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婷 张赛鸿
[摘 要] 议题式教学作为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是围绕议题而展开的教学形式,优质议题的开发与应用对于课堂内容的传授与核心素养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对新课标中列举的议题和当前中学政治课堂中运用的议题教学案例进行收集,从议题类型、议题来源渠道、议题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当前中职政治课教学议题的开发情况和不足之处。最后针对上述内容提出议题开发的建议: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兼顾时代性和生活性,融合课程内部交叉的学科知识,调动多元主体开发议题,从而落实活动型课堂,达成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 键 词] 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课;议题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2-0001-03
一、当前中职思政课教学议题开发的部分教学案例
二、中职思政课堂议题开发的类型
(一)议题类型明确,开发空间较大
中学思政课的核心模块是《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文化》,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突出了思政课程的核心价值。从笔者选取的当前一线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部分议题题目中可以发现,这些议题可以根据“怎么看”“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同时,这些议题虽然类型多样,但都是紧密围绕课本知识内容进行设计的,每一个议题背后都承载着相应的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掌握该学科的核心素养。但是当前由于议题式教学这一教学形式还未得以广泛应用,而是多以竞赛课、教研课的方式进行,因此教学议题数量较少,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需要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中学政治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更好地为开展议题式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二)开发教学议题的渠道丰富
1.立足新课标和教材综合探究环节进行议题开发
思政课本有非常丰富的教学案例,而且每一单元都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环节,如《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们都共同展示了政治课程的核心观点,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和价值引导,在这一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体现时代特色的热点话题进行开发。有教师以“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为例,选取了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2015年度十大典型案例——全国首例“斑马线之罚”案件,设置了名为“大家谈:原告贝某行政诉讼的价值”的议题,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这充分说明当前很多议题的开发是以依托书本为主,同时结合时政热点,体现出时代性。
2.改编公民和国家的公共事件为教学议题
根据学生所在地区,学校所在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件改编的议题,能较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方便教师构建真实情景,充分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身边、社区乃至国家经济、政治与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辨析,更好地导向政治认同。如“垃圾围城”与“PX项目与邻避现象”这两个议题,就是以学生当地的垃圾污染现象和建设化工厂这一现象进行设计,学生进行实地探究和调查,充分体现了活动型课堂的特点。这些极富特色的议题较好地诠释了“生活化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改编社会热门话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议题
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社会热点话题随之增多,其影响力可以随网络扩大。这些丰富的社会热门话题可以成为议题开发的又一重要来源。它们往往是公众认知存在争议与冲突的话题,如“网络是否需要实行实名制”这一议题就需要学生进行质疑、讨论、辩论,“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宽视野,引领学生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所开发设计的很多议题与社会热门话题有重大联系,因此,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议题开发,既能体现议题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又是反映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初衷。
三、中职思政课堂议题开发的特点分析
(一)议题突出方向性,强调积极价值引领
与原课标要求相比,这些议题以活动型学科课程为依托,强化了实践性与操作性。从根本上来说,议题承载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进行议题式教学是为了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因此,当前开发的议题具有强烈的方向性,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辨析和判断的过程当中生成正确的价值观。
如“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中国为什么能”“为什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这些议题已经先从根本上认同了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科学性,中国已经变得强大起来。开设这些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生成价值,从而在根本上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体现了议题开发时的一个根本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在具体的教学中,无论教师开发什么议题,都必须让这个议题具有价值引领的特点,导向正确的政治认同,即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价值观;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中职思政课的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相关知识,突出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议题具有时代性、思辨性
朱明光老師认为“议题”的拟定很有讲究:不仅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而且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不仅具有整合性、开放性、思辨性、引领性,而且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以上列举的议题都从大方向上明确指出了中学政治课程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人才。但是如果直接用这些议题进行教学,由于议题过于宏大,会出现空洞和难以落实的问题,因此新课标为我们提供了四个具体的议题案例,以期教师能够根据这些案例,开发出既能落实课程目标又有适用性的议题。如“如何理解校训的价值追求”这一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校训凝聚着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价值追求,能以小见大,使学生发掘其内涵;“成功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状况”“‘疏堵措施的评析与建议”这类议题能让学生亲自展开调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互联网+时代的理性抉择”这一议题基于当前学生置身于庞大的虚拟网络的时代背景,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在思辨活动中指向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这些议题也为当前中学政治课的议题开发带来了良好的启示和示范作用,教师针对时代特色以及当地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议题的开发,如“网络是否需要实名制”这一议题就契合了当前信息化环境这一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在社会思想文化交织中进行思考、辨析。
(三)議题具有可操作性,遵循逻辑结构
在思想政治活动课堂中,我们可以把议题比喻成参与社会、了解生活的有效“窗口”,它能以小见大,反映议题指向的核心诉求。那么,议题的设计就好比建构知识的思维“脚手架”。开发的议题是否可以议、怎么议,也是衡量一个议题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教学论文的梳理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在进行议题教学时会把议题分解为几个子议题。其具体操作是根据教学内容拟定一个能反映教学内容的议题,这个议题通常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具有比较强的概括性。在这一议题的基础上将大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也就是设置几个不同的小议题。这些议题之间存在环环相扣的关系,能够在各个子议题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最终导向本节课的中心任务,解决中心问题。在纵向上建立子议题与子议题之间的关联,在横向上建立子议题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实现这两种关联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实现整个议题教学活动设计的系统化、结构化。
参考文献:
[1]沈雪春.议题式教学的四种“议”境: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公开课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7).
[2]金荷华.中外核心素养研究与教师教育课程的优化[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4(2).
[3]张海政.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学科教学范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
[4]魏安彬.活动型课程巧安排[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12).
[5]陈式华.议题中心教学法: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8(4).
[6]孟炳忠,尹海云.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设计的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9).
[7]陈静.教学“议题”的发现、选择与实施:以《政治生活》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9).
[8]朱志平.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5).
[9]朱明光.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4).
[10]张翰.拨开议题迷雾 探寻教学新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6).
[11]白雪.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政治生活》教学中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12]赖雪玲.议题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