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丽
摘要:“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数学学习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小学低年级段注重对该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必须要从基础抓起,在教学、解题等的各环节倾向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更自由、开放地去感悟数学知识,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形成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当前小学数学低段数学教学现状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方法,以期抛砖引玉得到其他更多教师的指导,共同致力于低段数学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发展其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学习方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要从低年级抓起,通过让学生说问题,说思路,带领他们圈画题目重要信息,并使其探索一题多解的方法以及在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中,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一、“说一说”,表述图意解决问题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不管是在知识教学还是解题过程中,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较为常见且该类题型也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图意和解读文字信息。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要适时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尽量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中的信息、要求和问题,注重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例如,针对一道应用题:有5袋紫薯干。红薯干比紫薯干多2袋。红薯干有几袋?针对这道题,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说“若求红薯干有几袋?”,首先应找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即红薯干比紫薯干多2袋。从这一关键信息中,了解到红薯干比紫薯干多,可以将红薯干分为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与紫薯干同样多的5袋;另一部分是比紫薯干多的2袋儿。而题目中要求解红薯干有几袋?也就是求多的部分,这样一来,把两部分相加,列出算式:5+2=7(袋)。在这样训练“说”的过程中,针对同类问题,学生们找到了求解的窍门,还会利用练习册、教材中的图片训练用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让他们说题意、说问题、说想法、说思路,能够更好地明确要求,快速找到解题方法。
二、“圈一圈”,提炼解题必要信息
低年级段学生初步具备完整读题、理解题意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仅限于表面。很多学生只是泛泛而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比比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教学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圈画关键信息,省掉多余的、干扰的信息,进而快速解答。
例如,班级内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的有几人?有的学生直接列算式:20+14-6=28(人)。但是班级内一共有20人,显然,答案不符合常理。题目中共提供了两个有效信息、一个多余信息,但是很多学生在解答时并没有深入分析题目、问题所需的条件,看到数字便直接运用加减法运算。“班级内一共有20人”,这对解题是否有帮助?要求解的是藏起来的人数,“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通过这两个条件即可解题。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圈画重要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这样才能让解题更为顺利。
三、“想一想”,探索一题多解方法
针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很多不同的解答方法。所以,我们必须要注重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并尝试为他们提供另一种思考角度,让他们寻求新的解决方法,使其灵活运用數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公交车上有67名乘客,在中山站下去25名,又上来28名。现在共有多少名乘客?很多学生首先想到67-25+28,也有学生有不同的想法67+28-25,认为先算67人上来28人后共有多少人,然后再减去下车的人数。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是否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学生们也能够尝试想到第三种方法:上车与下车人数之间的差,再加上之前的乘客人数。接下来,我们让学生交流讨论三种解题方法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自然而然能得出:针对同一个问题,虽然结果相同,但是方法各有不同。这样一来,既自然而然地渗透了一题多解的思想方法,也能使其在方法的对比与检验中发展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一举两得。
四、“画一画”,数形结合加深理解
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思想。以形的直观性与形象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把握数学知识。而且,数形结合对于低年级段学生而言,能够有效帮助他们降低题目及数学知识的难度,进而引导其数学学习。
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初见分数都很迷茫,而且分数的组成也较为复杂,于很多小学生而言,学起来有很大难度。对此,我们可以尝试将数形结合思想引入到分数的教学中,如“现在老师手上有一个苹果,要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他们每人可以分到多少?”学生们有些不知所措。面对这一情况,我们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熟悉的或者喜欢的图形、符号等进行记录。有的学生画了一个圆,并将这个圆平均分成了两份,也有的学生画了一条线段,将线段平均分成了两份。可见,很多学生能够在图形中感受到平均分的概念。然后,我们顺势得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部分,取其中的一份就是1/2。”的概念。显然,通过这种画一画的直观活动能够降低学生对分数学习的难度,还能使其形成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涉及数学思想、解题方法、解题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思维等。对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说一说、圈一圈、想一想、画一画,培养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更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尝试总结、反思,逐步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感悟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路径[J].文学少年, 2021(5):1.
[2]娜杜.小学数学低段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国际教育论坛,2020,2(4):128.
[3]鲜芝文.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数码设计(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