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什么是“种子课”
俞正强老师的观点是: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充分理通脉络,一定也有一些课可以让学生充分自主。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二、“种子课”的价值
种子课处结构之基础、处中心地位、适用范围广、生长性强。种子课就好像:有的墙不砌不要紧,但承重墙不砌不行。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来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三、“种子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它会生根,发芽”。“种子课”我们要慢慢上,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把它上成可供生长,可供迁移的关键课。把知识的种子埋在学生的心里,让它生根发芽,并能独立成长。
现结合我讲过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谈谈如何让“种子课”生根发芽:
(一)了解起点,明确“根”源
种子课经常被看似简单,甚至不用教,学生就能够学会的知识。可能有的老师没有下功夫,看似简单一带而过,却不曾想过用心“种下”让它生长。而“种子课”的真正意义,就是将数学知识根植于学生的经验之中,学生的所有经验都将成为“种子课”成长的“根”源,才能支撑“发了的芽”的生长。
[片断1]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这是一个五角星,你能指出五角星的5个角吗?
(两名学生都只是指出了五角星的顶点,PPT随即隐去五角星的边,只留下5个点)
师:咦,这是角吗?这明明是5个点呀!到底怎样的才是角呢? 同桌交流一下,我们是不是漏掉了什么?
生1:点的旁边有两条线。
生2:指角的时候要把这些“点”旁边的两条边一起指进去。
生3:从这个点出发有两条边,这两条边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角……
师:原来,角是由一个点和从这个点出发的两条边组成的呀! 现在谁能再来指一指五角星上的角呢?
(学生指出五角星上的角,PPT随即描出五角星上的5个角)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思考]
了解学生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一个点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在这时并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就从这一个点开始,你这样指我就这样去画入手,让学生在矛盾与冲突中一步步对角的认识有着更深刻的印象,角的初步轮廓也已经形成。
(二)注重本质,培育“种子”
[片断2]
找到角——回归生活
教室中找角:
师:角无处不在,在我们这间教室里哪里有角呢?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钟表,红领巾--)
身体上找角:
师:这次角朋友又藏到我们的身体上来了,同桌两个站起来动一动胳膊,伸一伸腿,站起来比划比划,看看从哪里发现了角。
[思考]
用形象的语言介绍角的各部分,如:圆圆的头是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胳膊是角的两条边,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记忆。在学生认识并会画的的基础上,再来找一找藏在图画中的角,在身体中找角,将角的知识灵活应用,能正确区分数学课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
(三)深耕细作,发达“根系”
[片断3]
比较角——突破难点
师:看你们比角老师也很激动,看谁敢和老师挑战!
找一学生上来和老师比角。
师:谁的角大?为什么是他的角大呢?
生1:他的角张开的口大,角就大
师:老师很不服气,拉长边现在谁的角大?
生2:还是他的角大
师:你的角怎么会比我的大呢?
生3:张开的口大角才大
师:老师还是不服气,缩短边现在谁的角大?
生4:无论边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都没有发生改变,
说明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师:如果我就想战胜他,谁来帮帮我把角变大点。
学生上前操作活动角,把角变大。
出示: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出示板书)
师:现在是不是我的角大了,如果我再大点(变成平角),现在还是角吗?这个问题到了四年级的时候你就明白了。
[思考]
这一个环节对于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是一个重点,也同时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个难点,我也设计了非常巧妙的自制教具。教具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这节课比较角的大小环节,利用可以拉长边的活动角,和“巨大”的边长1米的模型角的演示与操作,充分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感官,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四)回归生活,等待“萌芽”
[片断4]
师:角的世界很神奇,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完成一件“挑战不可能”的事情
1、在毛线中创造角
2、圆片中创造角
师:这是一个圆,有角吗?你能自己动手折一折,创造出一个角吗?
对折后,你找到角了吗?不断对折
找出半圆,四分之一圆,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同学前面展示汇报。
师:(借助学生折的角)我继续对折,闭上眼睛想,如果再对折,角怎么样了?(越来越小)当我们再次打开成半圆时,可以看到里面藏着许多许多小的角,这么多小小的角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以后要用到的量角器。
[思考]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因为有了种子课的深刻,才有了后续课的简约。学生有前期的经验且随时都在生长,我们只有给他们生长的力量,才能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善于把学生的问题“捡”起来;把学生的经验“用”起来;把学生的兴趣“护”起来;把学生的体验“悟”起来。把学生装在心里,始终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和学习过程。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幸福的种子,每一颗种子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这一路走来,我们或许曾有被日复一日的教学琐碎磨光了喜悅的时候,我想我们还是要努力,做一个培育“种子”的实践者,保持初心,自我检视,自我突破,让一颗颗小种子都能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