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的校园微视频创作探究

2022-01-13 12:57尉刚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2期
关键词:微视频美育核心素养

尉刚

【摘要】实施校园微视频创作教学是丰富学校美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它立足于项目合作学习和建构主义理论,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对微视频的认识理解、课程开展配套支持、校园微视频的构建路径ERC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微视频这一新媒体技术普及应用的今天,应当重视微视频的美育功能,实现其美育价值。

【关键词】美育;微视频;ERC;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下互联网上的微视频良莠并存,质量参差不齐。如何正确引导广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微视频中诸如自然美、社会美、人生美、艺术美等美学价值,践行习近平书记“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一要求。笔者结合多年校园微视频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经验,力图从美育的视角以微视频为载体,尝试一条丰富校园美育手段的新途径。

一、正确认识微视频,多措并举,疏堵结合

第一,正确认识微视频。如同“微信”“微博”“微小说”一样,“微视频”俨然已经成为时下很多人流行的生活方式,学生群体亦是如此。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电脑、手机作为全国中小学校“停课不停学”期间学生直播听课的教学必备工具,除了上课使用之外,这些工具也成为学生课后娱乐或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各类网络信息的传播浏览直接冲击着学生群体的思想,其中微视频更是以其时长短小、节奏简单轻快、关注日常生活等特点,正好适应了碎片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成为普通人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展现创意思维的平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气质、个性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作用,在学生的行为规范、品德养成、社会经验培养等方面,微视频这一新媒体如果利用得当,以其直观形象、代入感、视听冲击力强、乐于被青少年学生接受等特点,就会成为新时期实施美育教育的有力抓手,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第二,多措并举,“疏”“堵”结合。微视频以其娱乐性、教育性、文化性最为直接地满足了学生群体的精神需求,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沉浸于抖音、快手、哔哩哔哩视频等站点中时,不少老师、家长直接禁绝手机或电脑,进行直接“一刀切”式的围堵与隔离。尤其是面对叛逆期的中学生时,抵触情绪下必然导致亲子关系、师生矛盾的发生。因此,家长、教师更应调整策略,通过以身示范、疏通引导、自我教育等方式来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认识。如笔者在几年前开始组建校园微视频社团之初,个别老师和一些相关家长并不理解和支持微视频社团的成立,从社团学生的招募到上课,可谓一波三折。在这部分老师及家长的意识中,本已“避之唯恐不及”的微视频,笔者却“大张旗鼓”的开了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可以为班级制作活动视频,可以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旅游生活,周末也会在家刷视频,但刷的不再是庸俗、消极、无味的视频,而是有益的、高雅的视频,甚至有时为家里拍摄剪辑一些视频、电子相册,微视频不再被“围堵封杀”,学生也更加积极向上。家长、教师以身示范,自身做到有节制地浏览微视频;同时精选一些微视频与学生共赏,及时地给予微视频相关的理论及实践指导,引导学生杜绝无脑的跟风模仿、哗众取宠一类的视频,采取“疏”而不是“堵”的态度,正面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的、有益的、高雅的微视频文化,引领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

二、增设影视课程,加强支持配套,丰富美育手段

第一,增设影视课程,逐步完善影视课程教育体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视频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新形态,同样容纳文学戏剧、摄影、音乐、表演、信息技术等多学科门类。从多年前之初,笔者只关注给学生讲授剪辑软件相关知识,到后来加入拍摄手法的学习指导,再到讲解光影构图、剧本等,直到现如今从影视鉴赏、创意启发、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镜头构图、拍摄表演、软件剪辑等一些列的课程内容,课程的体系化已初见端倪。这种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过渡发展更需要以“课程”的形式进行规范管理。如此,面向中学生开展的校园微视频课程才能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促进学生系统性思维的培养。

第二,加强课程物力、人力的支持配套。校园微视频是一门融合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具有跨学科学习、合作与体验学习的特点,剧本写作涉及文学领域,后期编辑涉及美术、音乐及信息技术等领域。笔者在实践中,曾尝试邀请音乐老师、美术老师、语文老师等作为校园微视频课程开展的指导教师,在涉及相应内容时,从而发挥这些老师的学科优势;也曾邀请校外影视广告公司从业人员入校为微电影社团学生开展指导授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受制于设备、资金、创作视野等条件的制约,要比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力量,尤其是学校层面需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基本的硬件配套及师资保障,才能真正提升校园微视频课程开展的质量,扩大其影响力,更好地实现以校园微视频达到美育育人的目的。

三、ERC——美育视域下校园微视频的的构建路径

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将美育视域下的校园微视频构建路径概括为ERC模式,即:Enjoy(微视频欣赏)、Review(微视频评鉴)、Create(微视频创作)。

1. Enjoy—微视频欣赏

在校园微视频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通常都会在课程初期组织学生开展微视频放映欣赏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优秀案例的欣赏,引导学生发现和挖掘身边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如西安铁一中《那年的收音机》、网络微电影代表作《老男孩》、全国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作品《同桌》《Ice Broken》、佛山二中《义忠侠》、泰国公益广告《科技无法取代爱》、1903年的《美国消防员的生活》等优秀的影視作品。

2. Review—微视频评鉴

随着年龄增长,中学生的审美感和审美评价能力日趋成熟,但对于影视评鉴,部分学生还往往停留在“好看”“酷炫”等笼统模糊的评价中。因此,组织引导学生从文化创意、影音技术、蒙太奇、美和技术与人之间关系等角度出发,挖掘探讨作品中人性的温度、情感的热度、流行的元素、叙事的维度等影视美学,从而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绪和感悟能力。

3.Create—微视频创作

笔者认为,校园微视频应该是一种“参与的美学”。除了作为微视频的“消费者”,欣赏(Enjoy)和评鉴(Review)之余,我们也应该鼓励并指导学生成为微视频的“生产者”,发挥主体地位,将社团课程中所学的相关影视理论及技术知识应用到项目实践当中,动手动脑,开展微视频的创作。在创作中尝试将知识与能力、个性与兴趣、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以此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意识、项目意识。学生以美育为本,围绕岭南本土的人文故事、中学生青春期的叛逆、梦想、友情、公益、励志等故事主题,创作了一批讴歌时代、感恩家庭社会、记录成长足迹的微视频作品。在“生产”出微视频作品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创意才华、彰显自我个性的平台,提升了他们的审美创作能力。

综上所述,微视频作为互联网和影视艺术的衍生物,既具有传统影视的美学特性和叙事方式,也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渠道,顺应了碎片化时代的阅读需求。面对新生代的学生,以微视频为载体,通过视听影像愉悦身心、陶冶情操,通过微视频创作提升美的创作能力,不失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的美育新途径。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美育视角的校园微视频ERC模式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2020YQJK37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陆之涵.论校园微电影对青年学生素质养成的积极意义[D].传播力研究,2017.

[2]彼得·W·雷 大卫·K·欧文.影视短片制作与编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微视频美育核心素养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美育教师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