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晴
徐州市中医院针灸科,江苏徐州 221000
脑梗死即为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该病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脑部出现血液供应障碍,促使脑部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进而导致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引发供血区组织坏死、软化的一种突发性脑部病症[1]。在中医学中一般将脑梗死纳入“中风”范畴,该病症多见于中老年群体中,且大部分患者病发前无典型的不适表现, 一旦病发则会导致患者快速陷入昏迷状态,再加上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可在极短时间内导致患者出现大面积脑坏死,进而引发脑梗死[2]。据临床实践显示,在脑梗死患者的常规治疗中尽管能够促进其病症的改善,挽救患者生命,但预后效果有限,患者神经功能及机体状态改善并不理想[3]。对此,该次研究主要选取该院2019 年1 月—2021 年8 月接收的45 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其治疗中予以针刺结合中药干预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报道如下。
研究中选取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5 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 采取中药治疗的23 例患者纳入对照组, 采取针刺结合中药治疗治疗的22 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12 例、11 例;年龄最小、最大值分别为40 岁、79岁,平均(68.23±5.78)岁;病程最短、最长分别为1 d、6 个月,平均(3.55±1.21)个月。 观察组中男性、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12 例、10 例;年龄最小、最大值分别为60 岁、79 岁,平均(68.45±5.69)岁;病程最短、最长分别为2 d、6 个月,平均(3.60±1.25)月。 对比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与《实用内科学》[4]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相一致, 且经头颅MRI 或CT 检查明确诊断;②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关于气虚血瘀证及风痰阻络证脑梗塞诊断标准相一致,伴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头晕,头痛,口角歪斜,腹胀便秘等症;③研究内容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④纳入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内容知情。
排除标准:①伴有重要脏器(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或合并免疫系统疾病;②对研究中所用药物过敏,或针刺治疗不耐受;③病例资料不全。
两组患者均接受中药治疗、抗聚、稳定斑块、改善脑代谢、活血化瘀及对症治疗等。 观察组同时予以常规西药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 mg)口服治疗,单一用药剂量为100 mg,1 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163270,规格20 mg),单一用药剂量为20 mg,1 次/晚;持续用药14 d。观察组则在常规干预下予以针刺+中药汤剂治疗:(1)针刺:①头针:穴位选取为顶颞前斜线及后斜线,在实施常规消毒后,使用0.25 mm×40 mm 的毫针采取三段接力刺法进行针刺干预,在针刺中需注意针尖在进针时保持与头皮间为30°左右的角度,在阻力降低后调整进针方向,始终确保与头皮平行位置刺入,刺入中快速捻针2 min,控制进针速度处于200 次/min 左右,每间隔10 min 捻针1 次,共进行3 次。 在此过程中需注意指导患者对患肢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②体针: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进行穴位选取,针对上肢不遂者,选取穴位为合谷、太冲、曲池、手三里等;下肢不遂者选取穴位为昆仑、太冲、阳陵泉、足三里等;针对口角歪斜者选取颊车、合谷、太冲等穴位。在上述穴位针刺中需先进行局部消毒, 进而使用0.3 mm×40 mm 的毫针进行针刺,得气后进行提插、捻针3 min,此后留针40 min,1 次/d,持续14 d(1 个疗程),疗程间需间隔l d,持续治疗4 疗程。 (2)中药汤剂:予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干预,组方如下:18 g 石决明;12 g 的栀子;各为15 g 的天麻、菊花、茯神、钩藤、牛膝、杜仲、夜交藤、黄芩、益母草,并根据病情进行裁化:针对严重眩晕、手指发麻增加3 g 全蝎、20 g 龙骨及20 g 牡蛎; 针对存在血瘀者则增加15 g 川芎与15 g 当归。在组方准备完备后,将所有药物置入砂锅中加入500 mL 冷水浸泡并文火煎煮,剩余汤汁200 mL 左右取汁服用,分为2 次,早晚温服,持续用药14 d。
对比观察在不同治疗方案干预下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指数)及运动功能(FMA)。
(1)治疗效果: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相关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①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降低95%以上;②显效:症状、体征改善显著,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95%;③有效:症状、体征出现好转,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70%;无效:症状、体征未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不足30%。 总有效率=1-无效率。
(2)NIHSS、Barthel 指数及FMA 评分: 分别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arthel 指数评分及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估:NIHSS 以42 分为满分, 得分越高缺损程度越严重;Barthel 指数评分及FMA 评分以100 分为满分,得分越高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3)生活质量评分SF-36:通过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情感职能、一般健康状况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 高于对照组的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NIHSS、Barthel 指数及FMA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 指数、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Barthel 指数、FMA 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NIHSS、Barthel 指数、FMA 评分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n=23)观察组(n=22)t 值P 值NIHSS治疗前治疗后Barthel 指数治疗前治疗后26.54±3.77 26.47±3.52 0.064 0.949 15.69±2.48 11.32±1.79 6.751<0.001 43.26±6.27 43.85±6.41 0.312 0.756 55.96±5.79 63.27±5.44 4.360<0.001 FMA治疗前治疗后60.12±3.24 60.05±3.81 0.066 0.947 75.64±1.46 82.59±1.87 13.932<0.001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情感职能 一般健康状况对照组(n=23)观察组(n=22)t 值P 值71.33±5.14 87.52±7.44 8.525<0.001 68.31±5.73 84.57±8.86 7.343<0.001 68.45±5.16 85.22±7.34 8.899<0.001 73.55±5.32 92.14±6.47 10.548<0.001
在中医学中, 则多将脑梗死划归为“中风病”范畴,常见证型为气虚血瘀型,该证型病发机理主要为久病致气耗,进而促使正气虚损,气虚则导致血液难以以正常流速流动, 从而促使瘀血在血管壁停留附着,痹阻脑络,最终引发病症,故在该病症治疗中应以化瘀通络、补气活血为主[7]。而风痰阻络型也是常见的中风证型之一,其为本虚标实之证,风痰阻络为“标”,是表象;肝肾亏虚则为“本”,是实质;该病症的病因病机则为肝肾亏虚、风痰阻络促使脑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在治疗中需以祛风通络、补益肝肾为主[8]。
在中医辨证治疗中,除了采用中药物进行内服治疗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辅以针刺治疗。 在采取针刺治疗中,需结合患者病症的不同选择对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进而刺激机体,使其产生一定的抑制或兴奋作用,以达到缓解肌肉紧张症状,改善疼痛、麻木及瘫痪等症状的效果[9]。在实际治疗中,头针的应用主要通过对头部特定刺激区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结合现代医学来看,头针运动区可映射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属于第一躯体运动区,能够对肢体及对侧面部运动起到支配作用[10]。 采取针刺刺激则可直接作用于其下的大脑皮层,促进该区域大脑皮层血液循环以及脑细胞兴奋性的恢复,进而达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11]。 而体针穴位则分布较为广泛,具有较强的辨证取穴特性,既可局部取穴,也可远近配穴,且行针手法多样,这些都是单一头针刺激难以取代的[12]。 故在实际治疗中,通过联合头针、体针针刺则能够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恢复[13]。 从穴位选取方面来看,头针刺激区域主要为顶颞前斜线及后斜线,该部分为重要的躯体运动区,在对相关穴位进行刺激下,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大脑皮层脑细胞兴奋性的增加,并起到改善局部血供的效果[14]。 而在体针治疗中,选取的穴位则主要分布在上、下肢主要神经干周围,故在受到针刺干预下,可有效促进肌肉节律性收缩,从而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15]。 具体而言针对上肢不遂者,可予以合谷、太冲、曲池、手三里等上肢主要神经干周围穴位进行针刺刺激, 以促进其相关肢体功能的改善;针对下肢不遂者则可刺激其昆仑、太冲、阳陵泉、足三里等下肢主要神经干周围穴位;此外,对于口角歪斜者则可选取颊车、合谷、太冲等对应面部神经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刺激面部特点穴位,改善肌肉群紧张程度的效果,缓解病症[16]。 而天麻钩藤饮加减组方则具有良好的清热活血、平肝熄风的效果,其组方中包含多种中草药,其中,牛膝可发挥活血化瘀的效果;全蝎可以达到清热止痛、通络镇痉的效果;钩藤、天麻能够发挥熄风清热、疏肝解痉的作用;栀子、黄芩可以发挥清肝降火的作用;石决明能够发挥清热明目、平肝潜阳的效果;丹参、夏枯草能够起到平肝清热的作用;牡蛎能够敛阴潜阳;珍珠母、龙骨、夜交藤则可发挥平肝潜阳、镇心安神的作用;桑寄生可补肝、茯苓可宁心健脾、合欢皮可养心安神、川牛膝可活血化瘀。诸药配伍则可协同发挥益气平肝、清热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 促进患者血压水平及脑部缺血缺氧状态的改善,最终达到降低血管通透性、扩张血管、改善脑部微循环、保护神经功能的效果[17]。 该次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 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观察组NIHSS 评分为(11.32±1.79)分,低于对照组的(15.69±2.48)分,Barthel 指数评分及FMA 评分分别为(63.27±5.44)分、(82.59±1.87)分,高于对照组的(55.96±5.79)分、(75.64±1.46)分(P<0.05)。 黎致宏[18]在研究中也发现,予以脑梗死患者针刺+中药干预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45%,明显高于常规治疗下对照组的69.57%(P<0.05), 与该次研究结果相一致。 进一步证实了针刺结合中药治疗效果显著,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其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治疗中,予以针刺结合中药汤剂天麻钩藤饮加减方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提升预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