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摘要: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朗读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首先,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一篇课文,想要理解它的中心思想和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朗读,能过有感悟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学生对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也能对文章中较深的内容和语句有进一步的了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其中的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学生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理解其中的韵味,领悟文章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主旨。朗读对加深学生的记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老师单纯讲解的话学生很容易忘记,而学生能过朗读,无论是集体朗读还是个人朗读,都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融入情境后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容易些。
(二)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知识的趣味性与学生接受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新知识点的趣味性越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也会越好。[1]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充分关注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陷,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结,从而达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度性等。朗读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相信大家也有这种经验:班级内那些谈锋犀利、语言缜密、妙语连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那些说话口齿不清、词不达意、甚至经常颠三倒四的学生,极少不是反应迟钝智力较低的后进生。
二、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制造教学氛围,刺激学生主动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閱读能力,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认知程度,教师应该以这些学生不同的特点为出必点,结合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设置真实有趣,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放松身心,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学习当中,逐步引导其思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主要是指在不需要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行积极地进行阅读的所有行为。阅读习惯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而阅读习惯的形成需要坚持以下几点:(1)每天坚持阅读;(2)阅读时集中注意力;(3)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与牢记;(4)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5)有目的性以及计划性地进行阅读。
(三)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展开多元化阅读教学活动
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年龄原因正处于对任何事情都很好奇的阶段,小学生性格更加开朗活泼,并且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展开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在展开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情结能够得到释放,并且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中。
(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
英国一位文学家曾经说过:有些书阅读一部分就可以,有些书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而对于一些经典著作来说,则需要反复诵读,并深入理解。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阅读文章只需要读懂文章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句子、文章主旨以及疑问之处需要进行批注,并做好课堂记录,便于学生有序地开展语文阅读的学习,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师要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可以具有阅读学习的兴趣,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具有创新性阅读的能力,当然还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进行阅读教学。这样学生才会逐渐拥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海莲,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4:46-47
[2]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