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亮 包金兰 温立强
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RC)是指除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HDL⁃C)外的胆固醇,包括极低密度胆固醇C(VLDL⁃C)和中间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DL⁃C)胆固醇,及餐后状态的乳糜微粒(CM)。研究表明,RC 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生的风险密切相关[1]。该研究纳入17532 名未曾发生ASCVD 的受试者,在中位数为18.7 年的随访过程中,发现RC 水平升高是独立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LDL⁃C)、载脂蛋白B(ApoB)的ASCVD 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栓形成与ASCVD 发病有不少相同的危险因素,包括LDL⁃C、心房颤动等因素[2]。目前,RC升高是否与DVT发病风险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非糖尿病老年人中RC 水平升高是否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相关。
1.1 一般资料我们纳入326 例,2017 年1 月至2020 年8 月就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年龄介于60-70 岁的无糖尿病患者,均行下肢静脉血管彩超检查。163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为DVT 组,通过年龄、性别匹配163 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为对照组。同时,排除了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肿瘤、长期卧床、手术、化疗和创伤等罹患严重疾病病人。
1.2 收集血样及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均禁食8 小时,次日清晨取上肢静脉血4 ml。送实验室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E(apoE)、血糖(FPG)、尿酸(Uric Acid)等生物指标。其中,残余胆固醇(RC)计算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减去计算的LDL⁃C。
1.3 DVT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行双下肢静脉血管彩超检查。本研究主要测量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若存在血栓形成,定义为下肢DVT。
1.4 其他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指患者收缩压≥140 mmHg 或/和舒张压≥90 mmHg 或长期口服降压药物。高脂血症:LDL≥3.37 mmol/L 或药物降脂治疗。高尿酸血症:尿酸≥360 μmol/L 或药物治疗。
1.5 统计分析连续变量以(±s)表示,两个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以n百分比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Lp(a)升高与DVT风险的相关性,校正TC、LDL⁃C 水平、高脂血症、吸烟。所有统计均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病例-对照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表1。
表1 病例-对照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or(±s)]
表1 病例-对照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or(±s)]
注:BMI:人体体重指数;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男性,n(%)年龄,BMI,kg/m2高血压病,n(%)高脂血症,n(%)高尿酸血症,n(%)吸烟,n(%)饮酒,n(%)TC,mmol/L TG,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apoA1(g/L)apoB(g/L)apoE(mg/L)RC(mg/dL)FPG(mmol/L)尿酸(μmol/L)DVT 组(N=163)101(62.00%)64.76±2.66 23.64±1.36*65(39.9%)25(15.3%)*18(11.0%)51(31.3%)*13(8.0%)5.33±1.03 *1.62±0.68 1.32±0.29 3.31±0.76*1.33±0.23*0.94±0.17 37.32±9.42 0.72±0.34*5.53±1.03 368.58±81.65对照组(N=163)108(66.3%)64.51±2.55 23.21±1.52 57(35.0%)12(7.4%)20(12.3%)33(20.2%)9(5.5%)4.84±1.18 1.60±0.98 1.25±0.31 3.01±0.88 1.28±0.26 0.91±0.25 36.97±13.17 0.57±0.27 5.35±0.75 351.12±111.55
2.2 不同性别间临床基线资料比较见表2。
表2 男性女性临床基线资料比较(%or±s)
表2 男性女性临床基线资料比较(%or±s)
注:与女性比较,*P<0.05。
年龄BMI,kg/m2高血压病,n(%)高脂血症,n(%)高尿酸血症,n(%)吸烟,n(%)饮酒,n(%)TC,mmol/L TG,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apoA1(g/L)apoB(g/L)apoE(mg/L)RC(mg/dL)FPG(mmol/L)尿酸(μmol/L)男性(N=209)64.50±2.60 23.42±1.52 80(38.3%)24(11.5%)26(12.4%)78(37.3%)*19(9.1%)5.12±1.19 1.66±0.87 1.27±0.31 3.20±0.88 1.29±0.24 0.93±0.23 36.83±11.48 0.65±0.34 5.47±0.88 356.58±100.55女性(N=117)64.51±2.63 23.42±1.35 42(35.9%)13(11.1%)12(10.3%)6(5.1%)3(2.6%)5.03±1.02 1.51±0.80 1.30±0.29 3.09±0.76 1.33±0.26 0.92±0.19 37.73±13.37 0.65±0.28 5.39±0.97 365.68±93.37
2.3 RC 水平升高与DVT 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表3 RC 升高与DVT 发病风险相关性
目前,LDL⁃C 被认为是ASCVD 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他汀类药物等方法降低LDL⁃C水平,可以减少ASCVD 疾病的发生发展。但是,对于部分LDL⁃C 水平较低的人群,其ASCVD 发病风险扔较高[3]。而RC 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1]。目前,RC 升高是否与DVT 发病风险相关研究较少。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RC 水平升高在其他因素校正后仍是非糖尿病老年人下肢DVT 形成的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
首先,RC 的重要组成部分VLDL 可以直接激活血小板,使其释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如内皮细胞微粒、ADP 等[4];还能直接与血小板受体CD36结合,增强血小板血栓素A2 的产生,并导致胶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增加[5]。另外,它还能刺激凝血途径,支持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合成,上调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AI⁃1)基因表达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 抗原的表达及活性[6]。这些进一步促进凝血酶生成,放大凝血级联反应。而凝血酶可激活纤溶抑制剂,通过切割纤维蛋白上的羧基赖氨酸残基,消除tPA⁃纤溶酶原的关键结合位点,从而减少纤溶酶的形成,减慢纤维蛋白的溶解[7]。以上这些作用都会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
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还有大量研究表明,LDL⁃C、高甘油三脂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一项纳入30 个RCT 的meta⁃分析(159,058 名参与者;1431项事件),通过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可降低DVT风险[8]。可能与其加速凝血酶原、因子X和因子VII的活化,促进组织因子表达、血小板聚集所导致[9]。甘油三酯升高是代谢综合征的一项重要表现,而代谢综合征患者中RC水平通常都较高[10]。一项通过纳入767225名参与者的研究,分析参与者载脂蛋白C3(APOC3)编码基因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发现APOC3编码基因突变而导致终生低非空腹甘油三酯及低RC水平的参与者,其缺血性心脑血管发病率较没有APOC3 基因突变的参与者明显降低,可能与PAI⁃1基因的表达相关[4]。
目前对RC 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仍较少,与RC相关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或生活方式的研究仍较为不足。本研究进一步说明了RC 的重要临床意义,针对性降低RC 可能有助于减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这些都是值得后续探索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