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忆
内容摘要: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雨霖铃》以冷落的秋景为衬托,表达了其与心爱的人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深情。他是宋代文人中的一个另类,才高八斗,却抑郁不得志,奉旨填词成了他浪迹江湖的招牌。 柳永的词多和烟花巷陌,歌儿舞女相关,《雨铃霖》就是其中的一首,本文就谈谈《雨霖铃》的哀婉风格。
关键词:柳永 《雨霖铃》 哀婉风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柳永,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 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父亲、叔叔、哥哥均为宋朝进士,但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到了迟暮之年才进士及第,但官运并不顺畅,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年轻时应试的不顺消磨了柳永的雄心壮志, 使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并自诩“白衣卿相”,且由此得罪了宋仁宗。晚年的柳永非常不幸,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最后在歌妓的集资下才得以安葬。
一、《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雨霖铃》又名雨淋铃,原为唐代教坊曲,根据段安节的《乐府杂录》“《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令张野狐撰为曲名。”《雨霖铃·寒蝉凄切》为本词牌的正体,是宋代传世经典名词,是婉约派词作的代表。此词创作于柳永南下离京之际,少年时代的柳永英姿勃发。然而,柳永求取功名的道路不顺,在第二次考进士落榜后,柳永填了一首《鹤冲天》, 词中发牢骚到“明代暂遗贤,如何向”这首词被号称千古仁君的宋仁宗看到了,心中大为不满,在柳永第三次考进士时直接批上“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断送了柳永的仕途。柳永由此从一个锐意进取的儒家信徒转变为偎红倚翠的江湖浪子。《雨霖铃》便创作于此,作品中展现了恋人深厚的爱意,也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
二、《雨霖铃》的艺术特色有三个:雅俗共赏、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宋代的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到周邦彦,名家大师层出不穷,经典词作如同白居易一般在民间深受欢迎,乃至“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则仅有柳永一人。过于通俗乃至低俗,则会损害艺术的表现力与生命力,难以流传,唯有雅俗共赏,才能使艺术生命永放光彩,《雨霖铃》则是宋词中雅俗共赏的代表。使得《雨霖铃》在坊间巷陌有着很好的传唱度,雅俗共赏成就了千古名词。
《雨霖铃》在创作中同样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 并且以虚实结合的形式强化了作品的哀婉风格。词的上阙以实写为主,主要是用景抒情、以实代虚。作者描绘了寒蝉、长亭、骤雨、 都门、兰舟等带有很强情绪色彩的景致,展现了离别之时纠缠、苦闷的心情,下阙则主要为虚写。恋人分别自然会以酒浇愁,作者设想“今宵酒醒何处”,继而以虚写实景的方式,描绘了一组具有强烈情绪特征的景致,如杨柳、晓风、残月。柳與“留”谐音,素来是送别诗中的常用景致,折柳送别更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残月”中的“残”字更是将作品哀婉的风格基调展现得淋漓尽致,末尾的“更与何人说 ”更深层次地将人物孤寂的形象表现出来。
《雨霖铃》哀婉风格的形成和情景交融有着很大的关系,就景物的选择而言, 作者选取了文学创作中具有离别意味的多种景观,比如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中的“长亭”,长亭是古代驿站路上设置的机构, 一般来说十里设一亭,古人送别多在长亭,因此,长亭也被赋予了离别的愁绪,如李白《菩萨蛮》中的“长亭更短亭”。又如“兰舟催发”,兰舟是船的雅称,作为水路运输的交通工具,也被赋予了深厚的离愁别绪,尤其是“催发”把离别之情渲染得无以复加。
三、《雨霖铃》中的哀婉风格
柳永在《雨霖铃》 中非常善于借助各种凄清的景致来描绘环境、渲染氛围,使作品的情感笼罩在哀婉的整体风格下。作者不仅借用秋天的景致,用寒蝉来点名季节属,更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将离别与清秋节画上等号,以清秋节来正面衬托离别时的情感。
唯有情真,方能动人。恋情是人世间最为美好的情感,柳永虽然流连于烟花巷陌,却是一个多情的才子,不仅对社会所鄙视的妓女以尊重,而且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交往的人,深受妓女们的欢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将恋人之间的心绪以绝妙的文学笔法展现出来,感人至深。《雨霖铃》以分别为主题,开篇便是分别的铺垫,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是在描写一个 “别”字,直至“多情自古伤离别” 达到了情感的高潮。相处的时光是欢愉的,离别的时刻是痛苦的,而独处则是寂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柳永别后的寂寥情绪。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代,也是文人士大夫最为“幸福”的时代,特别是宋仁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读书人大都能够实现自身的理想,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富生命的士大夫群体,如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等,奉旨填词成了他浪迹江湖的招牌。柳永的词多和烟花巷陌,歌儿舞女相关,《雨铃霖》因情感真挚,艺术构思巧妙,最终成为千古传唱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