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花,雷迈,吴旻,卢斌,罗仲尔,杨清程
广西江滨医院作业治疗科,广西南宁 530021
脑卒中(stroke)是由于脑循环障碍导致的脑功能缺失的一种脑部的疾患,具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发病及致残率高、死亡及复发率高[1]。脑卒中后,在治疗中大家更关心的是患者患侧肢体的运动及感觉功能,患者的言语及认知功能的治疗及恢复情况,而往往忽略了脑卒中后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若不尽早处理,会对患者的康复治疗进程造成严重的影响[2]。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一般发病于脑卒中后1~3个月,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肿胀、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上肢功能受限,疾病后期可引起远端肢体关节僵硬,关节变形等,对患者恢复造成极大的影响[3],手部肌肉挛缩与畸形,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4],持续的医疗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非常沉重的负担[5],肩手综合征已经成为了患者康复治疗的阻碍因子,早期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肢极有可能形成不可逆的功能障碍[6]。该研究目的是探讨ESWT联合肌内效贴扎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疗效分析,以广西江滨医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每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由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女14例,男16例;年龄31~63岁,平均(49±10.9)岁。治疗组女12例,男18例;年龄33~66岁,平均(53.4±11.3)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①年龄15~66周岁;②首次发病且时间小于3个月,均存在单侧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③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④都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⑤符合《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中SHSⅠ期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因肩周炎,颈椎病及外伤导致的疼痛及活动受限;②有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训练;③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原发疾病;④对肌内效贴布过敏者及不愿意接受冲击波治疗者;⑤中途退出者。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①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等神经内科药物。②常规主被动运动包括肩关节、肘关节及手腕、手指关节的主动及被动运动。③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将两组电极片一组置于三角肌前部及肩胛提肌,一组置于腕背伸肌腱起点及腕背伸肌中点,刺激强度为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④良肢位摆放:患者仰卧位时,肩胛骨前伸,肘关节进行伸展位,腕关节背屈;健侧卧位时,肩关节的前曲90°,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坐位时,支撑前臂,腕关节背伸。⑤向心性加压缠绕:用宽1~2 mm边缘光滑的线从患者肿胀手指的远端开始向近端手指根部做向心性加压缠绕,然后抽开线条,如此多次进行可起到减轻水肿的作用,进行10~15 min。
1.3.2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ESWT联合贴扎治疗,冲击波对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痛点进行治疗,患者取卧位,充分暴露肩部痛点,将冲击波探头垂直于痛点进行治疗,一个痛点冲击次数2 000次,冲击波频率均为8.0 Hz将冲击波探头与治疗平面垂直,2次/周,持续4周。贴扎治疗是使用5 cm宽肤色肌内效贴布,根据患者手肿的情况使用爪形及灯笼型贴布,贴扎开始前先用干净毛巾清洁贴扎部位的杂质、汗液等,单纯手背部肿胀时采用灯笼形贴布贴扎,患者采取仰卧位,手背平放于床上,将贴布剪裁至灯笼形,无拉力贴于手背部肿胀部位,手背部及手臂均肿胀时采用爪形贴布,患者采取仰卧位,手腕旋前位悬于床沿,以腕背伸肌群的起点为固定端,沿着腕背伸肌肉的走向分为4条,无拉力从手背绕过四指蹼止于掌横纹处,2次/周,两次之间休息1 d,共计持续4周。
1.4.1 疼痛评价 统一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进行肩部疼痛评分,0分:无痛;1~9分:轻重不同的疼痛;10分:表示强烈的疼痛感,难以忍受。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激烈。
1.4.2 疗效评定 肩手综合征疗效的评定:有效:水肿基本消失,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肌肉无萎缩或肌肉轻度萎缩;无效:症状无改善,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肌肉严重萎缩。
1.4.3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8]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①<20分:日常生活完全依赖;②21~40分:日常生活重度障碍;③41~60分:日常生活轻度障碍;④>60分:日常生活基本自理。
1.4.4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采用Fugl-Meyer上肢功能量表(Fugl-Meyer Index of Upper Extremity,FMA-UE)[9]评价上肢运动功能:①0分:没有任何反射活动;②1分:可以引出部分反射活动;③2分:无停顿完成所有动作;该量表总33项,共66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越强,上肢功能恢复越好。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VAS评分、FMAUE评分、MBI指数评分相较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VAS评分、疗效比较、FMA-UE评分、MBI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表4、表5。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s),分]
?
表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评分比较[(±s),分]
?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指数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指数评分比较[(±s),分]
?
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患侧手臂突然肿胀及疼痛、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手部活动及功能受限等[10],掌指关节指间关节活动度受限,强行屈曲会引起剧烈疼痛[11]。临床针对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有注射麻醉药物、物理疗法、心理干预等,但疗效不明显[12],另外运动想象疗法、镜像治疗法、肌肉胶贴等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13]。该研究是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扎治疗,在配合常规康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即ESWT联合肌内效贴扎治疗能够很好的提高肩手综合征的康复疗效。对患者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为(2.03±0.61),对照组为(3.10±0.71)分,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治疗组FMA-UE评分为(35.46±14.97)分,对照组评分为(26.16±14.57)分,治疗组FMA-U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MBI指数评分(55.00±8.20)分,对照组为(45.5±8.9)分,治疗组经过4周治疗后MBI指数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果显示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上肢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原因是常规康复训练可以很好的改善患侧肢体的感觉及运动功能,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主动、被动运动训练可以刺激传导至脑部的神经并提高未坏死的脑部神经的兴奋性,以达到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14]。ESWT能在几纳秒内产生极高的压力将能量传递到肌肉骨骼深处,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还可打通关闭的微血管,促进局部微循环[15]。王圣强[16]使用冲击波结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3周后治疗组VAS评分(2.16±1.2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VAS评分(3.34±1.03)分(P<0.05),表明冲击波结合推拿治疗可以更好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单纯的推拿治疗。肌内效贴布可产生持续的回缩力,能够促进淋巴血液回流、减轻肢体水肿、增加患者本体感觉输入、促进肌肉活动、并提供关节稳定支持等方面的作用[17]。吴旻等[18]采用肌内效贴扎技术配合常规康复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23.65±4.48)分和BI评分(55.00±11.2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FMA评分(15.13±4.75)分和BMI评分(42.75±8.98)分(P<0.05)。
综上所述,冲击波治疗联合肌内效贴扎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肩手综合征的症状,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