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变迁与特征分析

2022-01-14 06:59刘东彪
关键词:高频词英语专业外语

刘东彪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引言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地位在我国得以确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多达1000余所[1],单纯从人才培养数量来看,英语专业俨然已经成为了国内高校的“第一专业”[2]。伴随着英语专业教育发展,以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同时代背景下出台了多项教育政策,如《外语教育七年规定纲要》(1964年),《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1978年),《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等等。以上各项教育政策均对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规格、以及质量保证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是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1]。

从现有文献来看,直接以“英语专业教育政策”为标题的研究成果尚为少见。此外,在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方面,国内学者还没将英语专业教育政策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而往往是以政策作为“标准”和“纲领”进行介绍、解读和宣传,或者是围绕政策进行一些讨论。因此从研究范式来看,以往对于英语专业政策的研究还不能真正算作教育政策研究,或者说仅仅处于教育政策研究的初级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现状,系统描述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变迁的过程及其特征,关照当前英语专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对丰富英语专业教育政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英语专业教育政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性质上,英语专业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政策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类别划分上,英语专业教育政策同时从属于高等教育政策、学科专业政策和外语教育政策,同时,在层级上又属于下位政策和具体政策。在内容上,英语专业教育政策涵盖了英语专业教育的诸多方面,如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质量标准等。因此,鉴于英语专业教育政策的复杂性,其概念界定为:政党、政府及其机构和官员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实现英语专业的教育目的和解决英语专业教育问题,如学科定位、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质量保障、评估考核等,而制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其政策范围涉及我国外语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和学科专业政策。

其次,话语的概念依据学科的不同而存在着多种界定。例如在语言学领域话语作为语言表层,通常与“语篇”、“篇章”等概念互用;在哲学领域话语作为“本体”,即“语言与社会同构”;在社会学领域话语作为“意义框架”,影响人们的言说方式,以及话语作为“权力”,具有建构社会的功能,即“社会现实”是话语性地生成的。依据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生产方式、以及作用与功能[3],对政策话语的概念界定如下:形式上,政策话语作为政策文本,其中包括对于政策问题、政策解决方案,以及政策目标群体的规定性陈述。本质上,政策话语是政策主体观念的客观载体,也是政策主体共同分享的思维框架。功能上,政策话语作为权力或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建构性功能,并且对政策客体所进行的意义赋予,从而影响政策执行者或者政策对象对于政策客体的认识与理解。

(二)研究方法

政策话语体现在不同的政策语篇(文件)之中,因此以英语专业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范围是1960年至2018年,具体操作包括两个步骤:

其一是通过对英语专业教育政策的精读和梳理,逐步实现对政策文本的客观和清晰理解,并做出归纳性总结,将政策文件(语篇)作为作话语单位[4],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政策话语体系的构成。所谓话语体系原指“一整套表述一种思维系统的语言系统”[5],而政策话语体系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思想指导下的系列政策文件,其往往表现为拥有共同的核心概念或相似的语言表达,或者是针对政策对象的不同方面。此外,作为一种社会社会实践,政策话语的生产不是在真空情况下发生的,在很多大程度上与其产生的特定的宏观政策、经济等大的社会环境因素存在着互动性的关系。

其二是对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将政策文本内容转录到word文档,用Nvivo11.0进行高频词汇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关于政策文本内容主题的客观性描述。由于不同时代政策话语体系的文本内容总量不同,因此在操作上未采用“普莱斯公式”确认高频词汇,而是从每个政策话语体系的词频排列中分别选取12个词汇进行分析,以便更加突出内容主题特征。并且,在高频词汇统计的基础之上,继续运用Nvivo11.0软件对高频词汇进行主题聚类分析,进而反映不同话语体系中的主题结构关系。

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

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的发展与变迁不能离开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因此依据建国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性特征,对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体系的考察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一)20世纪60-70年代政策话语

本阶段,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其主要表现为俄语作为第一外的地位被英语所替代,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开始日渐得到重视。并且,从60年代到70年代末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不断推出了多项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这离不开当时的国家政治外交的情况和主要的国家意识形态。然而英语专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其发展阶段基本上可以分为规范时期、停滞时期和恢复时期三个阶段。其中,主要政策的制定集中在规范时期和恢复时期,共计6份政策文件(见表1)。

表1 20世纪60-70年代英语专业教育政策统计

本阶段政策层级较高,其制定主体包括国务院、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以及重要国家领导人,这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对于外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把本阶段政策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词频数量统计得出:政策话语共计40809字,词数1943个,确认高频词汇44个。通过进行高频词自动排序,本节列举出现频次最多的12个词语,分别为“外语”、“教育”、“教学”、“学校”、“英语”、“学习”、“政治”、“培养”、“工作”、“问题”、“需要”和“外国”,如表2所示。

表2 20世纪60-70年代政策话语高频词统计

以上高频词统计结果体现出三点特征:第一、词频统计最为引人注目的“外语”一词,体现出本阶段政策话语的关注对象不仅限于英语专业,而是更多将外语(专业)作为主要陈述对象。而且从其他高频词统计数量来看,其主要关注内容在于宏观层面的“教育”与“教学”问题,以及“学校发展”问题。第二、“英语”是外语教育中的重要的政策话语主题。从其内容搭配来看,主要包括技能、教师、专业、高等学校等方面。紧随其后的是“学习”问题,其词频数量与“英语”的词频数量相当。第三、最为体现本阶段政策话语特色的是高频词“政治”。从其词汇搭配内容来看,“政治”既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最后,“工作”、“问题”、“需要”三个高频词汇分别关注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政策面向的问题,以及政策协调教育自身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的问题。此外,高频词“外国”也表明本阶段政策话语对于国内与国外的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关注。

在高频词汇统计的基础之上,继续对以上高频词汇进行了聚类分析,发现本阶段政策话语高频词汇表现出了不同的关系,具体可以总结概括为四个主题(见图1)。其中,高频词“学校”与“工作”关系密切,可以概括为“学校工作”主题,这表明建国后,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政策话语关注和讨论的重点。高频词“学习”、“政治”、“问题”、“外国”关系密切,可以概括为“政治学习”主题,该主题体现了政治学习、意识形态问题在外语教育中的特殊性。下一主题由“英语”和“教学”两个高频词构成,概括为“英语教学”主题。最后“外语”、“教育”、“培养”、“需要”四个高频词共同构成了“外语教育人才培养”主题,其中“需要”代表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性和方向性。

图1 20世纪60-70年代政策话语高频词聚类分析

(二)20世纪80-90年代末政策话语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此同时,国家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高校英语专业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类型与培养规格两个方面,其主要政策话语体系构成如下:

表3 20世纪80-90年代末英语专业教育政策统计

上述政策体系建构了一种新的英语专业教育模式,即以语言技能的培养为核心的模式。此外,本阶段教育政策制定主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即相比于前一阶段,最突出的表现是学术团体声音在政策制定主体中的增强。统计本阶段政策文本得出:政策话语共计13603字,词数962个,高频词汇31个。通过高频词自动排序,本节列举出现频次最多的12个词语,分别为“英语”、“语言”、“能力”、“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要求”、“培养”、“文化”、“掌握”、“外语”,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表4 20世纪80-90年代末政策话语高频词统计

不难发现,本阶段政策话语高频词汇与上一阶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英语”排在了首位,而“外语”则排名降至第12。这体现了政策话语关注重点的重要转变。其次,与上一阶段相比,“语言”成为政策话语第二关注的内容,而不再是“教育”。并且,在本阶段政策话语体系内,对于“语言”的关注也高于“知识”和“文化”。此外,“能力”也是本阶段政策话语的重点之一,其内容指向是“听、说、读、写、译”五项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同样“教学”与“培养”也主要围绕语言问题。其他高频词汇,如“要求”主要体现了对于语言能力的程度与水平方面的规定,“基础”和“基本”则主要体现了对于语言学习与能力训练的内容方面规定。

接下来继续对以上高频词汇进行了主题聚类分析,总结概括出“语言文化”、“语言培养要求”、“语言能力要求”三大话语主题(见图2)。首先,高频词“外语”与“文化”关系密切,构建了“语言文化”主题,这表明文化问题在本阶段成为政策话语讨论的重点,而不再是学校发展和政治问题。其次,高频词“要求”、“英语”、“能力”、“教学”、“知识”构成“语言能力要求”主题,突出了本阶段英语专业教学的重点。最后,“基本”、“掌握”、“基础”、“语言”、“培养”5个高频词构建了“语言培养要求”主题,明确了本阶段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

图2 20世纪80—90年代末政策话语高频词聚类分析

(三)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政策话语

面对新世纪的到来,并且进一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阶段英语专业教育政策继续进行了调整与变迁。经过整理发现,以下5项政策构成了本阶段英语教育政策话语体系,涉及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定位、培养规格等诸多方面。

表5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英语专业教育政策统计

以上政策文件从多方面关注英语专业自身发展,以及英语专业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也体现出对接国家战略,提升自身竞争力,扩大生存空间的需要。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以扩大教育规模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6]的时代背景。统计本阶段政策文本得出:政策话语共计29044字,词数1612个,高频词汇40个。通过高频词自动排序,本节列举出现频次最多的12个词语,分别为“专业”、“英语”、“教学”、“能力”、“课程”、“培养”、“外语”、“知识”、“语言”、“文化”、“人才”、“教育”,具体内容如表6所示。

表6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政策话语高频词统计

图3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政策话语高频词聚类分析

本阶段政策话语体系中“专业”成为首要高频词,超过了“英语”,说明政策内容更加关注于专业发展与建设。高频词“教学”的排名从三个话语体系内容来看,基本保持稳定。而“能力”相比与上一阶段政策话语,在排序上下降一名,同时其内容也有所拓展:除了英语语言技能以外,还包括获取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对于“课程”的关注是本阶段政策话语关注的重要内容,并且值得关注的是高频词“知识”的排序高于“语言”与“文化”,这是本阶段政策话语的重要特征之一。高频词“培养”除了关注于语言能力以外,更加指向于“外语”“人才”的类型与定位问题。此外,“教育”再度成为了政策话语内容的高频词。

通过聚类分析,上述高频词可以划分为四个主题,分别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语言能力培养”与“外语人才”(如图3所示)。其中专业建设主题包含了“专业”与“培养”两个高频词,凸显出政策话语关注英语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结合问题。课程建设主题由“课程”和“文化”两个高频词构成,其中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而文化主要设计文化理解、文化交流和文化素质方面。语言能力培养主题仍然是政策话语的重点,其构成包括“英语”、“教学”、“语言”、“能力”和“知识”。最后,“外语”、“人才”和“教育”构成了外语人才主题,该主题是本阶段政策话语主题的重要特点,其主要内容是关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变迁的主要特征

(一)政策话语主题的时代性特征明显

首先,20世纪60-70年代政策话语主题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政治为纲”。在政策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了四个主题,其中“学校工作”主要规定了外国语学院的阶级属性,明确了外国语学院的任务;“政治学习”主题关注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阶级立场、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英语教学”主题以及“外语教育人才培养”主题侧重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知识选择范围,特别是关于文学等有关资本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本阶段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体系对英语专业教育的多个方面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其次,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主题特征可以概括为“能力为本”。其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对于英语语言能力的关注,其中“语言能力要求”主题主要关注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特别是明确了英语语言能力的构成,能力级别的划分,以及对能力的考核与评价;“语言培养要求”主题涉及了在具体过程中表现为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方面的调整,开始了一种以语言技能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因此,英语的工具属性得以突出,英语专业的人才特点是以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为核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的一定的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其人才培养所面向的社会行业包括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

最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体系的特征为“实用为旨”。“专业建设”主题主要关涉英语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关注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质量。“课程建设”主题在具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上面表现为不断扩大英语专业的知识选择范围,继续强调英语语言技能的学习,同时突出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养、思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对于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也发生了随之而来的变化,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7],这是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体现。

(二)语言教学是政策话语关注的重点

虽然不同时代政策话语主题差异化明显,但是不难发现语言教学是不同时代政策话语体系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其主要体现于建国后不同时期的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体系中,“语言”、“教学”、“英语”等词汇均以高频词身份出现。这表明相比于民国时期,重视英语人才的语言工具性属性是建国后政策话语对英语专业使命与功能是所进行的全新调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不同时期政策话语对英语专业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不断进行调整,但是语言能力是英语专业人才的核心技能。不同于民国时期把培养“研究高深学问”,学术型人才作为当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8],建国后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定位无论是通过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还是打破“纯语言、纯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9],通过扩展英语专业的知识选择范围,适应多种工作和行业需要;或是强调质量提升和多元化人才培养,从而提升英语专业人才和市场竞争力,其内在核心都是以英语语言技能为基础的。

其二,不同话语体系下政策话语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多次调整,但是其主要目的还是对于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同样不同于民国时代,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文学和文化两个主要学科[9],并且学术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教学的重点[8]。从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著作的外文译本,中央重要文件的外文译本,马列主义原著,成为英语专业的重要教材[8];到80年代,在突出培养英语语言技能上,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再到新世纪以来,在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下,英语专业所涵盖的学科知识变得更加的宽泛,存在多种复合形式的培养模式,包括“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方向”、“英语+专业”等,无不把英语语言能力的教学作为英语专业教学的首要组成部分。

(三)政策话语主体的学术化发展趋势

公共政策都是决策主体的一种主动的选择活动[10],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变迁绝不是与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机械的一一对应。因此,关注政策话语制定主体也是政策话语研究的重要内容。依据前文对于英语专业教育政策的梳理来看,英语专业教育政策的政策主体构成主要包括国家领导人、教育部、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其前身为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制定主体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980年12月,为了顺应国家管理模式的变化和国家对教育管理事物权力的下放,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暂行工作条例》([81]教高一字002号),并且明确了其主要政策制定成员构成包括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出版单位或科研单位中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编审教材能力的教师、出版工作者或科研人员。1992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高教司决定将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改组为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便加强对我国普通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的研究、咨询和指导工作。近年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作为教育部在外语教材和教学方面的一个业务性指导机构和咨询机构,主要工作包括起草和修订各专业的教材编写计划及规划,根据教材编写规划,审定各专业必修课程教材和某些需要审定的选修课教材,推荐出版或交流使用。同时还关注于外语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改等工作,并且向教育部提出建议。

四、结语

在当前“整个社会对高端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但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生却就业受挫”[11]的现实困境之下,英语专业的发展问题成为了学界讨论的热点,许多学者纷纷为英语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英语专业教育政策是英语专业教育实践的行动依据和准则,对英语专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对于英语专业教育政策话语变迁的反思与研究应该是当前英语专业发展问题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总结英语专业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有助于在规划新的发展方向时不走老路,不走弯路。

猜你喜欢
高频词英语专业外语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30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28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