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亚,邓春霞,辛德梅,孙秀荣,任国丽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022)
腹直肌分离是指双侧腹直肌在腹中线部位分离,间距超过2 cm,国内统计显示,1/3女性在分娩后存在不同程度腹直肌分离,严重时不仅影响产妇体型,而且可使脊柱稳定性下降,产生漏尿、腰背疼痛等表现,影响正常生活[1-2]。目前,临床常以运动康复联合手法按摩及经皮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方式替代单纯经皮低频电刺激治疗,该种治疗方案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可改善患者的腹围情况。基于此,本文回顾性分析北京市垂杨柳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案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垂杨柳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0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均为足月单胎初产妇,试验组患者年龄为24~36岁,平均年龄为(27.24±2.76)岁;体质量45~60 kg,平均体质量为(52.1±0.4)kg;孕周为36~39周,平均孕周为(37.51±0.05)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 500~3 500 g, 平均新生儿体质量为(3 002.2±2.1)g。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5~37岁,平均年龄为(27.94±2.06)岁;体质量46~61 kg,平均体质量为(52.8±0.7)kg;孕周为37~40周,平均孕周为(37.95±0.45)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 500~3 450 g, 平均新生儿体质量为(2 976.58±1.58)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经触诊明确腹直肌分离大于2 cm;②盆底肌肌力均≥Ⅲ级;③能够满足1周3次固定时间来院治疗患者。排除标准:①电刺激治疗禁忌证者;②伴有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皮低频电刺激治疗方法:产妇取仰卧位,将电极片分别贴于其两侧腹外斜肌及腹直肌位置,使用VISHEE治疗仪(伟思的生物刺激反馈仪,型号SA9800,生产厂家 Thought Technology,中国南京伟思销售,苏械注准20182211250)“腹直肌分离治疗”程序,每次治疗30 min,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试验组:①手法按摩:首先放松胸腰筋膜,从腰背部将胸腰筋膜往腹部中线提拉,两侧各5 min。然后米字型手法推动腹部深层肌肉5 min,激活深部肌群。最后将腰部两侧肌肉向中间提拉,促进腹直肌筋膜合拢,重复10次。②内核心肌群康复训练:利用法国WAFF气垫进行垫上运动,锻炼核心肌群。腹式呼吸+收缩盆底肌:指导产妇进行腹式呼吸,呼气时同步缩阴向上提升盆底肌。Pull-Ins锻炼:产妇仰卧屈膝,腹式呼吸呼气时双手向腹部内下方推挤,努力闭合腹直肌间隙。臀桥运动:产妇仰卧屈膝,结合腹式呼吸同时收缩盆底肌完成臀桥。跪姿伸腿:产妇四足跪姿,配合腹式呼吸收缩盆底肌后缓慢向后伸右腿,同法锻炼对侧,每组动作各完成5次。③经皮低频电刺激:同对照组。总治疗时间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腹直肌间距小于2 cm为显效;较治疗前缩小但仍大于2 cm为有效;腹直肌距离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对比治疗前后腹围指标,包括脐上围、脐围、脐下围。腹直肌间距及腹围检查方法:产妇取仰卧屈膝位,头部及肩部缓慢抬离床面30°,分别于脐部、脐上4.5 cm、脐下4.5cm两侧腹直肌边缘触诊并记录测量数值,同时测量3部位腹围,任何部位两侧腹直肌间距大于2 cm即可诊断为腹直肌分离。治疗前及治疗10次后由同一位医师进行测量。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t值检验通过(±s)表示;校正χ2检验通过[例(%)]表示,判定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均缩小,且试验组患者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指标对比(±s,cm)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指标对比(±s,cm)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脐上围 脐围 脐下围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50 85.47±2.44 80.85±2.38* 88.16±2.74 81.84±3.08* 91.75±3.19 86.26±3.06*对照组 50 85.03±2.91 83.84±3.60* 87.51±2.08 84.73±4.04* 91.69±2.22 87.93±1.81*t值 0.819 4.899 1.016 5.498 0.082 3.321 P值 0.415 0.000 0.312 0.000 0.945 0.001
产妇由于妊娠期子宫不断增大导致腹直肌被动牵拉,中间的筋膜软化扩张,同时腹白线伸展松弛,在其产后不能自然恢复,易导致腹直肌分离发生。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多产、双胎、剖宫产手术史等[3-4]。有学者认为,腹肌和盆底肌的功能具有协同作用,根据盆腹动力学理论,腹部肌肉力量减弱,会影响到胸-腹-盆的整体力学,腹直肌分离后,腹肌收缩力量减弱,盆底肌在收缩的过程中腹肌不能有效地协同收缩,从而导致盆底肌的收缩力进一步下降[5-6]。目前临床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主要方法是经皮低频电刺激,但是其治疗周期较长,相同治疗时间内显效率较低[7]。
腹横肌为人体最深层的腹肌,它与腹直肌和腹白线紧密相连,它的激活和收缩可将腹直肌两侧肌肉向内拉近,有助于防止或减少腹直肌分离。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利用运动康复,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并加强其深层核心肌群稳定性,同时以手法按摩及电刺激进行筋膜松解,提高了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应用联合治疗方法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恢复效果好,但本研究观察例数有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扩大研究例数,以得到更加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