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娜瓦尔·艾尔肯
摘要:初中的历史教材知识点繁多,以往的死记硬背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现在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不是教材中的文字和简单的图片能够满足的,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学生进行全方面综合性的学习。初中历史教师的情境教学在课堂上的要求不能够停留在教师讲解补充和学生记忆上,要能够在网络和多媒体的帮助下,为学生开展具体的情境化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情境式教学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讲,情境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还是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学习利用网络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情境教学由点到面的提问方式,重现历史情境和利用网络学习历史三方面分析了初中歷史教师的教学策略。
一、由点及面试提问让学生对历史有深度理解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过去发生的事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综合考虑问题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从前人的事迹中明白人生的宽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扩展人生的深度。初中历史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整体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由简单的教材理解到对历史事件的思考问题交流,让学生深入学习历史。教师对问题的把握考验了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整体意识,从局部简单的事件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事情的本质,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背诵课本就能够做到的。学生在学习一节新课程时,根据历史教师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掌握整节课的进度,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全面地认识。同样,双方之间的提问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的进度和知识的把握情况。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材第一单元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是什么,让学生先从课文教材里找到答案,让学生了解教材,再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开始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的伤害。在学习完前六单元后,让学生回顾鸦片战争,提问学生这几次战争的意义和对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并加以区分。学习过后要让学生进行总结,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二、通过网络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学生对历史事件有距离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教材文字与图片之中,但是,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进行实地观察又因为学生安全与距离等因素不能开展,这种只在课本中记录的文字历史让学生不能深入了解到历史的本质,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不够贴切,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历史教师要能够利用网络科技,通过“云参馆”让学生在教室里也能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瓷器,青铜器、兵马俑等古物,也能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全程,通过网络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通过网络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对历史课堂更加喜欢。
例如,在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节中,通过网络让学生在嘉兴洪湖的红船上见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感受到当时局势的紧张和共产党人的决绝与伟大;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节中,通过网络让学生与红军一起爬雪山、过草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以及长征精神的伟大;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章中,通过网络让学生跟随邓小平南下,了解春天的故事,感受改革开放的魄力;在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一节中,通过网络让学生一起见证一国两制的开始,感受祖国统一的激动。
三、再现历史情节,增添教学兴趣。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历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传统的讲述和死记硬背已经与教育的发展诉求相背离,情境式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进行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还要求教师在网络上利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了解到历史,通过影视记录、动画、实事解读等让学生知道历史的有趣之处,加强对历史的兴趣,增加历史课堂的生动性。通过网络寻找到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往事,补充教材不能体现和未补充的知识,激发学生课下收集相关历史资料的兴趣,加强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从而达到真正的兴趣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章节时,让学生观看当年的开国大典视频,再观看《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相关情节;在学习抗美援朝这一节时,让学生观看相关文章和影视电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章节中,在网上查找当年的影视资料给学生观看感受;在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找到当时的交接仪式,搜集邓小平的外交故事,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无论是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提问互动,还是利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情节,还是通过网络带领学生感受历史的温度,都是在通过不同的手段让学生对历史的课堂更加专注,更加有兴趣。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逐渐从教师主动到学生主动,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戴婷婷. 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J]. 文理导航(上旬),2021,(12):99.
[2]王秀艳. 初中历史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J]. 学周刊,2021,(34):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