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转南
东莞市虎门中医院,广东东莞 523900
失眠属于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发病与很多因素有关,需要对病理机制进行更深层次研究[1]。临床治疗失眠,西药多应用药物疗法以及非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无不良反应,影响因素较多[2]。中医将失眠认识分为阴阳失调和营卫失和等方面, 应该以调理气血为原则,在治疗方法上,要注重整体,强调调理气血,口服中药师内治法的重要表现形式[3]。目前,临床内服汤药联合外治法效果更为显著[4]。 而中药足浴法是当前中医学中独特的治疗手段,其直接作用在足部,顺应经脉循行规律,充分调节了阴阳平衡,由此,内治法与外治法联合,可将中药效果发挥到最佳[5~6]。基于此,该文选取该院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66 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就针对归脾汤加减内外合治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价值进行如下讨论,旨为临床提供新思路。 现报道如下。
该院收治66 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中男17 例, 女16 例; 年龄41~72 岁, 平均(49.15±5.26)岁;病程1~5 年,平均(2.15±0.36)年;平均身高(163.25±5.64)cm;平均体质量(62.58±6.31)kg。研究组中男16 例, 女17 例; 年龄40~73 岁, 平均(48.64±5.17)岁;病程1~6 年,平均(2.17±0.58)年;平均身高(163.85±5.71)cm;平均体质量(63.16±6.05)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7]: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诊断标准;符合心脾两虚证型:多梦容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失眠诊断标准;符合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多梦,早醒,醒后疲乏等症状;
排除标准[8]:全身性疾病如疼痛或感染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心肝肾功能脏器不全者;参与其他药物临床研究者;认知障碍者。
对照组行归脾汤加减口服, 药物基本组方:10 g太子参,10 g 远志,10 g 龙眼肉,30 g 生黄芪,10 g 炒白术,15 g 茯神,30 g 首乌藤,20 g 当归,60 g 炒酸枣仁(打碎),6 g 琥珀,15 g 合欢皮,30 g 生龙骨(先煎),10 g 石菖蒲,6 g 木香,30 g 生磁石(先煎),加适量水煎,每剂水煎2 次,200 mL/次,混兑,早晚2 次服用,1剂/d。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汤药药渣足浴,汤服用方法与对照组一致,配合中药足浴,取上述基本组方煎后的药渣加入500 mL 水,再煎30 min,将渣去掉,取汁倒入足浴木桶中,加入适量热水,将水温保持40℃,以患者感觉不烫为最佳,叮嘱患者足浴时,水需没过髁关节,临睡前泡洗20 min,1 次/晚。 治疗28 d观察临床疗效。在进行足浴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不可空腹或是饱餐或是疲劳时足浴;②水温合适,太低容易着凉,太高容易烫伤足部皮肤;③足浴过程中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胸闷、头晕、心悸等症状,停止治疗;④足浴后要擦干双足,注意保暖,以免着凉;⑤若为老年体弱者,则在足浴过程中全程陪伴;⑥足浴后需要及时饮水,补充体内流失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9]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失眠、心悸、食少纳呆、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多梦易醒、健忘、胸闷、唇爪淡白、头晕、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自汗、舌质舌苔、便溏、脉细弱、总分。
比较两组PSQI 指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分为: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催眠药物、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质量。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比较两组失眠疗效,按照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表达。 其中痊愈为治疗后睡眠恢复正常,夜间睡眠6 h 以上,醒后精神充沛;显效为睡眠得到改善,睡眠增加3 h 以上;有效为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增加时间3 h 以内;无效为失眠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在失眠、食少纳呆、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多梦易醒、面色晄白、唇爪淡白、畏寒肢冷、舌质舌苔、总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在心悸、健忘、头晕、胸闷、自汗、脉细弱、便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33)研究组(n=33)t 值P 值失眠2.01±1.11 0.80±1.35 3.977 0.002心悸食少纳呆神疲乏力0.51±0.61 0.50±0.50 0.073 0.942 1.00±0.81 0.35±0.43 4.072 0.001 1.20±0.75 0.54±0.60 3.947 0.002气短懒言多梦易醒1.20±0.71 0.55±0.60 4.017 0.002 1.21±0.70 0.60±0.60 3.801 0.001
续表1
续表1
研究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研究组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以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PSQI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PSQI 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33)研究组(n=33)t 值P 值睡眠质量1.19±0.61 1.04±0.60 1.007 0.318入睡时间1.20±0.61 0.50±0.60 4.699<0.001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1.30±0.65 1.24±0.63 0.381 0.705 1.04±0.68 0.80±0.61 1.509 0.136 1.04±0.68 1.05±0.69 0.059 0.953催眠药物0.51±0.52 0.50±0.52 0.078 0.938日间功能障碍总分1.04±0.61 0.50±0.52 3.870<0.001 7.36±1.52 5.61±1.62 4.525 0.001
失眠属于临床多发疾病之一,有学者对该病症进行调查,发现,西方国家睡眠障碍者比例为35%左右,我国人口有10%~20%群众有睡眠障碍, 全球性失眠比例在45.4%左右,均出现不同程度失眠[11]。 众多文献表明,若患者长期失眠,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诱发心脏和焦虑症等疾病发生[12]。
失眠在中医学中最早记载体现在《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有“不得卧”说法,《足臂十一脉灸经》 原文描述为:“三阴之兵乱…不得卧,又烦心”,《阴阳十一脉灸经》 原文描述为:“太阳脉…不能食,不得卧,强欠…”[13]。 而《皇帝内经》中对于“失眠”描述很多,其是最早一部医学典籍,其中对于不寐的病机进行分析,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①阴阳上,《灵枢.大惑》有“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的说法;②营卫上,《灵枢.营卫生会》有“老人之不夜暝者…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寐”论述;③邪气上《素问.淫邪发梦》有“邪从外袭…使人不得卧而安梦”说法;④脏腑上,脏腑损伤与失眠关系密切,所以诸多方面都提及了心肝胃肾不和会引发失眠。 《伤寒杂病论》推动了《黄帝内经》中阴阳和营卫学说的发展,张仲景认为失眠是外感六淫,内伤杂病是通过六经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发病[14]。 现代医学家总结,失眠病因病机主要体现在阴阳失调、气血亏虚2 个方面。 为此古代医学家对失眠治疗首创了半夏汤, 其具有益脾和胃、养阴的作用,张仲景《伤寒论》中说明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等,通过滋阴养血、理气活血和调心安神调治。 现代医学家对失眠治疗主要体现在:辨证分型论治:①肝郁化火证,以安神和疏肝为主,行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②痰热内扰证,以化痰清热,安神为主,行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③心脾两虚型,以补养心脾,生气血为主,行归脾汤加减治疗;④心胆气虚证以安神益气镇惊为主,以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⑤心肾不交证,以滋阴降火,通心神为主,行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治疗[15]。
该次研究患者为心脾两虚型, 脾胃为后天之根本,人们饮食不节,劳逸过度,长时间会导致气血俱虚,引发失眠。 肾脏为先天直奔,肾精亏虚,会导致元神失养,引发失眠,所以需加强对患者治疗,中药制剂在失眠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中医外治法是较为成熟疗法,其主要作用在经络、气血和脏腑方面,进而达到调理人体功能平衡、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足浴历史悠久,将中药药渣放置在容器中以水煎沸,放至合适温度后浸泡双膝以下双足,对于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效果显著, 其主要是通过刺激足部调节脏腑功能,调和气血运行,足部中有60 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奇经八脉考》中有“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与手足太阳、杨明、阴跷五脉会于睛明穴…的说法”,可见,浸泡后会从下肢上循至头面,可调节身体阴阳,改善失眠症状[16]。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失眠(0.80±1.35)分、食少纳呆(0.35±0.43)分、神疲乏力(0.54±0.60)分、气短懒言(0.55±0.60)分、多梦易醒(0.60±0.60)分、面色晄白(0.54±0.51)分、唇爪淡白(0.54±0.50)分、畏寒肢冷(0.41±0.61)分、舌质舌苔(0.44±0.50)分、总分(11.21±3.58)分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愈11 例,显效8 例,有效12 例,临床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75.76%),这一研究结果与马瑞卿等[17]基本相似,在其研究中,主要对78 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82.05%)。该研究中,经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入睡时间(0.50±0.60)分、日间功能障碍(0.50±0.52)分及总分(5.61±1.62)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作者陈贵莲等[18]研究显示,其对112 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均分为治疗1 组及治疗2 组,治疗2 组PSQI 评分(4.10±0.72)分低于治疗1 组(6.22±1.02)分,与该文章研究基本一致,由此可说明,将归脾汤联合中药足浴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归脾汤联合中药足浴方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价值显著,可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