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孟楠,张金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咳嗽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儿科肺系统疾病,西医学认为:咳嗽是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呼吸道保护性反射表现[1]。临床治疗主要以应用抗生素治疗,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单纯的抗生素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中医学认为:小儿咳嗽是在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肺失肃失宣是引起咳嗽的直接原因[2]。由于先天脾肺亏虚、风痰伏肺,受到风寒侵袭后,扰动了伏痰,因此发病。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方法较多,比如推拿、温灸、内服等,中医疗法安全性高、疗效好、无毒副作用,患儿与家属的接受程度更高。本文以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92例咳嗽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医推拿与磁疗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参与本次研究的92例咳嗽患儿,均处于肺炎恢复期,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3]的诊断标准与《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提到的肺脾气虚型的诊断标准,入组时间为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肺炎病程>30d、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等器官疾病、入组前2个月应用中医药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参照组46例,男、女患儿比例为28:18;年龄最小2岁、最大9岁,平均(7.35±0.24)岁;其中32例支原体肺炎、14例细菌性肺炎。观察组46例,男患儿25例、女患儿21例;年龄3~9岁(7.58±0.31)岁;支原体肺炎、细菌性肺炎分别有34例、12例。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参照组患儿应用抗生素治疗,同时配合叩背、药物护理。
(2)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采用推拿手法结合磁疗治疗:取肩胛骨、天突穴、风门穴。消毒天突穴,并在此穴上贴磁片,强度0.05T~0.15T,贴敷时间30min。取患儿俯卧位,完全暴露背部,揉按双侧风门穴20~30次;从上而下分推肩胛骨100~200次。从上而下揉捏患儿的脊背,反复10遍。如果患儿年龄偏大、病程偏长,则需要视情况延长穴位按摩时间。每隔2d治疗一次,1个疗程3次。
护理方法:揉捏、推拿患儿穴位与脊背时,动作轻柔、力道适中。如果力道不足,则难以达到治疗效果;如果力道过重,则会增加患儿的痛苦,让患儿产生紧张、恐惧和排斥情绪,很难配合临床治疗。发现患儿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告知家属为患儿营造温湿度适宜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减少外界刺激源。根据天气情况为患儿添加衣物,避免着凉。饮食方面,鼓励患儿多喝水,保持营养的充足和均衡,以半流质、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为主;不可食用油腻、刺激性的食物。餐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患儿痰多的情况下,休息时取侧卧位,按时为患儿更换体位,通过叩背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病情稳定后,可以适量活动,增强免疫力。
(1)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疗效分为3个等级:①治愈:咳嗽、咳痰、咳喘、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咳嗽与咳痰积分下降≥70%;③无效:患儿的病情未见改善,甚至更加严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2)咳嗽证候积分。参考《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日间咳嗽评分:0分无咳嗽;1分偶尔的短暂咳嗽;2分频繁咳嗽,而且一定程度的影响日常活动;3分频繁咳嗽,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夜间咳嗽评分:0分无咳嗽;1分入睡时短暂咳嗽或睡眠中偶尔咳嗽;2分咳嗽对睡眠质量造成轻微影响;3分咳嗽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3)肺脾气虚证改善时间:面色少华、神情倦怠、自汗少食、大便稀溏。
(4)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咳嗽、咳痰、咳喘、腹胀、肺部啰音等。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65%、对照组76.09%,χ2=7.256,P=0.007,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n)%]
观察组日间咳嗽、夜间咳嗽积分分别为(0.62±0.08)分、(0.65±0.06)分;明显低于参照组(1.73±0.21)分、(1.62±0.2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儿的咳嗽证候积分(分,±s)
表2 两组患儿的咳嗽证候积分(分,±s)
组别 n 日间咳嗽 夜间咳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6 2.18±0.37 0.62±0.08 2.25±0.31 0.65±0.06参照组 46 2.21±0.26 1.73±0.21 2.23±0.37 1.62±0.25 t 1.1328 9.4635 1.0467 8.8356 P 0.842 0.000 0.759 0.000
观察组患儿面色少华、神情倦怠、自汗少食、大便稀溏等体征的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儿的肺脾气虚证改善时间比较(d,±s)
表3 两组患儿的肺脾气虚证改善时间比较(d,±s)
组别 n 面色少华 神情倦怠 自汗少食 大便稀溏观察组 46 4.81±1.12 4.32±1.61 4.28±1.63 4.73±1.46参照组 46 5.75±1.54 5.53±1.82 5.26±2.05 6.02±1.75 t 7.3926 6.8413 7.4735 8.1694 P 0.028 0.031 0.025 0.014
观察组咳嗽、咳痰、肺部啰音、咳喘、腹胀等症状消失时间均早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所示。
表4 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表4 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组别 n 咳嗽 咳痰 咳喘 肺部啰音 腹胀观察组 46 3.65±1.73 3.52±1.78 2.98±1.02 3.84±1.17 3.26±1.04参照组 46 6.42±1.83 6.65±1.64 6.41±1.57 6.62±1.89 6.35±1.18 t 9.9762 10.3851 10.2763 8.8735 8.941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中医学认为,小儿咳嗽的发生是外感与内伤相互作用的结果,外感主要指的是风邪;内伤则为肺脾虚弱[6]。咳嗽的病位在于肺,还会累及脾,如果病情迟迟得不到有效控制,还可能伤及肾脏。小儿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机体器官功能尚不完善,肾、脾、肺经常存在气之不足的现象,小儿的肺脏娇嫩,更容易受到外邪侵袭,从而导致清肃失职、肺气不宣、经络不畅,最终引起咳嗽。脾常不足会让患儿因脾虚而生出痰液,痰液积聚在肺部,从而出现咯痰情况。临床发现:患儿夜间咳嗽往往比日间咳嗽严重。同时患儿存在脉浮紧、舌质淡、苔白等体征,单纯的通过内服西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且患儿年幼,用药依从性较差。
推拿是中医学的瑰宝,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如今已经演化出多种流派,推拿的流派不同,治疗小儿咳嗽的原理也不同。临床应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针对性的选择推拿手法。
外感咳嗽的病位在肺,主要为实证,推拿患儿的胸背部,让局部皮肤充血,出现红点或者红晕,然后推拿腧穴,可起到温经散寒、通络活血、调血排痰的效果。取患儿神阙穴,用拇指按住穴位,其余四指用波浪式的手法进行圆弧运动,柔软连绵的按摩,疗效显著。也可以推拿患儿的清肺经、补脾经;或者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法,在推拿清天河水、小天心和揉板门的基础上,在天突穴、膻中穴、肺底穴敷贴中药。
内伤咳嗽主要由肺气上逆、五脏失调所致。笔者参考文献[7],总结了以下几种推拿方法:①揉二马、清天河水、合阴阳、补脾、清肺平肝、捣小天心。②胸部取中脘穴、天突穴;背部取肺俞穴、定喘穴、脾俞穴。仰卧位下,立于患儿右侧,用右手以一指禅手法揉按胸部穴位60min,顺时针按摩腹部5min。用双拇指的桡侧与大鱼际从患儿的腋中线开始,沿着肋骨两侧的胸部推拿50次。俯卧位下,立于患儿左侧,用右手的中指、食指、无名指揉按两侧定喘与大椎1min;用食指与中指揉按两侧胃俞与脾俞1min。用双拇指桡侧与大鱼际从肺俞沿着肋骨两侧推拿50次。坐位下,医生在患儿的身后,把双手置于患儿腋窝,沿着腋中线从上而下搓胁肋5遍,捏脊5遍。③消毒四缝穴,用一次性的采血针点刺穴位,每个穴位挤压1~2滴血,然后用消毒的干棉球按压止血。对于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可采用从脾治肺的推拿手法,手法包含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足三里、捏脊、揉二马、按摩腹部等。
磁疗是将磁片直接贴敷在穴位,通过局部受热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提高皮肤的通透性,以起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增强免疫力的效果。配合中医推拿,透过皮肤组织,将热能、磁能渗透到患儿体内,深达经络,调节机体阴盛阳衰的状态,维持阴阳的平衡。而且中医推拿与磁疗无痛、无毒副作用,与内服药物相比,更容易被患儿接受,患儿的依从性更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参照组;日间咳嗽与夜间咳嗽积分低于参照组;肺脾气虚证与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由此表明:推拿手法与磁疗联合应用于小儿咳嗽的临床治疗中,同时配合完善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促进患儿康复,具备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