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科学思维

2022-01-15 00:45吴传毅
党政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

吴传毅

[摘 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一、战略思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战略思维就是觀大势、谋全局,正确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善于抓重点、利长远的思维。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①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重要原因是我们党一直强调战略思维、注重长远谋划、恪守战略定律。党和人民的事业既是整体事业,更是长远事业,因而必须整体推进、事前谋划,才能赢得先机、占得主动。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繁重性,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观点不断涌现等复杂形势,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意志,必须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不丧失原则和底线,不患得患失,不随波逐流。实践当中,少数干部认为总揽全局是中央层面的事情,地方或基层没有必要谈战略思维,显然,这是错误观点。全局是由局部构成,某些局部抑或具体问题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茶壶里的风暴”看起来不是大事,但却可能演变成重大事件。所以,不能没有一盘棋的思维,不能没有大局意识。

彰显战略思维,需要抓住的重点和要点:一是要有系统思维和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不能只站在战术、技术、局部和当前的层面,更应该站在战略、全局、时代和历史的高度,要善于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周期性规律中分析和把握发展机遇,善于从大势中认清时与势。二是要统筹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国内与国外等关系。局部利益是全局利益的一部分,要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考虑,要统筹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让国际大局始终服务和服从于国内大局,把民族复兴大业作为党和人民的战略目标和中心任务。三是要保持好战略定力。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但原则问题不能改的就坚决不改,不能变的就坚决不变,必须坚守的底线绝对不放弃。

二、历史思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历史真实地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它既是对人类过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真实足迹。历史思维是把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思考的过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善于从历史中获取智慧、汲取经验教训,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善于从辉煌的历史中总结辉煌的逻辑,从衰败的历史中总结衰败的逻辑,这是民族成长进步的标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过十几个世纪的辉煌;近代中华民族遭受过帝国主义凌辱和封建主义压迫,经受过百年的屈辱,这是不能忘却的记忆。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所以,必须注重把握历史规律,善于从历史的变迁中去把握事物发展的走向、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彰显历史思维,需要抓住的重点和要点:一是拥有宽广的视野。“风物长宜放眼量”,拥有宽广的视野,才能看到长远的风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都是源于视野的狭窄。拥有宽广的视野,要求我们把观察对象置于开阔的历史长河中去分析和考量,不能畏惧一时的困难,不能局限于一点一线。二是拥有整体的视域。整体与局部、整体与个体都有密切关联,但是,整体、局部和个体又有不同,彼此不能替代。尽管森林由树木组成,但树木不能代替森林,不能用局部观察代替整体把握,更不能用个别现象否定普遍规律。三是拥有发展的眼光。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事物都是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新生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发展起来后会拥有广阔的前景。要善于从纷繁变幻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原因,发现变化规律,把握变化本质。

三、辩证思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辩证思维是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思考的思维。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存在,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有机整体,从事物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上去把握事物的整体效应,从物质系统内部与外部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去把握物质系统的整体结构是辩证思维的客观要求;辩证思维要求干事创业立足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去认识和把握整体,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整体出发,把着眼点放在全局上,注重整体效益和整体结果。只有合于整体、全局的利益,才能够在工作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没有原则的灵活多样会偏离方向。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能只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而看不到事物不利的一面,也不能只看到事物不利的一面,而看不到事物有利的一面,决策时尤其需要把握好事物的正反两面。从管理学上讲,任何一项工作出现短板,整体工作都会受到影响。所以,高质量发展必须彰显辩证思维,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工作的重要性,一腿长、一腿短,一头高、一头低,一边热、一边冷。行者动作不协调,一定走不远;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就没有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全面把握事物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把握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之间的转换。

彰显辩证思维,需要抓住的重点和要点:一是要有全局意识、协同意识。要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果,聚合各项措施的协调推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事项,要从全局及基本面上深入研究其中的关联性及各项举措的耦合性,使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二是要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目标,又要有具体任务分解,做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三是要力度适中、节奏有序。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又要有闲庭信步的定力,应注重各项措施的配套和衔接。

四、创新思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要求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中国革命道路不同于俄国,俄国布尔什维克在城市把工人阶级发动组织起来了,组成了强大的工人赤卫队。中国国情不同于俄国,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成果就是创新思维的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前提下,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显然是一种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进行新的理性升华;制度创新是指人们在现有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靠的都是科技创新,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当今的市场竞争已不单纯是价格的较量,而是依靠品牌的技术含量、个性特征、质量、消费者满意程度和诚信程度等综合因素的较量。创新还包括很多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彰显创新思维,需要抓住的重点和要点:一是辩证接受新生事物。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正在飞速发展,而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正在不断刺激人们的眼球,冲撞着人们的生活。接受新事物是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形形色色的新事物,要学会选择和接受。二是学会涵养宏观思维。思维不能局限于一点一线,思考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要善于从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产生创新思维。三是努力培养求异思维。求异思维的实质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多个维度思考,并对可能的结果进行比较。

五、法治思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法治思维是把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的思维。把社会矛盾纳入法治框架内解决,让当事人服从法律,尊重法律,尊重司法机关作出的最终裁决,这就是法治思维的实践运用。法治思维反对特殊性优于普遍性,即反对处理问题因人而异、特事特办、一事一议。法治思维既强调目的正义性,又强调方法的合法性;既强调法律结果,又注重法律实践过程和法律程序等。法律与道德有共同属性,但也有本质上的区别。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和国家强制性,而道德不具有。法律与道德于任何社会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各自的发力点不一样。法治是共同体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共同意志高于个体意志。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治国理政最大的智慧。古人说:“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同于资产阶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高度统一,法治的彰显,事实上就是彰显党和人民的意志,彰显法治能够有效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彰显法治思维,需要抓住的重点和要点:一是坚持依法依规。无论是决策、执行,还是推动发展、深化改革、解决矛盾都要不断审视行为的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是否合法,自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自觉守法守规。守法守规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因而必须坚决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尤其是在关涉自身利益时,要做到自律自省、遵章守纪。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以公开透明彰显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赢得公信力。三是带头学法用法。要以实际行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权利与义务就是一体两面,不能只讲权利不讲义务。

六、底线思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底线思维是后顾性思维,它是相对前瞻性思维而言的。通俗地讲,打仗往前冲是前瞻性思维,但是,往前冲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四周是否有埋伏,前方是否有地雷阵;对于四周的埋伏和前方的地雷阵要有排除预案。底线思维侧重于防范负面因素、堵塞管理漏洞、防止社会动荡。决策时的底线思维要充分权衡决策的利弊,既要考虑有利的一面,又要考虑不利的一面,不能只考虑积极影响,而不考虑消极影响;对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要做好防范预案。有预案与没预案是有准备之仗与无准备之仗的区别,更是打胜仗与打败仗的根本区别。底线思维绝不是守摊子、看地盘,而是立足底线、追求高线;底线思维不是消极思维、被动性思维、无所作为思维,而是典型的积极防御思维。实践当中,有少数干部缺失底线思维,作决策时,不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只考虑积极效果,不考虑消极效果;对可能出现的消极效果,事先没有解决预案,仅仅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就草率作出决策,结果却带来一连串的新问题、新矛盾。少数单位领导抓工作的方式“简单”,动辄“立规”,处处强调要形成“制度链条”。这实际上是缺失底线思维的表现,匆匆忙忙、风风火火出台的一大堆规章制度,追求的只是形式,看上去数量可观、成绩斐然,但仔细一琢磨,很多规章制度不切实际,从而使得出台的规章制度成为“稻草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甚至还带来一大堆的新问题、新矛盾。制度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解决的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

彰显底线思维,需要抓住的重点和要点:一是要有原则意识。无论干任何工作,都要明确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和基本目标,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怎么改、改什么,要有原则和底线,要有政治定力。”二是要有短板意识。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正确处理好亮点、成绩与安全阀、稳压器和保险杠的关系。一个单位或部门平时很多工作做得好,但是,一项工作出差错,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管理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三是要有边界意识。对法纪制度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

注释:

①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8月21日,第2版。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湖南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
新时代高质量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认识维度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基于辩证思维的高中数学解题再认识
日本当代艺术家保科丰巳的创作路径探寻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
高中历史教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