重度伤害或导致死亡[1]。在以往的病案中,多有患者合并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应当及时给予给氧治疗,抢救患者。在传统的呼吸道管理中,其难度大,随着呼吸支持技术的进步,结合综合性抢救方案,可以提升工作整体水平,救治更多病患[2]。选取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8 月收治100 例确诊为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100 例确诊为急危重症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 例。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无中途退出,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51~83 岁,平均年龄(63.7±6.5)岁。对照组男22 例,女28 例;年龄50~84 岁,平均年龄(64.4±6.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意识不清醒者;交流沟通存在严重障碍者;处于哺乳期和孕产期者;合并重要其他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呼吸治疗措施,主要是结合呼吸机的使用规范,以及医嘱要求,选择适合的呼吸模式,帮助患者缓解病情,及时采取对症治疗。
1.2.2 观察组 采用急症呼吸阶段性治疗方案,可具体分为4 个阶段。第一阶段:复苏体位,对心肺复苏的效果进行观察,确保呼吸道畅通,可采取仰卧位,并注意口腔清洁度。对于颈椎疾病患者,注意体态姿势调整,并结合喉导管对口腔分泌的异物进行清除。第二阶段:针对呼吸障碍患者实施给氧治疗,结合面罩、鼻导管等形式。但值得一提的是无创方案,如果患者仍存在呼吸障碍,则需要分析原因,调整治疗计划。此外,对有呼吸道损伤的患者,可实施有创通气治疗,防止经口气管插管对呼吸道造成的二次损伤。如果患者的心跳停止、呼吸暂停,则需要使用鼻导管或者面罩给氧。如果抑制了患者的自主呼吸,则可以通过口部气管插管治疗[3]。第三阶段:有创治疗,主要是指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对于急性喉阻塞患者,注意气管穿刺治疗。对于伴有呼吸系统原发性损伤患者,则注意气管切开治疗,减少对患者的损伤。第四阶段:则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人工气道的建立,使用呼吸机开展治疗,提供呼吸支持[4]。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呼吸恢复稳定时间、呼吸复苏率。呼吸复苏标准:呼吸频率为12~25 次/min,且血氧饱和度>90%。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呼吸通畅,有效:患者的呼吸不通畅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无效:患者仍存在呼吸困难的问题,且与治疗前的病情变化不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呼吸恢复稳定时间以及呼吸复苏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呼吸恢复稳定时间(44.6±5.7)min 短于对照组的(55.3±6.0)min,呼吸复苏率88.0%(44/50)高于对照组的66.0%(33/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4.0%高于对照组的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急诊科室常接诊急危重症患者,由于疾病发展快,接诊后需要尽快采取呼吸机支持治疗,最大程度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为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确定争取更多时间,提高治疗效果[5]。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且往往会合并其他疾病,这就会导致治疗需要多学科医师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延误时机,从而导致患者生命安全缺乏保障,导致丧失生命[6]。一般医院都会为此类患者设有专门的急救室或重症观察治疗室,也称“特护室”,配备叫好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对重症患者进行专门的护理和治疗。在针对这类患者的时候,往往需要结合呼吸治疗方案,有效地解决呼吸困难的情况,提升治疗疗效。此外,呼吸支持技术作为综合抢救的方案,与患者病情、治疗方案、治疗时间等均有关系,如何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需要多因素、多角度去考虑问题[7]。
在当下,呼吸治疗手段分为呼吸支持治疗以及呼吸阶段性治疗两种,在急诊工作中,呼吸道管理仍具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故而,选择何种呼吸支持方式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8]。在面对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时,急诊呼吸阶段性治疗和结合患者的当下状态,实施针对性指导。特别是患者的病情特殊,可能需要跨阶段呼吸治疗,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能够及时跟进患者的病情变化,也为抢救治疗打好基础。将急症呼吸阶段性治疗运用在抢救治疗中,可有助于患者的呼吸水平平稳,也是安全治疗的常见举措[9]。
针对内科患者,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以原发疾病为基础,从而选择适合的呼吸支持方式。而对于外科患者,医师则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损伤部位,选择对应的治疗。在临床上,医生的经验是可以发挥重要指导作用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呼吸道的专项管理,这就有可能导致呼吸支持失败等情况[10]。在临床上,必须为患者的呼吸支持方式提供有力支持。有学者提出,呼吸阶段性治疗的原则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第一阶段是复苏体位,更适用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也对患者早期恢复自主呼吸有直接影响。第二阶段是有效吸氧,也是重症患者的必要步骤,操作简单,无创。第三阶段是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为通气提供保障,并可以结合给药、吸痰等方案,防止误吸。该操作对患者的损伤小,且可以单人完成切管切开。第四阶段是呼吸机支持,可以确保患者的换气功能,并注意减少对呼吸机的依赖,以及呼吸机相关肺炎问题[11]。在临床工作中,要尽可能的选择低阶段,以及关注患者是否有呼吸衰竭的问题,以此作为依据调整呼吸支持方案,从而为患者的抢救治疗提供更多的时间,也由此得到了医护人员的认可。
在本次调研中,观察组患者呼吸恢复稳定时间(44.6±5.7)min 短于对照组的(55.3±6.0)min,呼吸复苏率88.0%(44/50)高于对照组的66.0%(33/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4.0%高于对照组的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三项指标的调研结果上看,可说明急症呼吸阶段性治疗方案更优,可应用于临床。危急重症患者的病情具有突发性,且选择适合的治疗措施具有决定性意义。在传统的治疗措施下,缺乏规范性管理,导致患者呼吸治疗失败,浪费了医疗资源[12]。而规范性的急症呼吸阶段性治疗方案则是有严格要求的,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中选择治疗方案,逐步从低阶段过渡到高阶段,在治疗中要注重工作效率的提升,并且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控制治疗时间。
综上所述,针对急危重症患者采用急症呼吸阶段性治疗方案有助于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可及时地开展抢救治疗,对于提升临床疗效,提高呼吸复苏率具有重要意义,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