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华,李 悦,陈 铎,周晓川,么宁宁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合并骶骨骨折时,Stoppa入路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1-2]。数字化技术辅助骨科手术通过术前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将骨折情况客观、直观地呈现在术者面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3-4]。我科从2018年开始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骨科手术中,本研究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科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Stoppa入路手术治疗32例髋臼骨折合并骶骨骨折的患者资料,并与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常规Stoppa入路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资料进行疗效比较,报道如下。
1.1 病例选择纳入标准: ① 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髋臼骨折合并骶骨骨折;② 年龄≥18岁;③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④ 受伤至就诊时间≤48 h。排除标准: ① 单纯髋臼骨折或骶骨骨折;② 合并神经损伤及陈旧髋臼骨折;③ 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以及传染性疾病;④ 合并大出血休克;⑤ 合并精神疾病。
1.2 病例资料本研究共纳入6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① 观察组: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Stoppa入路手术,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8~65(39.36±3.47)岁。身高156~182(172.36±3.14)cm,体重48~75(62.36±5.10)kg。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4例,高处坠落12例,其他6例。髋臼骨折Letournel分型:双柱骨折13例,前柱+后半横行骨折9例,T形骨折6例,前柱骨折4例。② 对照组:采用常规Stoppa入路手术,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9~66(40.14±3.21)岁。身高157~181(170.18±3.01)cm,体重46~76(63.25±5.17)kg。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5例,高处坠落11例,其他6例。髋臼骨折Letournel分型:双柱骨折14例,前柱+后半横行骨折10例,T形骨折5例,前柱骨折3例。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至手术时间1~7 d。
1.3 观察组术前准备收集并整理患者的骨盆CT资料、二维 Dicom 标准图像数据,并将数据导入Mimics 17.0软件中后,通过设定阈值、蒙照编辑、空洞填补等操作步骤重建骨折三维模型,并观察骨折情况。经过数据演算获得骨折移位角度,在计算机数据运算和网络分辨功能的基础上,对骨折进行虚拟复位,以此设计模型和制订手术方案。将骨折三维模型导入Mimics 17.0自带的3-matic软件中,设计出长度适合、与骨面贴附良好的虚拟钢板,随后导入3D模型打印机打印出钢板实体模型。取相同长度的重建钢板对照实体模型进行折弯,用于术中固定。
1.4 手术方法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位。在肚脐下做长8~11 cm纵向切口,在确认闭孔动脉和腹壁下动脉之间的吻合支后进行结扎。腹白线切开后钝性分离,延伸到耻骨联合处。随后翻开腹直肌,在分离腹股沟管过程中注意保护女性子宫圆韧带和男性的精索。切开髂腰筋膜,打开腹膜外盆腔脏器,显露髂腰肌、下腹壁肌、髂外血管及股血管神经等组织。为满足解剖观察,可整理真骨盆缘,并累及耻骨支、耻骨联合、耻骨结节、前骶髂关节、髋臼前柱、四边体表面以及坐骨棘等。若髂骨翼显露困难,在髂骨翼侧方入路做弧形小切口,并沿髂骨翼有限切开。当骨折区域完全暴露视野时,可通过复位钳复位,观察组取术前塑形的重建钢板,对照组塑形骨盆重建钢板,同时通过螺钉固定钢板,并放置在耻骨上缘。骨折复位固定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包扎。
1.5 术后处理两组术后处理方法相同。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同时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术后24 h拔除引流管。术前若无髋关节脱位,术后即开始行踝泵锻炼,术后第1天开始行屈膝、屈髋功能锻炼,扶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床活动;术前若合并髋关节脱位,术后即开始行踝泵锻炼,术后3~4周骨牵引,去除骨牵引后开始行屈膝、屈髋功能锻炼。术后 3~6个月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负重。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①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② 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③ 按照Matta标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其中骨折移位<1 mm为解剖复位,1~3 mm为功能复位,>3 mm为复位不良。④ 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患者骨盆功能恢复情况:85~100分为优,70~84分为良,55~69分为可,<55分为差。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4个月。
2.1 手术情况骨折复位情况:观察组解剖复位20例,功能复位10例,复位不良2例;对照组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13例,复位不良10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6.564,P<0.0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短(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术后未发生骨折不愈合、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移位、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3.12%;对照组术后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骨折位移2例,畸形2例,并发症发生率1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45)。
2.3 两组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系统评价骨盆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优19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29/32(90.62%);对照组优10例,良12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22/32(6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P<0.05)。
2.4 两组典型病例见图1~6。
目前对髋臼骨折合并骶骨骨折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以达到恢复解剖位置、稳定髋关节等效果[5-6]。Stoppa入路手术是目前适用于骨盆耻骨支骨折、耻骨联合损伤以及髋臼骨折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以及对血管神经损伤概率低等优点[7]。术前详细设计方案及获得精确完整的骨折立体结构信息、术中明确的骨折固定与复位方式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8]。但目前临床医师术前仅依靠患者病历、影像学检查等资料来确定手术方案,无法有效制定详细手术计划。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数字化技术已逐渐深入到不同领域中。骨科手术中,术前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将骨折情况客观、直观地呈现在术者面前,为手术方案、钢板置入以及骨折位置等方面提供准确数据,并且术者可提前模拟手术,弥补了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缺陷[9-1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图1 患者,男,37岁,右侧髋臼骨折合并骶骨骨折,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Stoppa入路手术治疗 A.术前骨盆正位、闭孔位、髂骨位DR片,显示右侧髋臼、髂骨多处骨折,左侧髋臼骨质不连续,左侧坐骨支骨质断裂、断端移位,左侧骶骨骨质不连续;B.术后骨盆正位、髂骨位、闭孔位DR片,显示右侧髋臼、髂骨骨折断端对位好,左侧髋臼、骶骨骨质不连续,左侧坐骨支骨质断裂,断端移位;C.术后6个月骨盆正位、出口位DR片,显示双侧髋臼、髂骨折线消失,左侧坐骨支骨折线模糊 图2 患者,女,36岁,右侧髋臼骨折合并骶骨骨折,伴髋关节半脱位,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Stoppa入路手术治疗 A.术前髋关节正、侧位DR片,显示右侧髋臼骨质不连续,多处骨折线影;B.术后髋关节正、侧位及骨盆正位DR片,显示骨盆对称,右侧髋臼骨折对位好,复位满意;C.术后1个月骨盆髂骨位、闭孔位DR片,显示骨盆对称,右侧髋臼骨折对位好;D.术后2个月髋关节正、侧位DR片,显示右侧髋臼骨折对位好 图3 患者,男,64岁,右侧髋臼骨折合并骶骨骨折,右髋关节脱位,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Stoppa入路手术治疗 A.术前骨盆DR片,显示右髋臼、髂骨骨质不连续,断端移位,右侧耻骨上、下支及坐骨支骨质断裂;B.术后骨盆正位、闭孔位、髂骨位DR片,显示右侧髋臼、髂骨骨折断端对位好,复位满意;C.术后6个月髋关节正位、骨盆正位DR片,显示右侧髋臼、髂骨骨折线消失
图4 男,46岁,右侧髋臼骨折合并骶骨骨折,采用常规Stoppa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A.术前骨盆正位DR片,显示右侧髋臼、髂骨、耻骨下支、骶骨骨质不连续;B.术后骨盆正位、髂骨位、闭孔位DR片,显示右侧髋臼、髂骨断端对位可,右侧耻骨下支骨质不连续,断端少许错位,骶骨多数骨质不连续,局部断端错位;C.术后1个月骨盆出口位、入口位DR片,显示右侧髋臼、右侧髂骨断端对位可,右侧耻骨下支骨质不连续,断端少许错位;D.术后3个月骨盆正位及髋关节正位、髂骨位、闭孔位DR片,显示右侧髋臼、髂骨、耻骨下支骨折线基本消失 图5 患者,女,20岁,左侧髋臼骨折合并骶骨骨折,采用常规Stoppa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A.术前骨盆正位DR片,显示左侧髋臼髂骨翼骨质连续性中断并移位,右侧耻骨上支、左侧耻骨下支以及坐骨支骨质连续性中断;B.术后骨盆正位、髂骨位DR片,显示骨盆对称,左侧髋臼髂骨翼断端对位可;C.术后1个月髋关节正、侧位DR片,显示左侧髋臼髂骨翼断端对位可,左侧耻骨下支及坐骨支骨质连续性中断,可见线状低密度影 图6 患者,男,55岁,右侧髋臼骨折合并骶骨骨折,采用常规Stoppa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A.术前骨盆正位DR片,显示右侧髋臼骨质不连续、髂骨翼骨质断裂,左侧耻骨骨质不连续;B.术后骨盆正位、侧位、出口位DR片,显示右侧髋臼骨质线对位好,右侧髂骨翼骨质断裂,左侧耻骨和左侧坐骨支骨质不连续;C.术后1个月骨盆正位、出口位、入口位DR片,显示右侧髋臼骨质线对位好,右侧髂骨翼骨质断裂,左侧耻骨与左侧坐骨支骨骨质不连续
本研究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合并骶骨骨折,并与常规Stoppa入路手术作比较,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观察组均短(少)于对照组(P<0.001),与李伟 等[12]研究结果一致。术后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数字化技术辅助Stoppa入路手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术后骨折复位与恢复质量,促进骨折愈合,与孙永建 等[13]研究结果相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数字化技术辅助Stoppa入路能够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这可能是由于Stoppa入路主要从骨盆前入路,能够避免血管神经损伤,同时能够显露整个骨盆环,提高骨折损伤范围的可视效果;再加上术前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提前建立实物模型,进而直观地呈现骨折损伤情况,并通过在模型上模拟手术,避免了术中固定、复位不准确情况,节省了钢板预弯时间,减少了损伤血管神经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辅助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合并骶骨骨折可提高骨折复位质量,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安全性较高,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