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的我国隐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022-01-14 06:57李鹤飞
关键词:教育领域发文隐性

杨 洁,李鹤飞

(1.华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 期刊社,河北 唐山 063210)

隐性教育是教育者尽可能地利用周围一切隐性资源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引导,使其思想、观念、价值等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一种教育方式[1]。关于隐性教育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杰克逊在其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2]。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始了对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1987年著名学者吴也显发表的《潜在课程初探》,是我国最早的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3]。随着对隐性课程的不断深入研究,隐性教育作为隐性课程的上位概念应运而生。

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来源,从文献年代分布、期刊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角度,对国内隐性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从而梳理隐性教育目前的研究现状,剖析存在问题以及为今后隐性教育领域相关研究提供改进方向和可行性建议。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提供的期刊数据库,期刊种类为核心期刊、SCI、EI、CSSCI及CSCD五种类别。采用的检索策略为高级检索中的“精确”检索,检索路径设置为“主题或者关键词或者篇名=隐性教育”,2021年7月20日为最终检索日期。经检索发现,共有542篇文献,通过二次删选,剔除报纸、通知等非学术类文献及重复文献后,最终确定的样本数据为518篇。

(二)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数量,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应知识来描述、评估和预测特定领域当前的状况和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4]。从发文年限、期刊、机构、第一作者等方面出发,利用文献计量法对隐性教育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参考文献内容,分析归纳隐性教育领域研究热点,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利用SATI 4.0和SATI 3.2对CNKI导出的数据进行期刊发文年份、发文期刊、发文机构、发文作者、第一作者、高频关键词的去重提取、频次统计及矩阵生成[5]。使用Ucinet 6.0和Netdraw进行中心度分析及可视化图谱制作,CiteSpace用于关键词时区图谱的绘制。

二、文献分析结果

(一)发文年份分布

为了更直观的表现每年论文发表数量及论文数量增减总趋势,利用SATI 6.0在线分析软件对1993-2021年间隐性教育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图1研究结果。

图1 隐性教育领域年度发文量

如图1所示,隐性教育领域年度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2010-2018年间波动频繁。根据折现图走势,将近三十年发文量进行研究划分,大体分为萌芽期、发展期、下滑期及二次发展期四个时期。1993-2001年可划分为第一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内对隐性教育研究较少,称于萌芽期。2002-2010年可划分为第二时期,在这一时期期刊发文量增长迅速,称为发展期。2011-2018可划分为第三时期,这一时期期刊发文量波动频繁,呈下降趋势,称为下滑期。2019年之后为第四时期,期刊发文量直线式快速增长,可称之为二次发展期。其中,由于本次文献检索时间为2021年7月,导致2021年的文献数据只包含上半年数据。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论断,成为年度发文数量二次增长的可能性原因[6]。预计未来隐性教育相关文献仍呈增长趋势。

(二)发文期刊分析

据统计,518篇文献分布在161中不同期刊中,平均载文量3.22篇。期刊大致可分为核心区、相关区、边缘区(布拉福定律)。采用布拉福德核心期刊区数量计算公式r0=2ln(eE×Y),其中,欧拉系数E为固定值0.5772,刊文量最大期刊的论文数量Y可根据实际代入数据,最终可得出核心区期刊文献数目r0[7]。经计算r0=2ln(e0.5772×63)≈9.44,可知核心区期刊数量是9,表示处于核心期刊区的是刊文量排名前9位的期刊。表1展示了刊文量前20位的期刊。

表1 隐性教育领域刊文量前20位期刊

核心区期刊9本,约占期刊总数5.6%,共刊登文章218篇,而文献总数为518篇,约占比42.08%,这表示在隐性教育领域,其研究成果呈较聚集分布状态。

(三)研究机构分析

在发文机构统计过程中,将同一机构的二级单位进行合并,以一级单位名称为标准进行统计。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和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剔除二级单位物理系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合并为北京师范大学。经统计,得到一级发文机构380个,其中高等院校612个,占总发文机构的93.87%,发文机构水平较高。发文数量排名前15位的研究机构有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15所高校(表2)。由表2可知,隐性教育领域刊文量前15位发文机构中86.67%为双一流大学,师范类院校占比20%。由此可见,隐性教育的研究阵地不仅限于师范类院校,其他研究机构也占据主要地位。

表2 隐性教育领域刊文量前15位发文机构

(四)发文作者分析

表3 隐性教育领域第一作者发文量

由表3可知,发表2篇以上文献的作者有18人,共发表文献36篇;发表3篇以上文献的作者有2人,共发表文献6篇。核心作者共20人,总发表文献数量42篇,约占文献总量的8.11%。普莱斯定律规定,核心作者发文量应占总文献的50%,而8.11%远低于50%。由此可见,虽然隐性教育领域研究的作者较多,但核心作者群体未形成,研究者未进行持续、深入、系统的研究,多数研究还停留在表面,需进一步进行深度挖掘和研究。

三、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一)研究热点分析

1.关键词频次分析

经统计,518篇文献中共有关键词1927频次,平均每篇文献有3.72个关键词,出现频次在4及以上的关键词视为高频关键词,共有64个(表4)。如表4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大学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等属于高频关键词,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主题,占据研究核心地位。

表4 隐性教育领域文献关键词分布表(≧4)

2.社会网络分析

(1)共现矩阵及可视化知识图谱

通过SATI 4.0提取高频关键词64个,生成64×64共现矩阵(表5),导入Ucinet 6.0进行数据转换,利用Nedraw形成高频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图2)。

图2 高频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

如图2所示,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意味着与该节点相关联的关键词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存在共现关系。节点大小按点度中心度设置,其在netdraw中的菜单路径为nalysis→centrality measures→degree。通过观察图表可知,“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联系较多,“高校”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等关键词关联较多。

表5 关键词共现矩阵前5位

(2)点度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

将64×64共现矩阵导入Ucinet 6.0进行点度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分析,为了使得共现频次相关信息得以显现,此处未对共现矩阵进行二值转化。点度中心度表证了某个节点在社会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其分为相对点度中心度和绝对点度中心度,其中绝对点度中心度在有向图中又可分为点入度和点出度[9]。绝对点度中心度用以表证某一节点与其他节点直接相连的数量,其用来衡量哪个节点在总体节点当中占据中心位置,相对中心度用以表证节点的绝对中心度(实际度数)与相关联图中节点的最大可能度数之比[9]。在Ucinet分析软件中,可以通过菜单路径Network→Cenyrality→Degree打开点度中心度,部分分析结果见表6。通过表6可以发现,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高校”、“大学生”等点度中心度较高,说明与这些关键词共现、相关联的节点较多。通过表6不难发现,频次排名靠前的大多数都是点度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说明其处于其隐性教育研究领域核心位置。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测地线(最短的途径)上,我们就说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他起到沟通各个他者的桥梁作用[9]。在Ucinet中,中间中心度分析的菜单路径为Network→Cenyrality→Betweenness→Nodes,分析的部分结果见表7。如表7所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显性教育”等关键词中间中心度较多,表示该关键词在隐性教育网络中具有较高的资源控制能力,处于核心线路。

表6 点度中心度(部分)

表7 中间中心度(部分)

(二)研究趋势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设置时间切片为3年,将关键词与时间进行耦合分析,形成关键词时区图谱(图3),直观、科学地展现我国隐性教育领域研究热点及其演进情况。

图3 关键词时区图

1993-2001年,我国隐形教育研究处于萌芽阶段,该阶段共发表文献9篇,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显性教育和受教育者。20世纪90年代初,显性教育的研究作为“隐性教育”对应概念而出现,成为研究热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师生关系,成为影响教育过程进行和教育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受教育者”也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2002-2007年,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成为隐性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点。2004年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0]。这使学者积极将隐性教育研究进一步深入到大学生及其思想教育,大学生及其思想教育研究成为热点。

2008-2016年,关注热点转向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出现在隐性教育领域,引起学者关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办好,关键把教育编好,队伍建好,把课讲好[11]”。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思想教育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在政府等相关部门推动下,办好思想教育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热度不断攀升,并将延续到下一阶段。

2017-2020年,新时代与课程思政成为新方向标。2019年,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6]。学者将新时代与隐性教育相联系,探索隐性教育新路径,持续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进一步深化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等相关热点。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通过计量分析软件对我国隐性教育领域518篇文献,从发文年限、发文期刊、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统计及可视化分析,探究我国隐性教育领域研究进展、热点及演进趋势。研究结论如下:

1.我国近三十年隐性教育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下滑期及二次发展期四个时期。目前隐性教育研究处于二次发展期,其研究发展迅速,并存在较大研究空间。

2.我国隐性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呈较聚集分布状态,目前,该研究领域核心发文期刊已基本形成,发文机构水准较高,但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3.显性教育、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思想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新时代、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领域研究热点。通过观察时区图可发现,隐性教育研究与国家相关政策联系密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一直是隐性教育领域学者重点研究内容,预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将持续成为隐性教育领域研究主题。

(二)可行性建议

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研究对象丰富化。从已有的研究中发现,隐性教育的研究对象多为高校、大学生等,属于学段中较高阶段。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初始阶段,是道德观、价值观、思想政治等方面建立的初级阶段,只有保证基础教育隐性教育的质量,才能确保高一级学校的隐性教育质量。建议研究对象范围扩大,注重全学段研究。

2.研究主体多元化。研究者注重隐性教育相关问题的深入挖掘与拓展,研究者之间应加强沟通联系,取长补短,提高产出率与影响力,建立稳定性好、专业性强的核心作者群。隐性教育研究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有助于提高学术研究的创新性。

3.研究主题时代性。据关键词时区图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隐性教育的研究热点正在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等方向转变,这与国家系列政策密切相关。这提示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应将隐性教育与时代发展背景相融合,使研究主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教育领域发文隐性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反差——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