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分析

2022-01-17 01:26彭启迪夏远航袁丽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12期

彭启迪, 闫 波,胡 波, 夏远航,袁丽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眼睑浮肿和肝脾肿大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引起多脏器功能受损。IM主要由EB病毒(

Epstein

-

Barrvirus

,EBV)感染导致,也有部分患儿合并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CMV)、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implex

virus

,HSV)、腺病毒(

Adenovirus

,ADV)等多种病原体感染。近年来,对IM的发病机制和机体免疫防御研究较多,但尚未完全阐明。该研究通过对IM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对该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病区收治的IM患儿100例,根据病原体感染情况分为单纯EBV感染组(53例)和多重感染组(47例)。单纯EBV感染组包括男38例,女15例,年龄1~12 (4.37±2.05)岁。多重感染组包括男32例,女15例,年龄1~10 (4.89±2.34)岁。同时选取儿科门诊健康体检儿童80例作为对照组,包括男57例,女23例,年龄1~10 (4.44±2.35)岁。各组儿童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IM患儿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健康体检儿童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该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审核通过。

1.2 试剂与仪器

EBV抗体检测试剂盒(深圳维润赛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为20200901);MP、CMV、HSV、ADV、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风疹病毒(

Rubella

, RV)、乙型流感病毒(

Influenza

B

virus

,IBV)等病原体IgM抗体检测试剂盒(美国Becman公司,批号为P1101901001);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 (深圳亚辉龙公司,型号为IFLash3000-A)。

1.3 主要方法

1

.

3

.

1

检测IM患儿病原体 抽取患儿静脉血 2 ml,离心后取血清,使用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中EBV-VCA-IgM、EBV-NA-IgG和EBV-VCA-IgG抗体水平;另外使用ELISA法测定患儿血清中MP、CMV、HSV、ADV、RSV、RV、IBV等病原体IgM水平。

1

.

3

.

2

分析单纯EBV感染组及多重感染组的临床特点 用χ检验方法将2组患儿发热、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咽峡炎、皮疹、眼睑水肿等临床特点发病率进行比较。

1

.

3

.

3

各组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抽取IM患儿和对照组儿童晨起2 ml空腹静脉血,2 h内进行检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CD3、CD4、CD8、NK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

2 结果

2.1 多重感染组病原体分布特征

多重感染组感染2种病原体28例(59.57%),3种病原体15例(31.91%),4种病原体3例(6.38%),5种病原体1例(2.13%)。合并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MP 25例(53.19%)、CMV 20例(42.55%)。见表1。

表1 多重感染组病原体分布特征

2.2 单纯EBV感染组和多重感染组的临床特征比较

多重感染组比单纯EBV感染组咽峡炎、脾肿大、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但2组发热、淋巴结肿大、眼睑水肿、皮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单纯EBV感染组与多重感染组临床特征比较[n(%)]

2.3 3组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多重感染组及单纯EBV感染组CD3、CD8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而CD4、CD4/ CD8明显降低,且多重感染组较单纯EBV感染组CD3、CD8水平显著增高,CD4、CD4/CD8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而NK水平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见表3。

表3 3组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率比较

3 讨论

IM主要由EBV感染造成的自限性病毒疾病。近年来,IM的发生率有所上升,且临床症状更加复杂及隐秘,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IM患儿中还可同时感染除了EBV外的其他多种病原菌,进而影响患儿的临床表现和预后。该研究分析了IM多重感染患儿的病原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部分患儿为2种病原体感染且以CMV及MP为主要病原体。有研究表明合并呼吸道症状患儿易感染多重病原体是因为很多病原体可通过飞沫、粪口等途径传播。也有学者认为易产生多重病原体感染是由于患儿感染EBV后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该研究对单纯EBV感染和多重病原体感染的IM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多重感染的IM患儿比单纯EBV感染的IM患儿咽峡炎、脾肿大、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而患儿发热、淋巴结肿大、眼睑水肿、皮疹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病例选取有关。结果提示多重感染患儿在IM发展过程中,其他病原体和EBV协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致使患儿临床症状加重。这也从另一方面提示对临床症状较重的IM患儿进行多种病原体检测,将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目前I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随着免疫学的发展,IM的免疫失调机制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在IM患儿中,EB病毒首先侵入咽喉部上皮细胞,进入人体血液中迅速与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并在其内增值,引发T细胞防御反应,在CD4T细胞内发生磷酸化并激活信号转导过程,通过分泌IL-2、IL-4、IL-21等细胞因子及激活CD4T、CD8T等细胞,然后CD8T细胞通过分泌穿孔素、γ干扰素、颗粒酶等导致细胞变性、凋亡,随后激发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和机体免疫紊乱从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该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IM单纯EBV感染组及多重感染组CD3、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而CD4T淋巴细胞显著降低,CD4/CD8比值明显下降,与高荣理 等报道一致。且IM多重感染组CD3、CD8T淋巴细胞表达量显著高于单纯EBV感染组,而CD4T淋巴细胞表达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单纯EBV感染组。该研究还表明各组间NK细胞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这提示该研究多重感染会进一步造成机体的免疫激活,在临床上应当引起重视,避免患儿因免疫水平下降而机会性感染其他病原体。

综上所述,IM患儿的病原体分布特点呈多样性,主要为EBV合并MP、CMV的多重感染居多。IM多重感染患儿临床症状比单纯EBV感染患儿更严重。另外,IM多重感染患儿机体免疫反应更强烈,免疫功能更低下。这些都提示在临床上对于病情较重的IM患儿,应尽快明确其病原体感染类型,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