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通常情况下,手术仍是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1-5]。近年来,随着CT 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用于判断肺部良恶性病变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8]。对于如何判断肺部CT 检查中肺部阴影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研究发现肺部结节的大小、位置、边缘结构、内部结构和钙化是判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重要依据[9-11]。但是对于如何利用肺部阴影的合并双轨征进行肺部良恶性肿瘤判断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对肺部CT 影像中毛刺征、分叶征或胸膜凹陷征以及出现的支气管壁增厚形成的平行线状双轨征患者进行专项研究和分析。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1 日~2021 年2 月1 日在本院进行肺部CT 检查时因肺部阴影住院的1200 例患者,并在医院系统中查询其在肺部切除术后是否进行病理学检查。
1.2 纳入标准 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并进行免疫组化和组织病理学分析后,确定为肺部阴影性质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手术前未进行CT 检查;CT 检查显示肺不张;未进行手术或未进行免疫组化确定病理分期的患者。
1.4 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患者的各类信息,具体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肺部CT 影像特性和组织病理学信息。本研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和免疫组化结果为诊断的标准,将诊断结果分为恶性病变(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良性肺部阴影),良性肺部阴影分为炎症性肺部阴影和非炎症性肺部阴影。分析组织病理学结果以及性别、年龄、病灶大小、肺部阴影特性、肺部CT 双轨征与肺部病变的关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组织病理学结果 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恶性病变患者835 例(69.58%),良性病变患者365 例(30.42%)。
2.2 性别与肺部病变的关系 恶性病变患者中男411 例(49.22%),女424 例(50.78%);良性病变患者中男213 例(58.36%),女152 例(41.64%);良恶性病变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年龄与肺部病变的关系 患者平均年龄为(56.00±10.89)岁,其中恶性病变患者主要集中在60~69 岁,良性病变患者主要集中在50~59 岁。
2.4 病灶大小与肺部病变的关系 本研究中将病灶最长径>3 cm 列为肺部肿块,≤3 cm 则列为肺部结节,患者中肺部肿块401 例,肺部结节799 例。肺部肿块患者中,恶性病变302 例(75.31%),良性病变99 例(24.69%);肺部结节患者中,恶性病变533 例(66.71%),良性病变266 例(33.29%)。肺部肿块患者的恶性病变占比大于肺部结节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肺部肿块与肺部结节的良恶性病变情况比较[n(%)]
2.5 肺部阴影特性与肺部病变的关系 恶性病变患者的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发生率均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说明当肺部阴影中存在毛刺征、或存在分叶征患者,或存在胸膜凹陷征,更有可能是恶性病变;无论是肺部阴影面积大与小,出现毛刺征、分叶征和胸膜凹陷征时,患者恶性病变的几率更高。
表2 肺部阴影特性与肺部病变的关系[n(%)]
2.6 肺部CT 双轨征与肺部病变的关系 肺部阴影、肺部肿块、肺部结节患者良恶性病变发生双轨征的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说明仅从肺部CT 中是否存在双轨征无法诊断患者肺部阴影的良恶性质。
表3 肺部CT 双轨征与肺部病变的关系[n(%)]
通过CT 影像学特点进行肺部良性和恶性诊断仍是临床诊断的一大难题,若能够通过分析肺部CT 影像特点,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也可以对恶性肺部阴影进行早期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的5 年生存率。通过研究发现:①肺部肿块患者比肺部结节患者后期更有可能成为恶性肿瘤;②女性相对于男性,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更高,而男性患者患鳞癌的几率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女性烹调时间一般比男性更长,而暴露在烹调环境下更容易患腺癌;③出现毛刺征、分叶征和胸膜凹陷征时,患者恶性病变的可能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