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2-01-18 06:45白琰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5期
关键词:限制性补液休克

白琰

目前,急救中心的常见急症为创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其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指短时间内机体因大量失血导致急性循环功能发生障碍,是早期严重创伤患者造成死亡的重要诱因,分析致病因素复杂,可能与车祸、爆炸伤害及高空坠落等诱因有关,患病后呈面色苍白、头晕及血压下降等症状表现,具致命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若未及时救治则危及生命,故需及时止血、积极补充血容量[1,2]。给予HTS 患者液体复苏是救治疾病的关键,促进机体循环血容量尽早恢复、改善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但积极液体复苏易诱导机体发生组织水肿、对细胞代谢及免疫功能带来不利影响,救治效果欠佳、临床应用受限,为此,国内诸多医疗机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3-5]。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本中心救治的66 例HTS 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HTS 救治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7 月~2020 年12 月期间本中心救治的66 例HTS 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和B 组,每组33 例。B 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6;年龄20~84 岁,平均年龄(51.23±10.98)岁;受伤至抢救时间41~82 min,平均受伤至抢救时间(62.41±17.85)min。A 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15;年龄21~85 岁,平均年龄(51.39±11.22)岁;受伤至抢救时间42~84 min,平均受伤至抢救时间(62.59±17.94)min。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与“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相符;②抢救后生存时间>1 d;③既往失血性休克的出血史;④呈意识异常、昏迷等临床表现;⑤年龄20~85 岁;⑥收缩压<80 mm Hg(1 mm Hg=0.133 kPa);⑦有完整资料。

1.2.2 排除标准 ①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②既往心脏病史、重大手术史;③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 分;④正处怀孕或哺乳期;⑤严重颅脑外伤;⑥难逆转休克症状;⑦伴重要脏器病症;⑧中途退出研究。

1.3 方法

1.3.1 A 组 采用积极液体复苏:入院后快速评估患者病情、搭建静脉通道,以“快速、足量及早期补液”为原则快速提供液体复苏,根据失血量2 倍控制补液量,保证收缩压维持于>90 mm Hg,开展救治<1 h内根据收缩压调整补液量,若患者收缩压<90 mm Hg,则控制补液量500 ml;若收缩压<80 mm Hg,则控制补液量1000 ml;若收缩压<60 mm Hg,则控制补液量1500 ml,救治疾病期间,注意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脉搏及呼吸频率等,结合实际提供吸氧、气管插管,积极配合急救措施,如胸腔壁式引流、心肺复苏及包扎止血等。

1.3.2 B 组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若患者收缩压>70 mm Hg,减缓输液速度、确保血压逐渐恢复正常,结合实际,给予单次、快速静脉输入7.5%高渗氯化钠100 ml,<15 min 内可重复输注,但需控制总输液量<400 ml,完成后给予输入血浆,期间若患者收缩压为70 mm Hg,减慢输注速度,控制收缩压为70~80 mm Hg较合理,保证尿量>30 ml/h。

1.4 观察指标

1.4.1 凝血功能 采集两组患者的血液标本,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PT、APTT、TT,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

1.4.2 并发症 记录两组患者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苏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复苏前,两组患者的PT、APTT、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两组患者的PT、APTT、TT 均长于本组复苏前,但B 组患者的PT、APTT、TT 均短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复苏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复苏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复苏前比较,aP<0.05;与A 组复苏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B 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HTS 属于临床较常见的危急重症,既往研究表明,给予HTS 患者液体复苏治疗可提高救治效果,快速恢复机体间质、细胞与血液内液体容积,有效改善组织及器官毛细血管灌注,维持机体正常氧运输能力,预防激活炎性介质,因此临床救治此病时需快速提供大量液体,将血压维持稳定、有效控制病情[6,7]。

部分学者[8-10]认为,目前临床大部分HTS 群体属于非控制性出血休克,完成液体输注的同时并未对机体出血情况进行有效控制,若未有效控制出血前早期提供充足补液、快速补液等治疗措施,未能提高临床治愈率,还可能加重病情,使机体出血量增加、相应的病死率也增加。分析原因发现:给予患者积极液体复苏时极易对血液过度稀释,减退机体凝血功能、减弱血管收缩,机体发生血栓脱落情况、增加出血量,且快速输入大量液体于机体内易增加肺水肿发生风险、阻碍形成氧弥散,导致患者呈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且向机体内大量输入液体易对血液过度稀释,使得血色素下降、阻碍氧运送及携带,也影响组织与器官的血供,对机体内环境稳定状态造成直接破坏,影响救治效果,因此切实提供对症液体复苏很重要。

相关临床医学文献[11-13]报道,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HTS 救治中具有可行性,分析发现,其能有效弥补传统积极液体复苏的不足,属新型的复苏模式,是指有效控制出血前向机体内仅输入适量液体,充分利用小容积液体维持血压水平,该复苏方式可将微循环灌注、有效循环灌注适当恢复,适当满足相关组织器官供氧所需,避免直接影响机体内环境,且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在单位时间内逐渐恢复流入组织器官的血液量,确保机体呈压力较小的环境,促进患者身体逐渐恢复。

本研究显示:①复苏后,两组患者的PT、APTT、TT 均长于本组复苏前,但B 组患者的PT(10.48±1.48)s、APTT(32.73±2.45)s、TT(13.92±1.54)s 均短于A 组的(11.76±1.53)、(36.59±2.58)、(16.28±1.7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PT 对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可直观反映,APTT 对机体内源性凝血系统可直观反映,判定休克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时通过凝血功能可直观反映,因此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轻对凝血因子的影响,稳定病情,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②B 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A 组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ARDS、DIC、MODS 均属此病患者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引起死亡的重要诱因,积极液体复苏方式易过度稀释血液,使机体凝血功能、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引起组织器官缺氧缺血,增加并发症风险,切实提供限制性液体复苏利于弥补上述不足,减少并发症、保证恢复进展顺利,可达到预期救治效果,具有实践价值[14,15]。

综上所述,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救治HTS 患者可稳定病情、促进凝血功能恢复,对减少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效果较理想。

猜你喜欢
限制性补液休克
早期液体复苏不同补液速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因“限制性条件”而舍去的根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如何用好口服补液盐
孩子高热易脱水,备点口服补液盐
骨科手术术中限制性与开放性输血的对比观察
髁限制性假体应用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
请您收藏
——过敏性休克和肺水肿的抢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