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对外译介模式研究
——以余国藩《西游记》译本在美国的译介为例

2022-01-13 05:59常红婧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典籍译介译本

常红婧

(安徽外国语学院 西方语言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引言

中国典籍卷帙浩瀚、历史悠久,承载着最核心、最深邃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观。典籍外译是文化推介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根本所在。然而,中国典籍译介出现严重逆差。统计数据表明,从1900年到2010年的110年间,中国翻译的西方文、史、哲、政、经、法、数、理、化等书籍近10万种,但是西方翻译中国的书籍种类还不到1 500 种(王宏,2012:1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也一直孜孜不倦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最大努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1951年创刊的文学翻译杂志 《中国文学》于2000年底停刊;1981年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支持的翻译项目“熊猫丛书”因中国文学出版社的停刊而转让。1995年,由新闻出版总署立项、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组织出版的《大中华文库》,精选了我国从先秦至近代文化、历史、哲学、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最具代表性的100多种典籍著作,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地全面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国文化典籍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然而,如此备受瞩目的《大中华文库》却被很多学者诟病,说它“自娱自乐”,翻译完之后也没有实质效果。中国典籍英译作品的“外冷内热”现象值得我们关注。目前,已有中国典籍译介研究主要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对中国特定典籍种类或个案以及其具体历史阶段的译介传播情况及特点的介绍,如柯欣(2020)探讨了明朝时期中华典籍在朝鲜半岛的译介与传播;李伟(2018)结合赵长江教授《十九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史》的内容进行评论,认为该书开创了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译出史断代史体例书写的先河;丁立福(2016)综述了《淮南子》在日、俄、欧、美、港、台地区的译介传播。然而对典籍个案或特定典籍种类的传播情况介绍,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研究深度不够。第二类,运用某翻译理论对典籍译介进行个案剖析。如曹微微(2002)从翻译伦理视阈,以《浮生六记》译介为个案探讨汉语典籍的意象英译;李海军博士(2010)从跨文化视角对《聊斋志异》英译史进行了系统客观的描述性研究;黄中习博士(2019)从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视角,以《庄子》为个案,探讨典籍英译的标准等。虽然此类研究对中国典籍译介的理论指导意义较强,但是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的文本分析,对典籍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受众群体、渠道方式和效果分析不够全面。本文试图运用中国文学译介模式理论,以余国藩《西游记》译本在美国的译介为案例,通过译介五要素全面考察余国藩《西游记》译本的译介情况,揭示中国典籍英译作品“外冷内热”的深层原因,探索典籍对外传播的有效模式。

中国文学译介模式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鲍晓英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 中首次提出。她根据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五大基本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推演出中国文学译介的五大基本要素,即“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鲍教授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传播,翻译作为传播文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不单独决定文学的传播效果,翻译研究就是要把译者、译作和翻译行为置于不同社会文化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其文学交流、影响、接受和传播,考察译作的传播就要关注其传播链上的各个要素等问题(鲍晓英,2014:39)。

一、译介主体

译介主体即谁(who),主要指译者或者组织翻译的发起者。不同职业和身份的译介主体会有意、无意地影响译作在译入语文化圈的传播效果。在余国藩《西游记》英译本中,余国藩作为华裔美国人的学者身份在美国本土的译入语文化圈更具公信力,这就是心理学界普便认为的“自己人效应”。人们倾向于对和自己有着类似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信赖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越相近,彼此间产生的吸引力越大。(水淼,2009:86 )。对西方读者来说,余教授无疑是“自己人”,其翻译的作品对他们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名人效应是余国藩翻译作品赢得西方社会认可的又一重要因素。“名人效应”可以为译者获得更多的资源,莫言作品在西方的成功译介就与翻译家葛浩文凭借其拥有的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对其积极推介有直接关系。纵观中西方翻译史,几乎所有家弦户诵、流芳百世的翻译名作,都是成就斐然的大家之作。如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家安世高、玄奘和鸠摩罗什;明末清初从事西方科技类翻译的徐光启、李之藻等;晚清的严复、林纾;民国时期的胡适、鲁迅、瞿秋白、朱光潜、林语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家傅雷、钱钟书、许渊冲等,概莫能外。在西方,翻译《名人传》的法国翻译之王阿米欧、翻译荷马史诗的蒲伯和《西游记》节译本的翻译者韦利等,都是西方声名显赫的学者。余国藩生前是芝加哥大学巴克杰出人文学荣休讲座教授,也是芝大东亚系、英文系、比较文学系、社会思想系、神学院五大院系的合聘荣休讲座教授。作为杰出的宗教与文学学者,他还是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美国学术联合会理事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其名人效应势必为其译作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译入语受众积极的反馈度。由此可见,译介主体对译作的良好传播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当译介主体满足“自己人效应”和“名人效应”时,译介受众会对译介主体的身份和职业产生莫大的认同和信赖,从而促进该译作在译入语文化圈的积极传播。

典籍《西游记》的译介主体模式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从1895年美国来华传教士吴板桥翻译《西游记》起,《西游记》的英译历程已走过一百多个春秋。在《西游记》百年英译史中,共有 13 位独立译者与 2 对翻译组合加入了《西游记》的英译事业(《西游记》英文改编本除外)。13位独立译者中,英国籍译者9人,占比约 70% ,分别为翟理斯、韦尔、倭纳、李提摩太、海斯、韦利、瑟内尔、詹纳尔、谭力海; 美国籍译者4人,占 比约30% ,分别是吴板桥、马顿斯、王际真、余国藩。其中,谭力海、王际真和余国藩华人译者。2 对翻译组分别是对《西游记》进行片段翻译的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和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和美国汉学家白之教授(郑锦怀,吴永昇,2012:152)。可以看出,参与《西游记》翻译的译者对译入语读者来说几乎都是带有西方国籍的“自己人”,其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和大学教授的译者身份具有强烈的“名人效应”,深得西方读者的信赖。反观中国文学译介发起人目前主要是国家机构,译介主体大多数是国内本土译者。据鲍教授统计,在《大中华文库》已推出的100多本典籍文学作品中,仅约10%的翻译作品为外籍译者,且大部分读者是国内读者,有的译本在国外仅卖出几十册,没有达到良好的译介效果(鲍晓英,2014:55)。如“大中华文库”收录的《红楼梦》译本是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但资料显示,大卫·霍克斯和其女婿合译的《红楼梦》在国外的接受度更高。在《牡丹亭》现有的三个全译本,“大中华文库”收录的是汪榕培译本就没有美国汉学家白之译本在国外更受欢迎。这种带有“本土情结”的翻译主体模式对典籍译介效果的负面作用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二、译介内容

译介内容即“说什么”(what),既指译者选择什么样的原作进行翻译,也包括其翻译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译介内容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可以直接影响该文本的传播效果。然而,翻译活动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会受到意识形态、赞助者、诗学、原文、原作者、译文读者、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者文化立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余译《西游记》的成功与余国藩在20世纪80年代选择翻译《西游记》并采用归化和异化总体平衡、稍微侧重于异化的翻译策略密不可分。对此,我们可以从是赞助人、主流诗学和译者文化立场考察这一翻译过程。

(一)赞助人影响下的翻译选择

赞助人是翻译活动的资助人或支持者,是个人或机构为翻译活动提供财政支持或利用自身影响力促进翻译活动的行为。余国藩着手翻译《西游记》便受到时任芝加哥大学神学院院长北川教授的影响。1969年,当余国藩力图完成博士论文时,被要求在芝大神学院教师同仁的静修会(retreat)上,发表一篇完成的论文。受北川教授的点拨,余先生开始做一些关于中国的研究,并在芝大东亚系最资深的中国史学家、汉学大师和当时的系主任顾立雅教授的聘请下,成为东亚系的全职合聘教师,开始多方涉猎中国典籍,潜心研究并翻译《西游记》。自1970年开始,余国藩穷十三载翻译出了皇皇四卷的《西游记》全译本,在芝加哥大学出版。

(二)译者的文化立场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根据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译者的文化立场不同不仅仅是译者个人行为,更是由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所处地位决定的(Zohar, 1990:47)。在《西游记》早期片段译本和章节译本中,处于强势文化中的传教士和汉学家,站在译语文化的立场,多倾向于用归化翻译方法,以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神话故事的猎奇心。其中,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Arthur Waley)于1942年翻译的《神猴孙悟空》(Monkey)是影响最大的节译本,是西方读者了解“西游故事”的重要译本。但由于情节删减过多,破坏了原著韵散相间的文体结构,常为后人诟病。美国华裔学者余国藩的策略选择更多的是译者个人行为,凭借着对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的热爱和身为华裔学者的文化自觉以及西方的文学语言造诣,努力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寻求平衡,采用归化和异化并举、稍微侧重于异化的策略,推出了第一个《西游记》全译本。该译本导论充实、笺注详细,较以前的版本更全面、更忠实、更有文化性和学术性,是英美汉学译界的重要成果,也是余先生蜚声国际的重要见证。

(三)主流诗学对余国藩翻译研究的影响

在翻译领域中,主流诗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余国藩对《西游记》的翻译研究深受芝大“跨学科性”的学术氛围和西方新批评主义的影响。余国藩所在的芝加哥大学是“跨学科性”的先驱,早在二战时期,芝加哥顶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便通力合作,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铀-石墨原子反应堆,建造成功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芝大还成立了多个跨学科委员会,每年会举行跨学院研究生学术工作坊,鼓励学生和年轻教师探索、研究两个以上的学科,提升学术深度和广度。正是在芝大校园这种独特的“跨学科”学术诗学的激发鼓励下,余国藩开始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探索,他从西方历史和英国语言文学,延伸到宗教与文学研究,进而拓展到中西比较研究的学术路上。在翻译《西游记》之前,余教授对其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究,他非常注重该作品的史诗层面。余教授认为,《西游记》与荷马的《奥德赛》以及但丁的《神曲》在史诗层面有相互呼应之处,都是“取经”或“朝圣”的“历险旅程”。通过比较研究,余国藩向读者展示了小说《西游记》的史诗向度和寓言启示,将《西游记》描写的旅程看作个人赎罪和觉悟的手段,具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寓意,从而加深了读者对该古典小说的理解。同时,余先生在美国学习期间正值新批评主义后期,新批评主义重视文本,强调文本语义分析,虽然余国藩排斥把文本当作自足世界来研究,但新批评中的细读法和隐喻法对余国藩研究、翻译《西游记》产生重大影响。余国藩不仅史无前例地全译了书中750首诗词,还在每卷本后的附录中引用儒、释、道经典和名人先贤的著作,考证道教术语如炼金术和五行的隐喻义,并对典籍中富含深厚文化特色的谚语、习语、俗语等做了充分、详尽的注解。这样既可以让译入语读者理解源语文化内涵、开展有效阅读,也可以帮助学者专家进行学术研究。反观我国的《大中华文库》,出于体例、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在翻译时是没有注解的,这无疑是一个遗憾。(姜敏浩、李伟荣,2018:154)。

三、译介途径

译介途径即“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是指译本在传播中到达译入语市场的渠道方式,包括出版社、大众传媒、书展、文学代理人、网上书店等传播载体。众所周知,出版社作为图书出版产业链的源头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出版社的级别、性质和知名度可以反映出该译本的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是读者选择阅读某文学译本的重要标尺。余译《西游记》是由美国规模最大的大学出版社即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出版社是美国最著名、最早建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已经出版了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著作。2014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还在伦敦图书博览会上获得极富盛名的 “国际学术发行商大奖”。然而多年来中国文学海外译介的出版机构大都是国内出版社。2000年《中国文学》杂志停刊之前,“熊猫丛书”主要由国内最早的图书进出口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原名中国国际书店)推广,主要出版社有中国文学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大中华文库”出版项目工程的主要出版社是其早期的开拓者湖南人民出版社,此外还有外文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岳麓出版社等,也都是国内出版单位。由于众多国内出版社发行机制不健全,在推广、交流、反馈等渠道方面存在种种缺陷,其装帧风格、标识设计也不太为外国读者接受,《中国文学》最终于2000年底停版,“大中华文库”的实际传播效果也远不尽人意。就《西游记》英译本而言,“大中华文库”收录的詹纳尔译本远没有余版全译本在译入语读者群中的知名度高。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主要通过提供娱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向译介受众传达译介作品内容、输出文化价值观,是大众认识、了解并进一步接纳甚至研究译作的重要渠道之一。《西游记》除了以文本形式在美国传播之外,还通过影视改编、动漫片、舞台剧等形式在大众中流传,客观上拓展了《西游记》译本的读者群体。2001年,美国NBC电视台以《西游记》为题材改编了150分钟电影《猴王》(The Monkey King),也叫《失落的帝国》(The Lost Empire);2008年,在北美地区由狮门电影公司与韦恩斯坦公司联合发行了以孙悟空为主线的约90分钟电影《功夫之王》;2009年,好莱坞20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了另一部以孙悟空为主线的电影《龙珠:进化》(Dragonball Evolution);2015年11月在美国AMC有线电视台公映了“美版西游记”《荒原》(Into the Badlands),该剧采用了与原著《西游记》情节相似的任务线,即众人齐心协力,共同前往 “极乐世界”,其炫酷的武打情节深深地折服了美国观众。在动漫领域,2015年7月,以《西游记》部分情节改编的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Monkey King: Hero is Back)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并打破了中国动画片海外票房记录,收获了大批“西游迷”。此外,2008年5月22日,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通市的索特尔剧院上演的歌剧版《美猴王:西游记》(Monkey:Journey to the West)和2013年11月由北京演艺集团和根华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时长2小时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大梦神猴》(Monkey King)更是令观众如痴如醉。虽然这些作品中的剧情与原著中“拜佛求经”的本意相去甚远,但是这些“美国式英雄拯救地球”的改编收获了大量的影迷,让美国民众不仅领略到异域风情、魔幻神奇和冒险打斗的电影画面,也要读者接触到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经典。只有西方民众知道、认识并对其产生好奇,他们才会愿意阅读经典并真正热爱经典。从这个意义上看,大众传媒使“西游故事”在美国家喻户晓,进一步激发美国读者了解中国异域文化的兴趣,以及阅读《西游记》全译本的渴望,为余译本在美国的畅销打下扎实的受众基础。中国典籍“走出去”也要寻求多样化的译介途径,只有通过多种译介途径的合力,典籍文学才能进行有效传播,被更多的受众熟知并喜欢,形成良好的译介效果。

四、译介受众

译介受众即“对谁说”(to whom),粗略划分为专业受众和普通受众。专业人士包括西方翻译界和汉学界的专家学者;普通读者就是西方普通受众,也包括大学生群体,他们通过学习和钻研,会成为潜在的专业人士。余国藩《西游记》译本是在特定历史场域、兼顾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的诗学观念、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下产生的。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中美达到蜜月期,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态度由封闭逐渐转为接纳并欣赏。《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其文学内涵、东方异域情调和神魔奇幻的情节都是浸润魔法文化多年、受“魔兽世界”熏陶的海外读者非常熟悉的内容,他们非常适应这种“斩妖除魔”的打怪升级模式;《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的超能力、大本领也符合西方受众对“超级英雄”追求正义的普世情怀审美价值观。另外,《西游记》是古代文人根据玄奘取经历程的事迹,艺术化的文学作品,能充分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历史故事求知求异的好奇心。然而,韦利的节译本《神猴孙悟空》(Monkey)已经不再能满足美国读者阅读原作全貌,了解中国历史的期待视野,于是,兼具大众性和学术性的《西游记》全译本呼之欲出。余国藩于1983年出版的《西游记》译本一方面着眼于学界,其“《导论》之精、诗词全译与笺注之详”,为学者而译;另一方面,“语言措辞之典雅,为内化翻译的典型”(王岗,2015:26),为普通读者而译。另外,为了便于美国大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领略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余国藩还于2006年整理出版了节译本《美猴王与唐僧》(The Monkey and the Monk: An Abridgment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Paperback )作为芝大大学文学选读课教材。2012年,余先生又推出《西游记》四卷修订本,同样好评如潮。余国藩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历史语境下,选择翻译《西游记》,并遵循主流意识形态,兼顾不同受众的期待视野,该译本能够成功译介也是情理之中。中国典籍文学翻译必须充分考虑到译入语文化圈的主流意识形态、诗学以及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期待视野、求知求异的心理状态等,才能取得良好的译介效果。

五、译介效果

译介效果即“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是翻译文学在译入语场域是否成功传播的重要标尺,笔者将从余译本在全球图书馆收录情况、专业学者在知名报刊和相关媒体发表的书评、所获奖项、普通读者在亚马逊网、Goodreads等相关图书网站的评论分析余译本在美国的译介效果。

Worldcat是OCLC公司(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的在线编目联合目录,是世界最大的联机书目数据库,可以搜索112个国家,近9 000家图书馆的书目数据。笔者于2020年7月31日通过Worldcat 联机目录检索到余国藩《西游记》英译本在全球图书馆收录的情况,并与《西游记》詹纳尔英文全译本的馆藏进行了对比,所得数据见下表1:

表1 全球图书馆收录的《西游记》两个英文全译本

如表1所示,全球共有1 092家图书馆收录余国藩的《西游记》译本,而受国家机构聘请委托的外国专家詹纳尔,其全译本《西游记》被纳入“大中华文库”,在全球收录的图书馆数量仅有205家,存在很大差距。通过以上图书馆的收录,可以反映出余译本在译入语国家的传播效果比詹纳尔全译本好很多。

另外,专业受众和普通受众的反馈结果也是衡量该翻译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其中,专业受众的价值观会深刻影响普通受众对某一文学作品的态度和偏好(Lefevere,1992:138)

余先生在1983年出版《西游记》译本时,就受到多方媒体的广泛赞誉。布朗大学的中国文学教授大卫·拉铁摩尔(David Lattimore)曾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盛赞余译本是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最令他“激动振奋的译作”,也是在人文翻译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王岗,2015:26)。该译本还获得了芝大出版社1984年颁发的“莱恩奖”。余国藩2012年出版的《西游记》修订版受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何谷理高度评价,称其为“真正翻译大师的典范”(同上:26)。2006年,余国藩出版的节译本《美猴王与唐僧》(The Monkey and The Monk:An Abridgment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入选为芝大“世界文学选读”核心课的大学教科书,极大增强了该译本在读者群中的影响力。

笔者还通过美国最大的图书销售网站亚马逊网查阅了余译本的销售情况。网站上搜集的数据表明,余译本首册在书籍中的销售排行是第38 390名,在中国文学中排行第23名,远远超过詹纳尔译本在书籍中的销售排行(第65 134名)以及亚瑟·韦利节译本在书籍中的销售排行(第145 077名);从译本的平均得分看,余版4.6分(总分5分)略高于亚瑟·韦利的4.5分和詹版的4.3分。购书的读者对余译本几乎都是肯定的评价。其中一位叫Duncan Wilson的读者在2019年8月28日评价道,“余译本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这个故事。对比而言,韦利的《神猴》和余国藩《西游记》就像《霍比特人》和《指环王》。”还有一位Pp US Customer的读者在2019年11月25日也表达了自己对余译本的喜爱之情,称“该译本面柔和、设计精美、印刷清晰,是上乘之作,自己一口气买了四册”。在世界上最大的在线读书网站Goodreads上,余国藩《西游记》四册英译本的等级评分分别是4.3375,超过詹纳尔版本的4.29和亚瑟·韦利的4.01和。2018年11月11号,一位叫Lois Bujold的读者在该网站上称赞到,“纵使余译本星级评分也高达4分,但像《西游记》这类集教育、娱乐、益智于一体的经典文学作品,单纯用这种随机评分的星级评定系统根本无法真正体现它的经典地位。”

六、结语

中国典籍“外冷内热”,是由多年来典籍译介逆差、译介内容本身的文化特性、译介主体采取的翻译策略和译介途径的单一性等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余国藩《西游记》译本在美国的成功译介可以提供良好的范例。该译本的成功译介与余国藩作为译介主体的重要作用、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译介内容恰当的选择和合理采用翻译策略、多样化的译介途径,并充分考虑译介受众的需求密不可分,与国内大部分典籍英译作品的“自娱自乐”形成强烈反差。中国典籍“走出去”译介主体应该以精通中国文化的华裔汉学家为主体,或采取中外合作译介主体模式。中国典籍“走出去”译介内容需要符合译入语意识形态、诗学价值观,满足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制定符合中国典籍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采取片段译介——章节译介——全本译介的发展脉络,走归化——异化——高度异化策略的渐进过程。中国典籍“走出去”译介途径应采取加强国内外出版机构多种形式合作,并加大影视作品宣传力度,大众媒体传播力度,提高字幕翻译质量等多渠道译介途径模式。中国典籍“走出去”必须站在译入语读者文化立场,以受众为中心、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并重、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中国典籍“走出去”必须重视尊重传播规律,全面布局中国典籍对外译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才能取得好的译介效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典籍译介译本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评《中国古代音乐典籍精诠》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