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有效路径

2022-01-17 21:08高艳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初中化学

高艳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开展初中化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观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本质,指导学生找到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微粒观作为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构成内容,其构建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丰富多彩的微观物质世界,并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内容对微观现象进行解释、分析与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获得更好的成长,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微粒观是初中化学基本观念中的基础内容,学生在具备微粒观以后可以找准初中化学有效的学习切入点,促进学生思维方式向微观方向转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思考和探究化学现象,学生在提高认知的同时,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发展。然而培养学生的微粒观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教師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渗透和培养微粒观,实践中要联系教学和学生实际学情,掌握和分析书本教材中蕴含的微粒观内容,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活动中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思维方式,依靠课堂探究、化学实验等教学方式逐步促进学生微粒观的建构,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看不见的世界的精彩。

一、生活为背景,观察中建构微粒观

脱离了生活的化学学习是没有意义的,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有效土壤。微粒观的建构一定要建立在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从一些常见的自然想象中寻找素材,在实物中去感知,在观察中去发现,在思考中去探索,进而从宏观逐步走向微观。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内在的兴趣、好奇、思考的特性,整个课堂始终活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宏观向微观的推进自然而流畅。当然,生活中微粒观的建构并不能让学生准确解释有关现象,如学生不仅认为阵阵花香解释了分子的不断运动,秋天落叶、冬日雪花也能用来解释分子运动的本质。这说明学生对微粒观产生了一些理解上的错误,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误区。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积极面对、因势利导、灵活推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促进学生对错误路径进行主动探究,以激发学生更为强劲的学习动力。

二、以概念为基础,不断渗透微粒观

培养学生的微粒观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课堂教学渗透,在实际教学中也不能将微粒观看作一个知识点教授给学生,而是要将微粒观作为一种思维形态,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教授的化学知识及现象,反过来灵活运用化学知识感知和认识世界。由于学生初中阶段才正式接触化学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完成微粒观的构建必须从基础入手,注重原子、分子、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理论知识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随着学生学习理解不断深入,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观察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在学生对微粒观有了更加稳定的理解后,也能领悟更深层次的物质微粒观。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微粒的基本属性,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构成物质的粒子一直不停地运动、微粒相互间有间隔”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初步构建抽象微粒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真实情境

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只能在学习过程当中得到锻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脱离了情境的化学教学如同空中楼阁,无法为学生带来真实的感受和观察环境。化学历史、化学实验都是良好的情境教学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素材构建合理的化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例如,教师可以构建原子结构发现的化学史情境,让学生扮演科学家和相关研究者,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学生换个角度感受微观粒子的世界。例如通过学生不同的表现状态类比物体气态、液态和固态情形,整个过程不仅实现了化抽象知识内容为具体,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解决学习遇到的问题。

四、模型为载体,制作中建构微粒观

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的想象落实到实物上,让学生将心中微观粒子的“模样”做成模型,与学生一起搭建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比如水是一种最常见的物质,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一种化学物质。在学习水的组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水的组成建立模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教师先让学生制作水的比例模型,然后将其进行拆分重组,观察其中的变化。学生在制作和拆分模型的过程中,将分子中的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看到水分子拆分后变为氧原子和氢原子,其中的氧原子“集合”在一起形成了氧气分子,氢原子“集合”在一起形成了氢气分子,亲身体验了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从微观角度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可见,模型的建立与拆分,使学生从宏观的水进入到微观的水分子,又从水分子进入到化学反应,不仅建立了物质组成与微观构成之间的联系,还揭开了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的神秘面纱。

结束语

总之,“微粒观”的形成与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对宏观事物的具体感知、观察,并逐步深入了解现象的本质,才能促进“微粒观”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全面实现知识层面的螺旋式上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微粒观”为主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序地帮助学生建构微观思维方式,让学生领会“看不见的世界也精彩”。

参考文献

[1]许永慧.基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构建初中学生微粒观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王克林.提升化学素养的微观粒子模型图示题类型赏析[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8(06):62-64.

[3]姚丽宏,陈迪妹.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初中化学教学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20(11):59-60.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初中化学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路径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