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口服液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的应用及对免疫因子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2-01-09 11:33林霞
中外医疗 2021年32期
关键词:病理性口服液黄疸

林霞

福建省福清市妇幼保健院,福建福清 350300

黄疸是新生儿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 即新生儿出生28 d 内胆红素代谢异常,致使血内胆红素水平升高,诱发以黏膜、皮肤与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1]。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其中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由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的暂时性黄疸, 多于10 d 内消退, 而病理性黄疸则是由多种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包括感染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与阻塞性黄疸等, 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引起胆红素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甚至瘫痪等严重后果[2]。 目前,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普遍采用蓝光照射、益生菌等方法治疗,但整体疗效仍有欠缺[3-4]。 因此, 亟需探寻一种可靠且安全的药物抑制胆红素形成的神经毒性作用,提高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效果。茵栀黄口服液是一种祛湿类制剂,具有利湿退黄、解毒清热的功效。 2020 年1—12 月该院对242 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了茵栀黄口服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484 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将其作为该次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5 版[5]中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该次研究已向患儿家属进行充分的告知知情, 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胆道疾病者;严重先天性疾病者;胆道畸形或肝炎综合征等所致的黄疸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围生期窒息史、红细胞增多症、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溶血病者;低体重儿;严重肝肾障碍者;代谢系统疾病;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者。484 例新生儿以随机数表法划分为两组,各242 例。 对照组新生儿中男130 例,女112 例;日龄3~20 d,平均(13.20±4.52)d;出生体质量2.22~4.45 kg,平均(3.12±1.52)kg;黄疸出现时间为5~20 d,平均(12.52±4.65)d;其中足月儿202 例,早产儿40 例。 研究组新生儿中男129 例,女113 例;日龄3~20 d,平均(13.22±4.48)d;出生体质量2.22~4.30 kg,平均(3.13±1.50)kg;黄疸出现时间为5~20 d,平均(12.50±4.64)d;其中足月儿201 例,早产儿41 例。上述基线资料构成对比中,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外,研究方案取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保暖、呼吸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同时,使用蓝光照射治疗,蓝光波长为450 nm,持续照射12 h;同时口服布拉式酵母散 (规格:0.25 g×6 袋, 注 册证号S20150051),0.25 g/次,1 次/d,持续治疗7 d。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规格:10 mL×10 支,国药准字Z11020607)治疗,口服,3 mL/次,2 次/d,持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黄疸症状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评价两组新生儿的临床疗效。其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50%,黄疸症状消失为显效;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在20%~50%,黄疸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20%,黄疸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②比较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与免疫因子水平,方法:采集患儿静脉血5 mL,3 000 r/min 速度离心分离血清,经流式细胞仪检测T 淋巴细胞亚群, 即分化簇4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4+)、分化簇8(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8+)、CD4+/CD8+; 以化学比浊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 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 ③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皮疹、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7.93%较对照组90.9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n(%)]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免疫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 两组免疫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D4+与CD4+/CD8+水平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CD8+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免疫因子水平对比(±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免疫因子水平对比(±s)

组别CD4+(%)治疗前 治疗后CD8+(%)治疗前 治疗后CD4+/ CD8+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242)对照组(n=242)t 值P 值35.65±4.52 35.62±3.79 0.079 0.937 47.06±5.65 42.00±5.03 10.406<0.001 27.65±3.52 27.59±4.02 0.175 0.861 22.85±2.03 25.68±2.45 13.837<0.001 1.30±0.26 1.31±0.29 0.399 0.690 2.08±0.40 1.68±0.41 10.863<0.001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L-6 与CRP 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对比(±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对比(±s)

组别IL-6(pg/mL)治疗前 治疗后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242)对照组(n=242)t 值P 值38.62±4.52 38.59±3.98 0.077 0.938 12.62±2.03 19.56±4.00 24.068<0.001 57.52±3.03 57.43±2.98 0.329 0.742 8.20±2.03 15.48±3.52 27.871<0.001

2.4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对比

治疗期间,研究组出现皮疹、腹泻各2 例,发热1例,恶心呕吐3 例;对照组出现皮疹2 例,腹泻与发热名1 例,恶心呕吐3 例。 研究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3.31%(8/242)与对照组2.89%(7/24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9,P=0.793)。

3 讨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两种,前者无需要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消退,而后者若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随着胆红素的持续性升高,能够穿透血脑屏障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甚至严重者遗留残疾或死亡[6]。 有研究发现,新生儿黄疸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通常与肝细胞处理能力差、胆红素合成量多等因素有关,所以积极促进胆红素代谢与排泄,对于黄疸消退具有重要的意义[7]。 目前,蓝光与益生菌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手段, 其中蓝光波长与患儿体内胆红素能够接受的最高吸收波长类似, 能够进一步降低胆红素水平[8]。 益生菌能够调节肠道内菌群,改善消化系统环境, 促进胆红素向尿胆原与相关氧化产物还原, 加快肠道蠕动而促进胆红素的排出与分解[9]。然而,部分研究发现,常规治疗方案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效果仍有欠缺[10-11]。 目前,如何通过可靠且安全的药物保障促进病理性黄疸快速消退, 已成为临床学者研究的重点。

茵栀黄口服液是由黄芩、栀子、茵陈、金银花提取物制剂,其中黄芩、茵陈泻火解毒、燥湿清热,栀子利湿清热,金银花清热解毒,全方共奏利湿退黄、解毒清热的功效[11]。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茵栀黄口服液中成分能够促进胆囊收缩,提高胆汁分泌量,继而促进胆酸与胆红素排出,达到快速退黄的目的[13]。 曲倩文等[13]采用茵栀黄口服液对47 例病理性黄疸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该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97.87%高于常规治疗组85.11%。该文研究中,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7.93%较对照组90.91%高(P<0.05)。 结果说明,茵栀黄口服液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黄疸症状,促进胆红素快速消退,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新生儿免疫力较差,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群体。同时,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细胞免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T 淋巴细胞指标能够评估出机体的免疫状态[14]。CD4+是人体的重要免疫细胞,可以辅助T 细胞,CD8+则属于T 细胞受体跨膜糖蛋白,对于抗体分泌、合成与T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CD4+/CD8+越高说明免疫功能越强。 贾南等[15]对67 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了茵栀黄口服液, 结果显示该组CD4+(47.08±5.70)%与CD4+/CD8+(2.08±0.41)较常规治疗组(42.50±5.12)%、(1.68±0.33)高(P<0.01),CD8+(22.90±2.05)%较对照组(25.34±2.83)%低(P<0.05)。 该研究发现, 治疗后研究组CD4+(47.06±5.65)%与CD4+/CD8+(2.08±0.40) 较对照组 (42.00±5.03)%、(1.68±0.41)高(P<0.005),CD8+(22.85±2.03)%较对照组(25.68±2.45)%低(P<0.005)。 说明茵栀黄口服液对于患儿的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究其原因可能与药物成分中金银花具有增强免疫活性,以及多糖的免疫调节等作用有关。

炎症因子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病与进展的重要病理机制,CRP 是参与全身炎症反应的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当新生儿免疫或消化功能低下时,机体对未结合胆红素进行重新吸收,该指标便呈上升状态[16]。IL-6 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 由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形成,高浓度的胆红素能够刺激小胶质细胞分泌更多的IL-6,以及其他神经毒性物质[17]。 秦晓莉等[18]选择500 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例进行随机分组研究,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CRP (8.64±1.25)mg/L 低于对照组(12.22±1.92)mg/L。 该文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相近,治疗后研究组IL-6 (12.62±2.03)pg/mL、CRP (8.20±2.03)mg/L 较对照组(19.56±4.00)pg/mL、(15.48±3.52)mg/L低(P<0.001)。可见,茵栀黄口服液能够抑制患儿的炎症反应,阻断疾病进展途径。 此外,研究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3.31%与对照组2.8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此结果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具有满意的应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 茵栀黄口服液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调节免疫因子,改善炎症因子,适于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病理性口服液黄疸
鲁晓岚:黄疸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HPLC法同时测定四磨汤口服液中5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
HPLC法同时测定阿胶强骨口服液中4种氨基酸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