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融支农效率分析

2022-01-14 04:50梁延红杨林娟
生产力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支农农村金融甘肃省

梁延红,杨林娟,陈 瑜

(甘肃农业大学 财经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中共中央在每年的一号文件中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划[1]。2021 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继续强调“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这是自21 世纪以来国家发布的第18 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说明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的重中之重。甘肃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是一个农业大省。近年来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积极做出改革,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不断取得了进步。截至2019 年末,全省乡村人口1 363.69 万人,占总人口的51.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 629 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 887.58 亿元,同比增长13.75%;粮食生产再次获得大丰收,产量为1 162.58 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 174.01 万千瓦,同比增长3.39%。但是城乡差距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农业生产脆弱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越来越明显,而金融支农在这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所以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金融支农的效率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给出合理建议,以促进甘肃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二、文献回顾

对于金融支农效率研究,学者主要集中于对金融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金融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韩笑然(2019)[3]对金融支农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金融支农存在的问题是:农村信贷支农规模小,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金融支农结构不合理,导致金融资源浪费;金融支农的产品形式单一,农民缺乏选择性。徐洪水(2014)[4]运用空间计量、多项Logit选择模型、OLM 等计量模型对农村市场中供需之间的平衡问题、农村金融的绩效、农村金融缺口和缓解市场失灵的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农户禀赋对金融的认知影响融资意愿,我国农村金融网点分布展现出空间集聚的现象,农户融资受到供求信贷之间的约束。吴刘杰和张金清(2019)[5]基于窗口参比Malmquist 指数法对全国农村金融支农效率进行实证检验,农村金融支农的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变化指数与效率变化指数的影响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且东部、西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存在差异。对于金融支农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张振海和茹少峰(2011)[6]运用SFA 分析方法对陕西省金融支农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农村金融中介效率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是金融支农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吴俊杰和周再清(2010)[7]通过分析我国金融支农现状,认为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工具的规模与结构、农村金融市场利率机制、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等因素制约了我国金融支农效率的提高。邓奇志(2010)[8]从农村金融的功能视角研究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现状,认为国有大型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模式导致资金外流严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缓慢导致农村经济主体资金需求结构失衡,农村金融结构单一导致风险流量化渠道不足,从而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低下。

总体而言,学者们主要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对不同政策背景下金融机构在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此分析金融支农效率问题,因此,如何高效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显得非常重要。甘肃省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金融的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西部地区金融支农效率的研究相对滞后。所以本文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学习国内在金融支农效率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结合甘肃省实际金融支农情况,对甘肃省金融支农效率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来促进甘肃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甘肃省金融支农现状

(一)支农政策现状

从2011 年起,全省金融机构把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切入点,创新农业特色产业信贷产品服务方式,开展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综合实验县,并取得显著成效;随后全省搭建支农的“四大平台”,开创马铃薯保险和森林保险,使农业保险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3 年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的指导,缓解三农“贷款难”“贷款贵”“服务缺”和“动力弱”问题。到2014 年,金融扶贫本着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特色进行发展。2015 年继续对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农村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加强金融扶贫的精准度、金融服务水平和扶贫政策的支持。2016 年,全省信贷资金对准特色产业,开发特色险种,巩固扶贫成果。在2017 年进一步优化农业的内部结构,全省金融机构全力服务实体经济,积极落实货币政策,围绕“三去一降一补”推进“三项工程”。随后全省开始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解决全省“三农”问题,农村“三变”改革全面推进,特色产业贷款作用突出,农业生产发展稳定。2019 年,全省金融机构加大将金融资源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强化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的融资支持,有效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并在1 205 个乡镇设立“农金站”,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改善了农村金融环境。

(二)金融支农状况

1.支农信贷投放规模逐年扩大,但增速有所下降。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0 678 亿元,同比增长6.74%,其中涉农贷款余额为6 719.55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为32.50%;自2011 年以来,甘肃省涉农贷款在超过2 000 万的基础上逐步增加,2011—2018 年甘肃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逐年增加,但是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基本保持在35%~40%,变动幅度不大;涉农贷款的增长速度2016 年开始下降,2019 年涉农贷款同比增长逐渐下降为负值,是因为自2018 年起,甘肃省委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使金融机构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支持十大生态产业的发展,积极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带动农户稳定脱贫,以促进甘肃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而言,2011—2019年甘肃省金融机构支农力度相对较大,在脱贫攻坚中起着重要作用。

表1 2011—2019 甘肃省小型和新型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数量单位:个

2.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从目前甘肃省金融机构服务于“三农”的总体情况来看,各大商业银行收缩基层网点后,在农村地区开展营业的金融机构相对较少[9],而服务于“三农”的主要是一些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此本文将选取小型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据进行研究。

甘肃省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方式在不断优化,从2011—2017 年,甘肃省农村金融机构的营业性网点、从业人员都在不断增加,且2015—2016 年增长幅度最大,2018 年、2019 年其营业性网点和从业人员数有所减少,主要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418个减为60 个,说明大小金融机构的进行整合,逐渐规模化。

四、甘肃省金融支农效率分析

(一)模型选择

本文对于甘肃省金融支农效率的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 方法及其模型是1978 年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 和W.W.Cooper 提出来的以相对效率为基础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DEA模型分为CCR 和BCC 两种模型,CCR 模型是假设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对金融支农效率进行分析,BCC 模型则是假设生产规模报酬变动的情况下对金融支农效率的分析,本文根据甘肃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BCC 模型的产出角度来对金融支农效率进行测度。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科学性、代表性等以及其他学者在金融支农效率这一方面研究时选取的指标[10-11],本文依据甘肃省2011—2019 年农村经济发展情况,选取4 个投入指标,分别为机构个数(个)X1、从业人数(个)X2、涉农贷款余额(亿元)X3、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亿元)X4,这4 个指标可以代表金融机构在物质、人力、信贷资本等方面的投入;产出指标选取3 个,分别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万元)Y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万元)Y2、农业人均产值(万元)Y3,这3 个指标可以反映出金融对经济的带动效果。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甘肃发展年鉴》《甘肃年鉴》《甘肃省金融运行报告》(2012—2020 年),如表2 所示。

表2 2011—2019 甘肃省金融支农状况

(三)金融支农效率实证分析

以下将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对甘肃省2011—2019 年金融支农的效率进行分析评价,主要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冗余状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数据运行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甘肃省2011—2019 年金融支农效率的DEA 评价结果

1.技术效率。技术效率是一种技术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的技术效率值,是对金融要素投入产出时技术和规模的综合效率分析。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综合技术效率值为1 时,说明投入的要素发挥了作用,其投入产出是综合有效的,否则是无效的。由表3 可知,甘肃省2011—2019 年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值为0.990 4,2015—2017 年的综合技术效率值均小于1,属于无效年份。2015 年的纯技术效率低于规模效率,因此2015 年综合技术效率值低主要是因为管理水平低引起的,并且2015 年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也是最低的,说明该年金融资源投入过剩,管理水平较低,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而2016 年和2017 年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规模效率值小于1,说明导致综合效率水平低是由于资金投入方面严重不足,金融机构在支农过程中资源投入有限。其他年份都是有效的,说明这几年甘肃省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的投放上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金融资源使用过程中科学管理,有效提高服务水平,不断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纯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为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的技术效率值,表示单元值在最优规模的情况下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当纯技术效率值等于1 时,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对投入资源的使用是有效的。由表3 可知,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995 9,只有2015 年的技术效率值无效且低于均值,主要原因是2015 甘肃省对农村金融资源的投入中,对农村金融产品进行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农村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加强金融扶贫的精准度、金融服务水平和扶贫政策的支持,人力、物力、财力过多,未能及时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管理水平较低,导致金融资源浪费。但是其余年份都是有效的,说明甘肃省在金融支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包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支农政策、开发特色农产品、创新贷款模式等。

3.规模效率。规模效率是指金融支农规模因素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当规模效率为1时,说明金融支农的规模结构较为合理,其投入的要素能够产出合理的效益;当规模效率小于1 时,规模收益为递增或递减,规模收益递增时,金融机构应该合理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增加产出;规模收益递减时,金融机构根据农村现状,从实际出发,适量减少某些方面在农村的投入以合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甘肃省金融支农的规模效率在2015—2017年较低,其余年份都为1,说明除这3 年以外,甘肃省金融支农在投入产出是较合理的,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12]。而2015—2017 年规模效率低主要是因为综合技术效率无效,所以金融机构应该对农村的资源投入进行调整,使其各种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用,从而提高金融支农效率[13-14]。

4.冗余状况。根据DEA 模型数据运行结果显示,对于无效的年份,可以将投入和产出进行调整使其综合技术效率有效。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投入使技术效率有效;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产出使技术效率有效。

由表4 可知,甘肃省2015 年金融机构支农的综合技术效率是无效的。在投入方面,2015 年甘肃省在农村机构、从业人员方面有冗余,涉农贷款余额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方面没有冗余,表明2015 年甘肃省人力、物力投入过多,而这些金融资源的投入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尤其是在从业人员方面,应该提高员工素质,精简员工,优化岗位结构;产出方面,主要是2015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业人均产值较低,表明这几年由于管理水平较低,金融资源缺乏合理利用,虽然投入过多,但由于缺乏合理资源配置导致产出减少。所以,目前来看,2015 年甘肃省农村金融机构应适当减少投入,提高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增加产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表4 冗余状况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第一,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后发现2016—2017 年甘肃省金融机构在支农方面规模报酬递减,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小于1,但是纯技术效率比规模效率高,说明这两年综合效率无效的原因主要是资源投入不足,资源分配存在问题,从上述分析结果中也可以看出,2011—2019 年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总体上有所下降,但从业人员有所上升,说明金融机构之间出现了吞并或整合,吞并或整合后有些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相对比较突出,经过规模化之后将从业人员聚集起来,整体服务能力有所提升,但是服务的网点较少,导致服务能力水平有限,资源分配不合理问题突出。

第二,2011—2019 年甘肃省总体信贷规模减速增加,金融机构在支农方面存在下滑趋势,原因是农业属于高风险领域,金融机构为了降低风险,在审贷方面较为严苛,审贷手续较繁琐,信贷资金投放不足,但是农业在目前发展阶段中所需的信贷投放量和资本投入量依然很大,因此信贷投放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的需求,并且很多新型金融机构刚成立,内部的制度体系不完善,总体的服务能力低,甚至有些地区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违规经营,存在系统性风险的隐患,所以要降低信贷资金投放门槛,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制度体系。

(二)建议

1.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服务水平[15]。在农村地区,居民普遍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度,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农村金融 知识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方面的认知度;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知识储备,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实行奖励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2.创新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金融产品过于单一,也会影响农村居民的积极性。目前甘肃省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创新特色金融产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农业支持特色产业发展,金融机构需要提供一定的资金创新金融产品,激发农村居民购买的积极性,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3.降低信贷投放门槛。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识别、计量、预测和管理的科学性,及时更新信贷管理理念,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在信贷资金的审批中,简化信贷流程,摒弃过去只认抵押担保的旧观念,不断降低信贷投放门槛,使更多资金运用到农村生产中。

4.完善金融机构制度体系。为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内部防控机制,监管部门应建立专门的考核制度,并给予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更多的政策优惠。

猜你喜欢
支农农村金融甘肃省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乡村振兴亟待支农精神的回归——当代农村籍大学生的“自我救赎”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