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莉霞 何维韩
(西安市第八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慢性丙肝属于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因急性丙型病毒肝炎感染引发,慢性丙型肝炎进行利巴韦林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1-2]。本研究选择2019年3月-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进行利巴韦林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治疗。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入选临床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慢性丙型肝炎病人80例,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3];经临床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17.1 mmol/L、PLT>80.0X109/L、中性粒细胞<2.0X109/L)、临床特征明确诊断。排除标准:失代偿肝硬化、半年内予以免疫抑制疗法、哺乳期、妊娠期女性、恶性肿瘤、精神疾患、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病程2-7年,平均(3.6±0.5)年,年龄36~69岁,平均(52.7±3.8)岁;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根据随机对照法分组,分为对照组(n=40)、观察组(n=40),观察组病程2~7年,平均(3.6±0.4)年,年龄36~69岁,平均(52.7±3.7)岁;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对照组病程2~7年,平均(3.7±0.5)年,年龄36~69岁,平均(52.8±3.8)岁;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两组的平均病程、平均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大体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进行利巴韦林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治疗,服用利巴韦林,服用剂量按照病人的体重计算,800~1 000 ug,2次/日,持续服用半年;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应用剂量为180 ug/周,持续治疗1个月后进行用药方案调整,3次/周,后持续治疗5个月。对照组进行利巴韦林疗法,服用剂量和用药方式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在治疗1个月、3个月、半年时检测血清HCV抗体、HCV-RNA指标变化,晨起空腹采集5 ml静脉血,3500 r/min离心,离心10 min,置于-30°C环境下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程度。药物为:利巴韦林片(生产企业:四川美大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197),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商品名:派罗欣;生产企业: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55)。观察指标见相关文献[4]。
2.1两组临床效果分析 观察组的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持续病毒学应答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无应答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分析[n(%)]
2.2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分析 两组治疗后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指标均有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后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分析
2.3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 观察组治疗后出现皮疹、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精神症状、骨髓抑制、流感样症状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4两组护理满意程度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比例增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程度分析[n(%)]
本研究观察慢性丙型肝炎进行利巴韦林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干预护理效果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持续病毒学应答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无应答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指标均有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后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出现皮疹、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精神症状、骨髓抑制、流感样症状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杨珍杰等[5]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丙肝病毒因自身的生物特性,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极易逃脱,无法对自身病毒进行有效清除,随着病情的持续进展,可进展为慢性肝炎[6-7];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具有较长的半衰期,给药后体内清除率较低,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时间延长显著,与利巴韦林联用后可避免利巴韦林单一用药时出现的停药反跳和病变复发[8-9]。综上所述,慢性丙肝予以利巴韦林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肝功能状态,降低不良反应,提高干预护理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