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光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思维也很灵活。然而,许多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集中精力学习,导致课堂学习效果大大减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灵活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充分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语文学习目标设定得很低,听课过程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许多小學生在课堂上僵化地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比较僵化,不知道如何自主学习和创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低下,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课后很快被遗忘。整个学习过程缺乏组织性,无法与生活实践有效衔接。语文学科价值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师必须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结合实际,合理阅读
学生在这堂语文课上可以接触和体会学习各种各样的语文阅读教学主题,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叙事文、诗歌文章等。每个教课主题和教学问题都应具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应该充分结合不同的学生阅读教学方法特点来进行阅读和正确理解课文。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还应充分结合不同的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和教学体裁,选择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
例如,当教师在课堂中教学说明文时,不适合通过大声朗读来开展语文教学。当老师教学诗歌时,不适合直接通过朗读说明文所讲授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此外,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总是使用相同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要充分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和学生认知思维能力,开展多种有趣的各类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教给每个学生一些具体有效的各种阅读教学方法,如略文导读、精读等,使每个学生在学习阅读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文本时,都能够灵活性地选择各种阅读教学方法,更有效地理解文本,获取信息。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引导和在课中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法和情境活动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产生好奇心,使得小学生更加具有学习动力并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和集中精力进行阅读课文,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理解文本,更好地发掘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以《日月潭》为例,主要重点介绍了台湾省著名自然风景名胜——日月潭的自然地理、气候、位置、美景等,展示了日月潭的自然景观文化特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还可以在课前的教学导入展示环节,通过一台多媒体显示设备向每个学生展示播放台湾日月潭的美景宣传展示视频,创设一个教学活动情境,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亲身感受日月潭的自然美景,从而逐渐产生对这个美丽地方的强烈美好向往和极强求知欲。根据全体学生对日月潭的美景浓厚兴趣,引导全体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作者所想要描述的这个日月潭。这样,学生们就非常迫切渴望能够知道课文作者主要是在关注日月潭的哪一方面,并积极参与阅读课文内容来理解它。
三、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通过合作性的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动、合作,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表达自己的各种思想观点和想法,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将各种想法相互交流融合进行渗透,进而能够促使学生从各种角度多方面深入浅出理解一篇文章,有利于不断提升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合作性的学习知识能力现代教育合作是我们培养一批现代教育专业人才必须首先需要具备的一种实际心理综合能力,单枪匹马走不远。
以《守株待兔》为例,本篇文章借助寓言故事手段实际上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内涵道理。在老师教授这篇文章时,建议应该首先让每位学生先仔细查阅这篇文章中不常见的一些词语,了解文章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引导学生初步深入了解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让每位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故事所表述的内涵和自己在寓言学习中都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明白了怎样的道理?在这次小组讨论中,学生不仅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大致可以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这篇文章的基本内涵。然后,教师将可以结合全班学生参加小组讨论的实际情况,在此对全班学生进行一些补充性的讲解,以利于提高全班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基本认识。
结语:综上所述,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条件和内容,转变教学观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应以学生喜欢和熟悉的方式进行,以激发和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子.互联网背景下探究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课堂有效性——把诗词唱起来[J].中国新通信,2021,23(18):194-195.
[2]沙彩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评《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J].林产工业,2021,58(04):117.
[3]王滨娜,周春玲.从被动阅读到主动悦读的嬗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品位·经典,2021(05):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