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银江,徐 鸥,张春梅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肺血管与综合内科;2.ICU,云南 昆明 650000)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是指来源于下肢静脉、右心系统的血栓栓子或者肺动脉局部形成的血栓,脱落至肺动脉导致肺动脉栓塞,肺动脉局部管腔重构,压力升高,右心室后负荷加重,最终失代偿继而出现右心衰竭[1]。现介绍1例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下CTEPH 患者经皮肺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angioplasty,BPA)治疗1例,疗效显著。
患者,女,68 岁,退休会计,因“体力活动后气促9年。”于2019年11月入住我科;患者2011年12月因“胃病”在外院住院,住院期间活动后气喘,下肢静脉超声提示双下肢血栓形成,肺动脉造影增强CT 提示:右下肺栓塞,长期服用华法林,仍反复出现活动后气喘。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病史。入院后血气分析(未吸氧) pH 值7.431,二氧化碳分压36.00mmHg,氧分压52.90mmHg,血氧饱和度91.00%。D-二聚体0.32ng/d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23,B 型利钠肽前体1417pg/mL;易栓两项、自身免疫性血管炎套组检查未见异常。心脏超声:右房、右室内径增大;重度肺动脉高压。下肢静脉超声:左侧静脉陈旧性血栓形成。肺功能检测: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 (实测/预测%)76.8;FEV1/用力肺活量(FVC) 74.4,肺容量和通气功能正常,小气道功能减退,肺弥散量正常。CTPA: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外周部分分支纤细、闭塞,部分分支开口狭窄。6min 步行距离158 米。入院后诊断为:⑴慢性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⑵肺源性心脏病,右房、右室内径增大,心功能III级。入院后给呋塞米、螺内酯、地高辛口服,利奥西呱、西地那非双联靶向药物应用、利伐沙班抗凝。右心导管:RAP 12/10/9mmHg,PAP 68/34/44mmHg,PAWP 11mmHg,CO 3.70L/min,CI 2.1L/min/m2,PVR 8.92WoodU,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 64.6;使用5Fpig 导管行肺动脉造影示:左肺及右肺上叶、下叶多处亚段及亚段以下肺动脉条索状血栓病变,部份呈环形狭窄。随后行BPA 术,手术过程如下:下肢鞘内放入80cm长鞘,将JL.3.5 指引导管放入长鞘内,将指引导管及长鞘通过泥鳅导丝引导下同时置入入肺动脉。导管径路:右侧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将Runthrough 导丝通过指引导管放入肺动脉,通过病变血管,置入2.5*15mm 球囊扩张病变,在微导管支撑下放入压力导丝,根据压力导丝测定值确定病变部位FFR 数值,确定病变部位扩张效果,部份靶血管再次置入springter 2.0*15mm 球囊扩张病变。各支靶血管扩张压力为6-12 大气压(atm),各支靶血管FFR 数值扩张前为0.41~0.65,扩张后为0.81~0.91,术中及术后无咯血、肺水肿,术后气促症状较术前有所缓解,术后予“利奥西呱、利伐沙班”长期口服。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体力活动无明显气促。半年及1年再次复查右心导管及经皮肺动脉成形术,疗效显著,临床指标记录,见表1。
表1 BPA 术前及术后临床指标对比
临床上一旦确诊CTEPH,需要终生抗凝[2],同时需要口服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推荐利奥西呱,但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有限[3]。对于肺动脉肺叶及肺段一级病变,首选外科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endarterectomy,PEA),对于亚段以下病变首选BPA,亚段一级病变,可以选择PEA,也可以选择BPA。BPA 可有效改善右心,降低肺血管阻力[4]。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摄像扫描(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OCT)、血管内超声(intra vascular ultrasound,IVUS)等腔内影像学逐渐应用于BPA 术,但OCT 及IVUS 无法显示肺血管局部血流状况。2014年Sotoh 教授在BPA 术中率先使用FFR 指导球囊扩张[5],FFR 有效避免了BPA 术中靶血管的过度扩张,可降低肺水肿发生。
本例患者确诊CTPEH,给患者分次行BPA术。术中使用FFR 指导下选择病变部位,精确定位,避免了过度扩张导致肺动脉夹层及肺水肿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满意。
综上所述,FFR 指导下的分次球囊扩张疗效显著,有效避免了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但此项技术在全球各肺血管中心推广应用仅10 余年,远期疗效仍有待临床大数据随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