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琼,黄少红,蒋春梅
(东莞东华医院,广东 东莞 523110)
受环境污染、遗传、免疫等情况的影响,患上血液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其发病率渐渐呈上升趋势。血液病在医学上被称为造血系统疾病,该病是因造血系统或其血液受到影响出现异常改变的疾病,会出现发热、流血、贫血等情况[1]。在临床上,该疾病包含白血病、再生障碍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疾病,不同的疾病类型其初期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没有特异性。血液病发病具有隐藏性,初期患病时症状不明显,难以被发现,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在临床上一般采用输血的方式。输血对于治疗血液病十分有效,但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会遇到很多危险,如患者自身的病情变化、操作手法、治疗措施等,这些都会影响到预后的恢复[2]。所以,临床需要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的输血治疗。对患者进行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能够避免出现皮疹、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出现,确保输血过程正常进行,减少失误现象,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加大其对医护人员及医院的认可及支持。鉴于此,本文就我院特定时间接受诊疗的血液病输血患者开展研究,具体如下。
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接收的82例血液病输血病人进行研究并分组,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21例;年龄17-73岁,平均(46.23±10.54)岁。实验组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19-78岁,平均(47.23±11.24)岁。全部病人一般年龄、性别、基本病情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选入标准:(1)属于血液病输血患者;(2)自愿参加研究,签署实验同意书;(3)意识无障碍;(4)无过敏情况;(5)年龄在15岁以上。
排除标准:(1)中途退出疾病;(2)先天疾病;(3)凝血功能出现异常;(4)过敏体质;(5)心、脑等重要器官受到严重损伤;(6)认知、交流出现异常;(7)无传染疾病。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选择常规的输血方式,医护人员告诉患者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阐述输血等的意义及输血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情况。输血途中,实时关注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体征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马上告知相关负责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3]。
1.2.2 实验组
实验组进行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1)创建管理团队,其包括输血科室的医生、医护人员长医护人员,其工作经验及年限均在7年以上,中级以上评级。在进行干预前,医院组织团队成员进行输血规范管理内容、流程等知识的培训,培训后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合格的成员加入管理团队。(2)用品管理,对需要使用的医药用具、急救用品按照顺利及分类进行排放,如:常用的用具放在明显、易取的位置。在对用具进行摆放时,对每件物品做好标记,避免出现混淆的情况。(3)输血管理,医护人员在进行输血前,对患者的身份及用到的医疗物品进行确认,采用双方核对的方式。在进行输血时,对输血的流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避免出现感染等不良情况,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4]。(4)不良情况管理,患者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呕吐等情况,可注入抗组胺类药物,同时,对输血的流速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加重患者的不适感[5]。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休克现象,马上停止输血,给患者进行吸氧并注入肾上腺体。
观察比较两组病人依从性及满意度、生活质量、并发症情况。(1)依从性及满意度,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及满意度进行评比,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配合度及认可度越高。(2)生活质量,其包括身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3)并发症,其包括皮疹、体温异常、呼吸困难、低血压。
将数据纳入SPSS 21.0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数据可知,干预前,两组病人的依从性、满意度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后,实验组病人的依从性、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的依从性、满意度比较(±s,分)
表1 两组病人的依从性、满意度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依从性 满意度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实验组 41 66.82±6.82 84.51±9.93 64.10±4.62 85.82±7.31对照组 41 67.52±6.24 75.22±8.51 65.41±4.83 77.35±6.01 t 0.485 4.549 1.255 5.731 P 0.629 0.000 0.213 0.000
由数据可知,实验组病人的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身体功能 角色功能 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实验组 41 93.22±9.87 89.53±9.53 90.55±9.55 90.26±8.62对照组 41 82.32±12.43 75.61±11.16 80.26±11.56 83.012±6.73 t 4.397 6.074 4.394 4.245 P 0.000 0.000 0.000 0.000
由数据可知,实验组病人的并发症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n(%)]
血液病不是指一种疾病,而是发生在血液系统中的疾病。在医学上,血液病可以划分为出血性疾病、白细胞异常血液病、红细胞异常血液病和骨髓异常增生性血液疾病[6]。该疾病具有发展迅速、病程时间久的特点,如:急性白血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病情会持续性发展,消耗患者的身体能力,加大后期治疗的难度[7]。由于血液系统疾病多是难以抑制的疾病,发病时比较突然,病症较隐匿,初期患病时,患者很难发现,多是因其他疾病就医或体检时才被发现[8]。对于该疾病的检查,在临床上常采用血常规、白细胞分类、骨髓病理检活检等方式。
对于血液病而言,输血是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措施,但与一系列的医疗服务有关,一旦在某个环节出现错误,会对输血的效果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时,会使患者出现休克等不良反应,造成医患纠纷[9]。因此,对患者进行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干预后,实验组病人的依从性、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病人的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病人的并发症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输血方式,虽然对患者的病情具有改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并发症情况的产生,在输血过程中某些环节上仍有缺陷存在。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是通过严格管控每个与输血有关的环节,促使每项工作更加规范、完整、细节,预防错误的发生,提高输血质量,医患纠纷降低[10]。对患者进行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尽最大努力降低输血医疗事故的出现,促使输血更加安全,为患者提高优质的服务[11]。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的工作,不仅与患者治疗安全效果有联系,还与医院的服务质量水平及社会形象的建立也有联系[12]。通过创建管理团队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操作经验,减少操作失误等不良情况,给予患者优质的服务,提高医护的整体服务质量水平。通过加强用品管理,把每件用具按相应标准进行摆放及贴好标签,缩减查找时间,提高医疗用品的有效利用率,增强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输血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情况。通过在输血前对患者的身份及用到的医疗物品进行确认,降低出现差错情况,提高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通过对不良情况的加强管理,有利于避免患者出现皮疹、体温异常等不良情况,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增大患者对医护人员及医院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对血液病输血患者进行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有利于降低输血医疗事故的发生,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用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有所上升,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