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训练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弱视眼调节功能的影响评价研究

2022-01-09 11:33阮静颖
中外医疗 2021年32期
关键词:屈光度弱视屈光

阮静颖

宁德人民医院眼科,福建宁德 352100

弱视是儿童群体常见的眼病,2011 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术年会小儿眼科学组关于弱视定义的专家 “共识”: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同龄的视力为弱视;或双眼视力相差2 行及以上,视力较低眼为弱视[1]。 儿童弱视主要表现为双眼单视功能障碍或视力低下, 随着病情的进展还能够引起视觉运动感觉障碍、立体视觉障碍、时间-空间敏感度下降、色觉异常与视物拥挤等情况,给其学习、生活与成长发育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2]。 有研究发现,眼部屈光与调节功能密切相关,与屈光相关的调节异常包括疲劳、麻痹、调节痉挛与调节滞后等[3]。 当调节功能异常时,不仅能够导致弱视儿童生理活动紊乱,还会干扰屈光检查,加重患儿视疲劳感[4]。 目前,亟须通过有效的措施改善屈光不正性弱视症状,保障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 基于此,该研究分析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该院开展弱势训练的的60 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60 例,将其作为研究组。 选择同期于该院体检的视力正常儿童60 名,将其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男34 例,女26 例;年龄4~10 岁,平均(7.18±1.25)岁;双眼弱视36 例,单眼弱视24 例。 对照组男32 名,女28 名;年龄4~10 岁,平均(7.20±1.50)岁。 纳入标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弱视符合《中国儿童弱视防治专家共识(2021 年)》[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心注视,除外斜视等眼部疾病;所有患儿家属均对该次研究方案知情, 自愿配合相关训练与检查,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障碍;沟通障碍或意识障碍;患儿依从性较差,无法遵循医嘱;既往有青光眼史、眼部手术史或眼部病变史; 近1 个月内应用过弱视相关治疗药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收集一般资料、家庭史、外伤史、病史等,并进行眼科检查,分别检测裸眼远视力与戴镜远视力。 通过自动屈光设备检测屈光度,并进行双眼立体视功能与运动功能检查、眼前节检查、眼底检查,散瞳后行验光检查。 通过角膜映光法、遮盖法、交替遮盖法检测眼位。 完成相关视力检查后,研究组患儿接受弱视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①光学矫正:首先采用阿托品凝胶(国药准字H20052295;规格:2.5 g)点眼,2 次/d,持续使用1 周。 完成点眼且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停用药物3 周,待瞳孔恢复正常再次进行验光与配镜。配镜15 d 时, 通过验光设备以负镜法对调节幅度进行检测,调节视标。 采用验光设备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对患儿屈光不正进行矫正。视力表放置在距离患儿40 cm处,要求其指出最佳矫正视力视标,以清晰视标为标准。逐渐增加负镜度数,调节幅度为视标出现模糊,且不能恢复清晰,检测5 次并取平均值。 屈光不正矫正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完成,将视标放置在距离患儿40 cm 处,患儿注视视标,翻转镜片±200 D,记录可清晰看清的视标,统计可循环次数,继而调节灵敏度。 通过融像性交叉柱镜法对滞后进行调节, 选用融像性视标、 近视力杆、综合验光设备,保证光线充足,验光设备放远用矫正焦度,患儿眼角膜顶端0.33 m 处推至视标,双眼前放置交叉柱镜,负轴90°,调节瞳距,双眼视窗开放,指导患儿注视视标,若存在调节滞后(水平线清晰度>垂直线),减少镜片度数或增加+0.25 D 线率,直至垂直线清晰。 ②遮盖法:先用眼罩遮盖患儿一侧眼部,强迫其使用另一侧视力较差的眼睛,遮盖6 d/次,开放1 d 后更换遮盖眼睛。复查1 次/月,逐渐去除遮盖。③精细训练法:开始治疗前,组织患儿进行穿珠子、描图等集中视力的活动。 完成后再使用弱视仪(型号:HD-CAM)进行治疗, 将设备抵住患儿额头, 双眼睁开后开启设备,30 min/次,2次/d。 上述弱视训练持续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后眼调节功能指标 (屈光度、矫正视力、调节滞后量、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②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后与对照组儿童的眼调节功能指标(矫正视力、屈光度、调节滞后量、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后眼调节功能指标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屈光度、调节滞后量较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视力、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较治疗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后眼调节功能指标对比(±s)

表1 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后眼调节功能指标对比(±s)

时间 屈光度(D)矫正视力调节滞后量(D)调节幅度(D)调节灵敏度(次/min)治疗前(n=60)治疗后(n=60)t 值P 值7.32±1.54 6.50±1.20 3.253 0.002 0.35±0.12 0.82±0.07 26.205<0.001 1.66±0.32 1.43±0.25 4.387<0.001 11.32±1.35 13.25±1.30 7.977<0.001 5.40±1.52 6.23±1.50 3.214 0.002

2.2 研究组患儿治疗后与对照组儿童眼调节功能指标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屈光度、调节滞后量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视力、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研究组患儿治疗后与对照组儿童眼调节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研究组患儿治疗后与对照组儿童眼调节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屈光度(D)矫正视力 调节滞后量(D)调节幅度(D)调节灵敏度(次/min)研究组(n=60)对照组(n=60)t 值P 值6.50±1.20 0.00±0.52 38.498<0.001 0.82±0.07 1.00±0.02 19.152<0.001 1.43±0.25 0.23±0.16 31.316<0.001 13.25±1.30 15.32±1.52 8.017<0.001 6.23±1.52 6.92±0.45 3.372 0.001

3 讨论

儿童弱视在眼科十分常见, 主要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视功能紊乱,视力下降,给患儿视觉系统发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6]。 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儿童弱视的主要类型之一,以远视或远视散光为主要表现,且调节功能受到明显限制,远看或近看时视网膜不能形成清晰影像。 眼部调节是眼部成像的重要功能,即眼睛视物时,随着视觉距离的变化,晶状体屈光能力出现不同改变,由远至近时注视眼调节功能紧张, 近至远注视时眼调节功能放松, 若眼部调节机制紊乱则无法实现双眼的同步动作,继而导致眼部活动异常与视疲劳,最终造成屈光不正[7-8]。 屈光与调节功能密切相关,两者相互联合又相互影响,调节疲劳、痉挛、麻痹与调节滞后均能够干扰屈光状态,引起屈光不正[9]。 有学者研究显示,屈光不正能够导致调节功能紊乱, 而调节功能也是屈光不正相关弱视发生与进展的主要原因[10]。 目前,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改善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眼调节功能, 保障其生活质量已成为眼科学者研究的重点。

弱视训练是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可靠途径之一,其通过促使患儿视觉系统形成一定认知负荷,继而提高视觉适应力与视觉功能, 达到修复双眼低常的作用[11]。 视功能训练的第一步为光学矫正,以便消除视网膜成像模糊问题,刺激黄斑功能发育;遮盖法能够限制相对好眼的使用,继而促进弱视眼的功能[12]。 精细训练法则通过对弱视眼进行充足且重复的视觉刺激, 有效训练视觉神经元网络, 提高视网膜与中枢视细胞的敏感性,继而促进视觉发育,达到治疗弱视的目的[13]。 此外,调节作用是眼睛的重要功能,可以使眼屈光力变化并在视网膜呈现清晰镜像[14]。 调节功能包括张力性调节、反应性调节、辐辏性调节等方面,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眼调节主要表现为反应性调节, 包括调节幅度、调节滞后、调节灵敏度等内容异常[15]。其中调节幅度是对不断移近视标的反应, 调节幅度低下能够导致视近困难、视觉异常,是视功能检查中的重要指标[16];调节滞后可以反映出调节的准确性与反应状态, 若调节滞后异常能够引起晶状体、睫状肌效应,以及视觉信息处理中枢敏感度降低[17];调节灵敏度能够评估调节反应耐力,对于控制调节视力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18]。 张素雅[19]对384 例12 岁以下屈光不正弱视患儿应用了弱视训练,结果发现该组训练后矫正视力(0.81±0.08)、屈光度(6.51±1.22)D、调节幅度(13.26±1.38)D、调节滞后量(1.44±0.27)D、调节灵敏度(6.22±1.81)次/min 优于训练前(0.36±0.10)、(7.32±1.55)D、(11.33±1.38)D、(1.66±0.30)D、(5.42±1.62)次/min。该研究中,研究组治疗后屈光度(6.50±1.20)D、调节滞后量(1.43±0.25)D 较治疗前(7.32±1.54)、(1.66±0.32)D 低(P<0.05);矫正视力(0.82±0.07)、 调节幅度 (13.25±1.30)D、 调节灵敏度 (6.23±1.50) 次/min 较治疗前 (0.35±0.12)、(11.32±1.35)D、(5.40±1.52)次/min 高(P<0.05)。 可见,弱视训练不仅能够提高患儿的视功能,还可以改善眼调节功能,促进整体视功能的恢复。 蔡晶等[20]对65 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应用弱视训练, 结果发现该组眼调节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屈光度(6.25±1.21)D、矫正视力(0.32±0.20)、调节幅度(12.31±1.25)D、调节灵敏度(5.74±1.93)次/min、 调节滞后量(1.66±0.24)D 与健康儿童组 (0.00±0.41)D、(1.01±0.03)、(15.54±1.39)D、(6.69±2.07)次/min、(0.18±0.03)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文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相近, 研究组治疗后屈光度(6.50±1.20)D、 调节滞后量 (1.43±0.25)D 较对照组(0.00±0.52)D、(0.23±0.16)D 高 (P<0.05); 矫正视力(0.82±0.07)、调节幅度(13.25±1.30)D、调节灵敏度(6.23±1.52)次/min 较对照组(1.00±0.02)、(15.32±1.52)D、(6.92±0.45)次/min 低(P<0.05)。 结果说明,虽然积极的弱视训练能够改善患儿的眼调节功能, 但短期内无法完全恢复。 鉴于该次随访较短,关于弱视训练对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远期眼调节功能影响有待大样本且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综上所述,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眼调节功能明显异常, 而采用弱视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弱视眼调节功能,适于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屈光度弱视屈光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为什么弱视的蝙蝠可以在晚上飞行?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儿童弱视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硬性角膜接触镜在矫正屈光参差中的应用
屈光参差患者水平垂直融像功能变化(中)
屈光参差的配镜原则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左旋多巴联合遮盖方法治疗儿童弱视102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