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膈下肝癌的安全性分析

2022-01-09 11:33张汉洋
中外医疗 2021年32期
关键词:甲胎蛋白栓塞肝癌

张汉洋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普外科,福建厦门 361022

在环境污染与生活压力不断增加背景下, 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呈现增长趋势。 肝癌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不仅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且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2]。 我国是世界范围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最多的国家之一, 因而肝癌患者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对错失手术实施时机的肝癌患者而言,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的方式,但对于毗邻心、肺、膈肌等重要脏器的膈下肝癌类型而言,其治疗操作存在一定风险性,临床治疗效果不佳[3-4]。 因此,该研究方便抽选2019 年1 月—2021 年5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膈下肝癌患者58 例,针对膈下肝癌患者应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术临床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分析, 探讨其治疗方式临床应用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该院方便选择进行治疗的膈下肝癌患者56 例,基于单盲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 参照组(n=28)中男15 例,女13 例;年龄51~84 岁,平均(60.15±4.18)岁;其中左膈下肿瘤患者20 例,右膈下肿瘤患者8 例; 肿瘤直径2.6~7.0 cm, 平均 (4.42±1.31)cm;根据TNM 分期进行划分,Ⅱ期5 例、Ⅲ-a 期10 例、Ⅲ-b 期8 例、Ⅲ-c 期5 例。 研究组(n=28)中男17 例,女11 例;年龄50~85 岁,平均(60.23±4.24)岁;其中左膈下肿瘤患者18 例,右膈下肿瘤患者10 例;肿瘤直径2.6~6.9 cm,平均(4.39±1.29)cm;根据TNM 分期进行划分,Ⅱ期6 例、Ⅲ-a 期11 例、Ⅲ-b 期7 例、Ⅲ-c 期4例。 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膈下肝癌, 其病灶均为膈下, 符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 年版)》[5]中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患者自愿在入组前签署知情同意书;认知功能正常;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治疗团队实施治疗; 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排除标准:年龄>85 岁老年患者;预计生存期低于3 个月患者;合并其他类型癌症患者;肿瘤出现远端转移情况患者;脏器功能出现严重功能障碍患者;对研究中涉及药物存在禁忌证患者;未能全程参与研究患者。

1.3 方法

参照组对患者施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常规消毒铺巾,并对患者施以局部麻醉,借助经皮血管插入技术对患者进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操作,将5F Yashiro 导管与微导管引入到腹腔干、肝动脉及肠系膜动脉位置,将造影剂注入后进行动脉造影操作; 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 线机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展开摄影, 进而明确病灶部位与大小, 将同轴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病灶主要供血动脉位置, 借助常规灌注化疗与栓塞方式对患者进行操作;药物选择雷替曲塞(国药准字H20090325)剂量为2 mg×2,表柔比星(国药准字H20000497),剂量为10 mg×2,栓塞碘化油剂量为表柔比星20 mg 联合碘化油10 mL,将碘化油实施注入结束后,基于供血动脉直径对明胶海绵颗粒予以选择, 其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直到血流完全停止。

研究组对患者施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操作方式与参照组相同,其射频消融术具体方法为:在操作前对患者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国药准字H20041508),剂量为50 mg,之后对患者施以局麻,利用多普勒超声明确穿刺位置,在CT 引导下借助射频消融系统,对病灶位置进行消融治疗。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肝功能指标及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进行对比。 临床治疗效果借助《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 年版)》对其近期疗效予以评估,分为完全缓解(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指标正常,肿瘤消失且维持时间超过29 d)、部分缓解(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指标有所下降,肿瘤缩小程度超过治疗前的50%)、稳定(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指标无明显变化,但其肿瘤缩小程度超过治疗前的24%,但<51%)、进展(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指标呈上升趋势,肿瘤增加幅度超过25%,或者发生新的病灶),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完全缓解百分比+部分缓解百分比。 肝功能指标包括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进行对比, 包含发热、恶心呕吐、转氨酶持续升高及腹痛腹泻。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与血清甲胎蛋白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以及血清甲胎蛋白指标, 与参照组进行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与血清甲胎蛋白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与血清甲胎蛋白指标对比(±s)

组别谷草转氨酶(U/L)治疗前 治疗后谷丙转氨酶(U/L)治疗前 治疗后血清甲胎蛋白指标(U/mL)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n=28)研究组(n=28)t 值P 值60.14±9.73 60.18±9.81 0.015 0.987 49.24±8.68 22.09±8.71 11.683<0.001 58.47±10.75 58.51±10.81 0.013 0.989 23.74±7.42 20.08±5.29 2.125 0.038 289.69±19.87 290.05±19.91 0.067 0.946 125.39±9.44 78.46±8.79 19.252<0.001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肝癌也称为原发性肝癌, 是我国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类型。 临床认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及黄曲霉素等化学物质与水土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 基于病理组织类型可将其划分为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混合型,其中肝细胞肝癌在肝癌总数中占有90%的比重[6-7];同时,原发性肝癌早期并无显著的临床症状,患者在就诊时通常处于中晚期,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生存期造成不良影响[8-9]。膈下肝癌是指患者肿瘤位置处于膈下, 其病灶位置较为特殊,紧邻膈肌、心脏、肺脏等重要器官,增加了肝癌临床治疗难度[10-11]。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是一种介入治疗技术,适用于非手术治疗肝癌患者,其操作原理通过导管超选择性插入病灶供血动脉, 联合应用抗癌药物和栓塞剂展开化疗性栓塞,进而闭塞靶动脉,让病灶在缺血状态下坏死, 实现肿瘤细胞凋亡与阻碍肿瘤生长的效果[12-14]。 但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主要针对肝动脉,对于门静脉血供治疗存在局限性,因此临床治疗完全缓解率较低,临床治疗后存在易复发的风险性[15-16]。射频消融术属于一种局部治疗方式, 可以在影像学引导下展开射频消融操作,让肿瘤内部产生高温,致使肿瘤体内蛋白质变性,并出现凝固坏死情况,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具有热效率高和升温快的优势,且治疗时间较短,更具耐受性,能够提升病灶完全坏死率[17-18]。血清甲胎蛋白是一种与肿瘤具有密切关系的胚胎特异α-球蛋白。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其水平的升高与肝癌病症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效果具有紧密关系[19]。 杨培金[20]研究显示, 膈下肝癌患者采取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方式, 其血清甲胎蛋白指标为 (78.46±8.79)U/mL,明显低于单纯治疗组;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9.3%显著高于参照组60.7%,说明联合治疗有助于提升患者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情况; 研究组患者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以及血清甲胎蛋白指标分别为(32.09±8.71)U/L、(20.08±5.29)U/L、(78.46±8.79)U/mL,其数据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联合治疗有助于优化患者肝功能指标, 且对降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安全性。该研究在血清甲胎蛋白指标方面的数据与杨培金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联合治疗更具临床优势。

综上所述, 应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术对膈下肝癌患者施以治疗, 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有助于对疾病进行缓解,值得研究推广。

猜你喜欢
甲胎蛋白栓塞肝癌
甲胎蛋白升高,就一定得肝癌了吗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甲胎蛋白:您了解多少?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你真的了解甲胎蛋白吗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