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封 雷
使用统编本教材后,课外阅读已经成为了语文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实施新型的“文学圈”阅读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阅读更加多元化,对学生的情商、审美、创造力与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与提高作用。
“文学圈”阅读教学是把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群体,这个小群体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共同选择的书目展开深度研究。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中注意力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其中包含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阅读文本展开思考以及针对阅读的内容展开深层次研讨。合作是“文学圈”阅读教学的核心,让小组成员一起建构书中的意涵。“文学圈”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是鼓励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之一,基本操作模式如下图。
“文学圈”模式下的课外阅读指导更契合课程改革之取向,在凸显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注重探究,激发并鼓励学生的多元思维,使其在经历整个阅读过程中感受乐趣,形成能力。
从阅读整体观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将阅读教学看成一个整体,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应当是两个并列的部分,二者的重要性是相等的,课外阅读要能够与课内阅读共同发展、深度结合,把课内获得的理论知识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外活动的经验与技能运用到课内的学习活动中,使二者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保证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同步进行的,用知识分类的理论指导课内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
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师可以以构建大单元的方式来促使学生掌握这项技能。在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同时学会阅读的方法。在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把已经获得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使学生学到的阅读方法逐渐转变为程序性知识。
为搭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无缝衔接,我们自主开发了同步阅读读本《阅读起跑线》,充分沟通课外与课内,实现大单元构建。教师应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使学生乐于大量阅读,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教材中的课文与同步读本中的群文结合,通过阅读内容与方法的链接,提高学生阅读迁移的效果,最终形成阅读能力。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我校各班均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并制订了有效的图书管理制度。徜徉校园,每一堵墙、每一根廊柱,目之所及到处都是书香气息,师生们沐浴在这样的氛围里,无疑是最好的熏陶和感染。我们实施了每天半小时的阅读计划,即中午休息时的一刻钟,睡前的一刻钟。还将每周四下午2~3 点统一安排为全校的课外阅读时间,开展“文学圈”阅读。同时,学校敞开图书室,全天向学生开放。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校与书城合作定期开展阅读推介活动,并邀请著名作家来校与学生交流,深受师生们欢迎。每年的阅读节都会设计不同的主题和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读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1)循序渐进选书,志趣相同组圈。学生在初次接触“文学圈”时,可以不选择整本书作为阅读材料,而是选择适合的单篇文章。相较于书籍来讲,由于这些文章的字数少,便于学生理解,更适合刚刚开始进行“文学圈”阅读的学生。教师让学生自行把控阅读进度,并且逐渐了解、适应“文学圈”的阅读学习模式。当学生摆脱陌生感,对阅读、讨论、合作都有系统的认知之后,才开始选择整本书阅读。
在学生最初选择书籍时,选择的标准通常是仅凭兴趣,并不知道如何评判一本书的好坏。此时可以适当扩大教师选择阅读文本的权利,向学生提供一些更高质量、更适合的阅读书籍。
随着学生已经熟悉了“文学圈”的阅读模式,并且逐渐能区分出文本优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全权负责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内容按照阶梯式推进和观照学生兴趣的原则,由班级的阅读小达人进行相关书籍的推介,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自主选择。当选择相同文本的学生组成临时的文学小圈后(每组4~6 人为宜),组员可以为自己的小圈子设计名称,并根据能力和爱好进行角色分工。通常推荐的角色有:阅读圈主席、朗诵小天使、情节绘图天才、文本小神探等。
(2)角色日志引路,圈内研讨共进。“文学圈”形成后,组员便开始自主阅读,并根据分工适时填写角色日志,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文学圈”内的每个角色将根据各自的分工各行其是。如阅读圈主席是小圈中非常核心的角色,主要负责提出创造性、开放性的问题,包含所预测的以及组员可能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将其记录。朗诵小天使则选择大家朗诵的段落,并阐明选择段落的原因,可从文本中选取两个或三个段落做好标记,有感情地朗诵出来。情节绘图天才要对所绘画的内容进行计划,完成绘画以后要邀请其他组员对其所画的作品进行评论,在组员评论环节结束以后,可以分享其绘画的感想与目的。文本小神探是要搜集与作者、文章相关的资料,包括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年龄爱好等,为小组成员呈现更加全面的资料,可以加深组员对文章的理解。
根据自读的情况,确定圈内研讨是“文学圈”教学中非常重要也是充满挑战的环节。教师将事先根据各“文学圈”阅读的实际情况,每次安排3 组左右学生开展自主研讨,以保证教师能实施“桌间巡视”。巡视中,教师主要关注学生阅读时所遇到的疑惑、故事中一些隐藏的伏笔等进行巧妙的点拨启发。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文本较为熟悉,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圈内研讨时,“文学圈”的成员贯彻合作学习的理念,注意倾听、彼此尊重,由阅读圈主席主持,根据分工逐一汇报,并针对大家困惑之处交流、争议、探讨,最后达成共识,以提高对文本的认识与阅读的深度。
(3)组际分享升华,多元评价提质。当各个“文学圈”的阅读活动结束后,各“文学圈”将按照角色分工,开展作品内容介绍、精彩片段赏析、人物分析、场景表演等分享,并接受其他组的质疑,诠释自己的观点。在这个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不同的文本都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心灵深处的思绪与文本蕴含的内容交错碰撞。
最后,搜集意见开展组内评议,并完成评价表,促进师生在活动中共同成长,并为下一轮“文学圈”顺利实施做前期准备。(评价内容可参照下表)
姓名 小组 阅读文本 评价时间小组讨论的话题或关注的对象:小组表现状况 是 否 有时 证据小组成员都参与了讨论,充满活力小组成员间互问问题,清晰详细小组围绕一个主题或话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热情友善小组气氛融洽、和谐小组解决的最重要的事情:小组讨论时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小组讨论质量提出的建议:
“文学圈”阅读教学模式只是初步尝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总的来讲,“文学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权利,关注学生共同成长。因此,“文学圈”这种阅读教学模式能够使儿童的阅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共同展望它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