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阳 彭乾坤 季德 赵仙先
患者 女,55岁。因“反复活动后心前区疼痛2年”于2020年6月8日就诊于安徽省泗县人民医院。患者于2018年开始反复出现活动后心前区疼痛不适,呈压榨样,每次持续3~5 min,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曾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口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1个月前自觉胸痛症状明显加重,胸痛发作时伴大汗,持续2 h不能缓解,遂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1 mm,V2~V3导联ST段轻度压低。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体尾部狭窄30%~40%,左前降支近中段发出第一对角支后完全闭塞;左回旋支细小,中远段弥漫性病变,最重处狭窄约90%,远段通过房室支发出侧支提供右冠状动脉左心室后支血流;右冠状动脉中段完全闭塞,闭塞段内可见少量对比剂滞留;右心室支通过心外膜侧支供应左前降支远段血流。结合患者病史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认为右冠状动脉为罪犯血管,于右冠状动脉串联置入Firebird 2支架[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2.5 mm×29 mm及3.0 mm×23 mm各1枚。复查造影示:支架膨胀良好,右冠状动脉血流恢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Ⅲ级。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给予抗血小板、调脂、降压、降糖等治疗,于术后第3天出院。此次为开通左前降支闭塞病变入安徽省泗县人民医院。既往有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史多年,长期规律口服降压、降糖药,血压、血糖控制可;否认吸烟史。入院查体:血压134/72 mmHg(1 mm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8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各房室大小正常,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左心室射血分数52%)。
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2020年6月10日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经右桡动脉入路送入6 F EBU 3.5指引导管至左冠状动脉口,经左侧桡动脉入路送入6 F SAL 1.0指引导管至右冠状动脉口,双侧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通过后降支发出侧支至左前降支远段。由于左前降支闭塞病变入口难以识别,闭塞远段呈弥漫性狭窄(图1),决定首先尝试逆向介入治疗。沿右冠状动脉指引导管送入150 cm Corsair微导管,沿微导管先后送入SION及SUOH 03导丝至后降支反复尝试均无法通过间隔支侧支,微导管造影同样未能发现良好侧支循环。遂放弃逆向介入治疗,转为正向介入治疗。经左冠状动脉指引导管送入SION导丝至第一间隔支,尝试送入血管内超声至间隔支内失败。后送入135 cm Corsair微导管,沿微导管送入SION导丝至左前降支闭塞段近端。跟进微导管后,于左前降支闭塞段近端经微导管造影,结果显示左前降支闭塞段内似有微通道与左前降支远段连接。经微导管送入Fileder XTR导丝未能通过闭塞处,后更换为GAIA Second导丝,顺利通过闭塞段至左前降支远段,经多体位对侧造影提示导丝位于真腔。尝试跟进Corsair微导管困难,以NANTO法退出微导管后,经GAIA Second导丝先后送入mini TERK 1.2 mm×8 mm、TAZUNA 1.25 mm×10 mm预扩张球囊至闭塞处,以12~22 atm(1 atm=101.325 kPa)反复扩张仍无法通过。后使用mini TERK 2.0 mm×15 mm预扩张球囊于第一对角支内锚定,球囊仍无法通过闭塞处(图2)。使用mini TERK 1.2 mm×8 mm预扩张球囊以30 atm行球囊爆破(ballon-assisted microdissection, BAM),但球囊仍无法通过。考虑患者闭塞段内严重钙化,决定尝试使用导丝绕行钙化。保留左前降支内导丝,重新送入Corsair微导管,经微导管送入SION导丝至左前降支闭塞处,跟进微导管后,更换UB 3导丝主动于左前降支闭塞处进入内膜下(图3),缓慢调整导丝头端方向,将其送至闭塞段远端,跟进Corsair微导管至闭塞处远端少许,交换Miracle 12导丝。使用延长导丝退出微导管,沿Miracle 12导丝送入Stingray-LP球囊,对侧造影提示球囊位于闭塞远端,退出Miracle 12导丝,加压至4 atm扩张Stingray-LP球囊,持续透视下调整Stingray-LP球囊呈单轨征,经Stingray-LP球囊送入GAIA Third导丝(图4)。将左前降支内GAIA Second导丝作为标志,并行对侧造影确认左前降支远段真腔方向,多次调整导丝头端走行后,GAIA Third导丝成功穿刺进入远段血管腔,经对侧造影提示导丝位于真腔,使用延长导丝退出Stingray-LP球囊,沿GAIA Third导丝送入mini TREK 2.0 mm×15 mm球囊至闭塞段(图5),以12 atm×10 s行预扩张。退出球囊,沿导丝送入Corsair微导管至左前降支远段,退出GAIA Third导丝,更换SION Blue导丝至左前降支远段,退出微导管及GAIA Second导丝,沿SION Blue导丝送入volcano超声导管至左前降支远段,结果提示导丝近段及远段位于血管真腔,中段闭塞处左前降支可见重度环形钙化斑块(图6),导丝在钙化部位走行于内膜下。最终沿导丝串联置入Firebird 2 2.5 mm×33 mm、3.0 mm×29 mm及3.5 m m×2 3 m m 药物洗脱支架,使用N C TREK 3.0 mm×15 mm及4.0 mm×15 mm球囊行后扩张,复查血管内超声提示支架贴壁、膨胀良好(图7)。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复查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均未见异常,于术后第2天出院。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无活动后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
图1 双侧造影提示左前降支完全闭塞
图2 GAIA Second 导丝通过后球囊无法通过
图3 使用UB 3 导丝进入内膜下
图4 Stingray-LP 球 囊 辅 助 下GAIA Third 导丝穿刺
图5 GAIA Third 进入远端真腔后使用mini TREK 2.0 mm×15 mm 球囊扩张
图6 血管内超声显示左前降支360°环形钙化(箭头所示)
图7 复查血管内超声提示支架贴壁、膨胀良好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40~4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为50%,在60~6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为80%[1]。根据钙化部位不同,可将冠状动脉钙化分为内膜钙化和外膜钙化。其中,冠状动脉内膜钙化会显著增加介入治疗难度及风险。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最大的挑战,如合并严重内膜钙化,会造成导丝、球囊、微导管、支架等器械通过困难,介入治疗成功率大幅下降[2]。导引导丝能否通过CTO病变是介入治疗的关键环节,对于合并严重钙化病变,时常出现导丝通过后球囊无法通过的情况,通常的解决方法有:小球囊扩张、大球囊近端高压力扩张、增加指引导管支撑力、多导丝松解斑块、Tornus微导管扩张、小球囊主动破裂技术、斑块销蚀(旋磨、准分子激光)、逆向导丝通过后导丝体外化等,术者可以根据不同病变特点尝试使用一种或多种技术,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完成球囊预扩张,并最终置入支架。除以上常用的技术外,还有一种极端情况下可以尝试的方法,即内膜下通过技术,该方法需要将导引导丝在严重钙化处送入内膜下,避开内膜钙化,在钙化病变远端调整导丝重新进入血管真腔。使用绕行钙化经内膜下通过技术,仅推荐冠状动脉CTO病变介入治疗经验丰富的术者应用,该操作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其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将进入内膜下的导丝重新送入远段真腔内。
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antegrade dissection reentry,ADR)指操控进入内膜下的导丝重入真腔,以开通CTO病变。近年通过应用CrossBoss导管及Stingray球囊的BridgePoint系统(BridgePoint Medical System,Plymouth,Minnesota),大大提高了正向开通CTO病变的效率及成功率[3-6]。既往在冠状动脉CTO病变介入治疗中,导丝进入内膜下常常导致手术失败。近几年,随着ADR技术在国内推广开展,为导丝进入内膜下后重回真腔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但此技术相较于其他技术而言有较大难度及风险,导丝进入内膜下后会造成内膜下夹层及血肿形成,当导丝进入内膜下后应缓慢操控导丝前行,控制导丝在内膜下行进距离,通过对侧造影判断重回真腔着陆区(landing zone),尽可能缩短导丝位于内膜下的距离。ADR操作中血肿控制非常重要,也是决定能否成功穿刺重回真腔的关键步骤。控制血肿的常用方法为控制患者血压、球囊、微导管或延长导管封堵闭塞病变入口等。本病例中术者使用UB3导丝在闭塞近端缓慢操作,当导丝头端阻力明显下降时,通过不同体位连续旋转透视确认导丝与左前降支内导丝并行,并通过对侧造影确认导丝走行于血管内膜下,立即缓慢跟进微导管至闭塞段内,封闭内膜下通道入口,血肿控制良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对于本病例,也可尝试直接交换旋磨导丝后进行冠状动脉旋磨术,但是CTO病变冠状动脉旋磨成功率约为90%[7-8],无法操控旋磨导丝直接通过病变是其主要失败原因。与冠状动脉旋磨不同,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消融术(excimer laser coronary atherectomy,ELCA)不需要交换已通过CTO病变导丝,可沿该导丝将激光消融导管送到病变处进行消融,从而提高后续器械通过率[9]。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单独使用激光消融,即推送激光消融导管全程或部分通过病变,从而辅助后续器械通过,但仍有少部分病例需要使用ELCA联合旋磨治疗,在激光消融闭塞病变近端纤维帽后,可提高旋磨导丝交换成功率,因此,有学者将其命名为“Raser”技术[10-12]。本病例在球囊无法通过时也可以首先尝试旋磨或ELCA。但是,上述两种操作需要使用费用昂贵的设备,国内目前仅有部分大型医院具有相应条件,且仅有极少数医师具有相关操作经验。在无法使用旋磨及ELCA的情况下,使用绕行钙化病变技术,一方面是因为术者具有大量CTO病变介入治疗经验,且已良好掌握Stingray球囊辅助ADR技术;另一方面则出于减少患者再次手术产生额外费用的考虑。
为提高类似病例手术成功率及远期效果,在介入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尽量使用Stingray球囊辅助完成ADR,切勿盲目在内膜下反复操控导丝尝试直接使用导丝重回远端真腔,在导丝进入内膜下,确认导丝位于血管结构内后,应尽早果断启动ADR,降低内膜下血肿扩大风险,提高导丝穿刺重回真腔成功率;(2)尽量缩短导丝内膜下行进距离,着陆区虽应选取钙化病变远段相对正常冠状动脉节段,但目前对于有经验术者,亦可选择斑块内穿刺,失败后,再逐步向远端调整穿刺点,尽量缩短内膜下置入支架长度。
使用绕行钙化技术开通冠状动脉CTO病变国内外鲜有报道。对于球囊、旋磨导丝无法通过病变情况下,对于有丰富CTO病变介入治疗及Stingray辅助ADR操作经验的术者,可以尝试应用该方法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