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虹
摘要: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数学是难度比较大的一个科目,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错题,当这些错题产生的时候,就说明学生对应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思维意识上还存在漏洞。学生若是能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题有效的利用起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错题资源的开发提出几点浅见。
关键词:高中数学;错题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学生学习数学的不断深入,学习的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做的题目和经历的考试越来越多,所出现的错题也会越来越多。很多教师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错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要求学生将错题好好的利用起来,但是结果总是差强人意。很多学生并没有从错题中吸取到经验教训,也没有掌握正确的改错方法,之前已经出现过的错误一犯再犯,教师只有尽力去改变这一种情况,才能够真正的提高错题的利用率让学生有所收获。
一、纠正学生面对错误的心态
很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比较紧绷的状态,十分害怕出现错题。当错题真正出现的时候,就容易沮丧甚至是愤怒。若是学生始终抱着这一种心态去面对自己出现的错题,就很难将错题资源利用起来。所以,教师应该做的第一步就是纠正学生的心态。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自己遇到的错题,沉着冷静的面对,当出现了错题的时候,不遮掩,不觉得羞耻,敢于大胆的提问,才能够让学生为将来打下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
例如,在学习到了《集合》一个章节的时候,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觉到比较轻松,也能够比较容易的应对接下来的应用题,只会在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应用题上出错。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比较迷糊,会犯一些基础的错误。在教师统计错题的时候,有很多学生就可能回因为自己错的题目比较简单而产生“羞耻心”,觉得说出来自己错了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就会错过改正错题的机会,导致学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明白错误没有大小之分,说出来自己的错误并不可耻,犯错误也并不可怕,只要是摆正自己的心态,错误就可以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
二、规范化改题过程
有些学生在意识到了自己有错题的时候,只是简单的看一眼正确的答案,就觉得自己已经改正了错误,但是当下一次遇到同类型问题的时候,还会将同样的错误再犯一次,这就是无效的错误改正法。这种改题的方式不仅没有任何效率,而且还会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为了避免这一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去规范学生的改题过程。让学生能够寻找到自己错误的根源在哪里,一步步的跟着正确答案或者是教师的讲解找到自己思维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最后依靠自己的实力做对该题目,在遇到了该题目,甚至是同类型的题目都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才算是真正的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例如,在高中的数学课本《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个章节中,对于学生来说算是学习难度比较大的一个章节。所以,當学生出现了错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着正常的步骤进行修改。先让学生知道题目的正确解法,然后找到之前自己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思路。在不看原答案的情况下再次做题,当学生在整理自己的错题的时候,可以借助于错题本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学生在复习起来的时候就比较方便呢。另外,为了避免遗忘,学生也应该做一个错题复习的计划,定期将错题拿出来观看,巩固自己的改错记忆。
三、错题考试的开展
不管是在考试还是做题的时候,有些学生总是存在着侥幸的心理,有些题目自己其实不是很熟悉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但是却连蒙带猜的说出来了正确的答案。学生在改正自己错题的时候,就比较容易遗忘这一类的题目。在下一次遇到同类型问题的时候,可能没有这么幸运,就会犯错了。为了避免这一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定期上交自己的错题本,根据全班学生出现错题的频率来设计试卷,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检测自己改错能力的机会。
例如,在高中的数学课本《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一个章节的学习中,是学生比较容易犯错误的点,所以,教师在设计试卷的时候,就可以从学生的错题本里面多选一些同类型的题目来对学生进行考验。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小众的错误加入到考卷中,避免学生因为觉得问题太简单,从来不进行复习而遗忘的情况。等到考试进行完之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说出来自己认为比较有效的改错方式是什么,促进全班的学生共同进步。
结语:综上所述,错题可以说是学生在学习知识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可以定义为学生思维推理上的漏洞,当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错题的时候,错题就可以成为促进学生进步的基石,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全面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另外,良好的改题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引导,才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学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马明浩.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多元化课堂[J].中小学课程,2017.
[2]刘佳.浅谈在错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合理利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