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贞,马莉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福建福州 350000
病情危重的新生儿一般是通过输液的方式进行治疗与营养摄入,而静脉留置针是输液治疗首选的方式,其中头皮静脉、手腕静脉等均是常见的静脉留置针部位[1-2]。虽然,头皮静脉穿刺可使药物迅速进入患儿体内,但新生儿具有易动的特点,治疗时易出现哭闹行为,对穿刺造成影响,甚至会引发并发症,而手腕静脉具有部位暴露的特点,能够减少穿刺次数,穿刺后易于固定,减轻对新生儿身心带来的痛苦。同时,手腕静脉留置针便于给药,有助于临床救治的开展[3-4]。鉴此情况,该院在2020年1—12月期间的70例新生儿中主要进行手腕和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对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家属满意度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7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5例。纳入标准:①患儿病情明确,需接受静脉输液治疗;②新生儿家属知情且同意该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患儿;②合并头皮静脉留置针、手腕静脉留置针禁忌证患儿;③输入高渗性或腐蚀性药物患儿。对照组:男婴儿20例,女婴儿15例;日龄1~28 d,平均(15.78±5.32)d;体质量1.89~3.23 kg,平均(2.27±0.17)kg;病程30 min~15 h,平均(5.83±2.06)h;21例足月,14例早产;患病类型:新生儿肺炎8例,新生儿窒息11例,早产儿3例,新生儿黄疸7例,宫内感染6例。观察组:男婴儿18例,女婴儿17例;日龄1~28 d,平均(15.28±5.24)d;体质量1.92~3.28 kg,平均(2.32±0.21)kg;病程30 min~14 h,平均(5.69±2.11)h;20例足月,15例早产;患病类型:新生儿肺炎7例,新生儿窒息9例,早产儿5例,新生儿黄疸6例,宫内感染8例。对比两组患病类型、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在对照组中应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保持平卧位姿势,并靠近床沿,在家长的协助下固定患儿头部,选择适宜的静脉留置针,寻找相对粗壮、富有弹性的静脉,头部主要选择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浅静脉,首选皮神经的“乏神经区”血管,将进针点附近毛发剃除,形成直径5 cm的操作区。
在观察组中应用手腕静脉留置针穿刺,为提高穿刺成功率,需选取合适位置,要避开存在感染、受伤、瘢痕、关节等处,选择便于观察、穿刺及回流通畅,弹性较好的部位。
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①穿刺前:为规范操作流程,穿刺前洗手,减少手部细菌量;将止血带扎于下针点8~10 cm处,并在下针位置底部垫无菌巾;对于刚出生的患儿,由于其体温较低,四肢及头部较冷,使血管收缩,易导致穿刺失败,可将患儿置于温箱保暖30 min,待血管循环改善后,再行穿刺。②穿刺方法:患儿保持卧位,选取血管走向直、直径较粗且容易固定的血管作为最佳穿刺血管;将患儿穿刺点周围5 cm毛发剔除,为避免反复刮、剃毛发,损伤穿刺位置皮肤,使用性能较好的剃发工具;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采用乙醇、碘酊对下针点周围皮肤进行2次消毒,采用的手法为弧形回旋滚动式,皮肤消毒范围>5 cm;将输液管内空气排出,在静脉留置针充满液体后,选择最佳穿刺血管进针;为减轻针尖损伤血管内壁,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尽量选择规格小的留置针,如24 G留置针;护理人员右手持针翼,左手绷紧皮肤,将针以15~30°角刺入,待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2 mm;在进针时注意观察,为防止针芯与外套管粘连,保持针头向上,扭动、旋转留置针的外套管;发现进针成功后,使用右手将针芯退出2~5 mm,左手按住Y接口处,接入针带管,使套管进入血管,后移除针芯;置针成功后,对针柄、穿刺部位皮肤采用浓度为75%乙醇进行消毒,消毒时,避开针眼;待皮肤表面消毒液风干后,将3M透明敷贴覆盖于针管上,为保证粘贴的牢固性,绷紧周围皮肤,减少皮肤与敷贴的缝隙,敷贴中央对准针孔,自针孔向周围按压,使整片敷贴固定;若皮肤表面存在血迹、胎脂,则用棉签去除,再抹干,以此保证敷贴的牢固性;敷贴贴好后,使用3M纸胶布将针柄固定,固定方法为交叉固定法,并标注穿刺时间于敷贴上;若首次穿刺失败,则拔除针头,更换新的无菌留置针继续穿刺。③拔针操作:敷贴撕除的方向为朝针孔向;将敷贴掀开后,应用酒精对针孔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使用无菌敷料覆盖针孔,轻压针头将其拔出;采用胶布固定敷料。④输液护理:输液治疗时,均需要提前使用3 mL生理盐水做冲管处理,待输液结束后使用肝素液正压封管;当输入药物的刺激性较强时,先采用防水纱布湿敷针孔周围皮肤,以此保护患儿静脉,再建立双静脉通路,将稀释后的药液交替性缓慢注入;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对于采用手腕静脉留针的患儿,将留置针的日期注明于床栏贴纸上,便于查看;若敷贴处存在气体、汗液、血液,则将其更换;若敷贴出现脱落、破损,则将其更换;观察针孔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若存在局部炎性反应、肿胀、渗液、红肿等现象,则拔除留置针,重新进行穿刺;对针孔及周围皮肤采用热毛巾进行局部热敷,有助于静脉回流,改善血液循环,加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增强患儿局部抗炎能力,有利于受创血管的恢复。
①记录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若静脉穿刺仅需一次便成功,且输液无堵塞情况,说明成功,反之为失败。
②记录两组留置针留置时间。
③记录两组72 h内并发症(留置针渗漏、留置针堵塞、静脉炎)发生情况。
④两组出院当天,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作为评估工具,评估两组的家属满意度,其中包含4项内容,即护理人员操作水平、穿刺过程中患儿情绪行为、穿刺成功率与穿刺时间,评估标准:90分及以上表明高度满意,80~89分表明基本满意,79分及以下表明不满意,(高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00%=满意度。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7.14%、97.14%,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n(%)]
在留置时间比较上,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留置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留置时间比较[(±s),d]
?
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57%、8.58%,比较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对照组、观察组家属满意度分别为71.43%、97.14%,比较发现观察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n(%)]
以往医护人员为新生儿行输液治疗时,多选用头皮静脉穿刺,即通过额上静脉、颞浅静脉等进行穿刺,因头皮静脉丰富且分支甚多,穿刺后可使药物迅速在体内发挥作用,但留置时间短,且对于护理人员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一次穿刺失败时可能需要反复多次进行操作,导致患儿产生哭闹情绪,影响下一步的临床治疗[5]。手腕静脉是人体上肢主要静脉,其由指背两侧上升指背静脉相互吻合形成,在临床上是静脉输液治疗时常选择的部位。
该次研究,该院主要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手腕静脉穿刺,结果显示:对照组、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7.14%、97.14%,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P<0.05),说明应用手腕静脉留置针于新生儿护理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头皮穿刺。研究认为,新生儿血管充盈度差,且血管细,穿刺难度大。在头皮穿刺时,大部分患儿因为哭闹易影响到护理人员的操作,增添穿刺难度。同时,加上头皮静脉细小、弯曲隐匿,分支多且相互沟通成网。头皮穿刺需要开展多次操作,在患儿哭闹、不配合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一次穿刺成功;而头部也不易固定,及时穿刺到位也不能保证一次成功。给患儿身心带来痛苦,并引起家属的不满情绪。而手腕静脉的位置相对暴露,其血管走向较直,管径较粗,位置也易于固定,有助于护理人员开展穿刺操作,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6-8]。在穿刺前的操作中,将日龄较小的患儿置于温箱保暖30 min,能够提升其体温,使血管收缩,有助于进针。同时,手腕静脉穿刺难度小,再加上与成年人对比,新生儿的解剖结构较简单,护理人员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容易定位,而患儿体位固定后也能够可减轻对穿刺的影响,故有利于护理人员开展操作,保证一次穿刺成功。此外,在手腕静脉进行穿刺能够促进静脉治疗药物疗效的充分发挥,同时有助于护理人员观察留置针固定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患儿因牵拉导致穿刺针脱出的现象[9-10]。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观察组留置时间分别为(3.17±0.51)d、(5.03±0.39)d,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表明应用手腕静脉留置针于新生儿护理中,能够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相对于头皮静脉而言,手腕静脉位置恒定,血管走向直、血管壁厚,穿刺后应用夹子卡住、固定延长管,可避免静脉留置针移位,且套管针体并不会对血管造成损伤,有助于保护血管完整性,有效延长留置时间。同时,人体手腕静脉包括浅静脉、深静脉,两者在交通支静脉作用下相互连接。因手腕静脉外径相对较大,主要由指背静脉中三级静脉弓延伸形成,应用普通输液针头穿刺时,不易出现输液不长的现象,故治疗时可以长时间留置。在进针的过程中,采用恰当的角度进针,保持进针的长度,能够减少对血管壁的破坏;在进针时保持针头向上,扭动、旋转留置针的外套管,能够防止针芯与外套管粘连,减少对静脉的影响;进针后,将针带管置入血管,妥善退出针芯,能够减轻对手腕静脉的破坏,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11]。
该研究中,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57%、8.58%,比较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说明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手腕静脉留置针的安全性较高。在穿刺时,为减少留置针渗漏,要选择合适的部位,应选取便于观察、穿刺及回流通畅,弹性较好的部位。头部静脉细小、弯曲隐匿,不便于观察,难以保证一次穿刺成功,易对静脉造成多次损伤,增加留置针渗漏的发生情况。手腕静脉的位置相对暴露,便于观察,有助于穿刺操作的进行,减少对静脉的损伤,避免发生留置针渗漏。选择规格小的留置针的目的是减少血管内壁与导管的接触面,减轻导管对血管的损伤,能够减少留置针渗漏。手腕静脉管壁面积较大且位置暴露,采用规格较小的留置针进行穿刺,能够缩小血管内壁与导管的接触面,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从而减少留置针渗漏发生。由于患儿易哭闹,致输液体位发生改变,使针孔位置受压迫,升高静脉内压力,易导致留置针堵塞。选取头部静脉穿刺不易于固定,同时针孔受压迫的概率较高,使留置针堵塞发生率高。手腕静脉穿刺的位置便于护理人员观察,若存在患儿哭闹、改变体位的情况,可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针孔位置受压迫,减少留置针堵塞发生。在留置导管的操作中,置针成功后,对针柄、穿刺部位进行消毒,能够减少因细菌感染导致的静脉炎;待皮肤表面消毒液风干后,采用胶带固定敷贴,可减少针管的滑动,能够减少导管对静脉的影响;穿刺时,尽量减少对静脉的穿刺,能够减轻对血管的损伤;当输入药物的刺激性较强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患儿静脉及建立双静脉通路,将稀释后的药液缓慢注入,能够减少化学药物对血管的影响,避免炎症的发生;尽量选择规格小的留置针,能够避免太粗的导管管径对血管壁造成刺激;操作过程中严格遵照无菌技术要求,避免细菌对针孔及周围组织形成感染,减少炎症的发生;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对于存在异常情况的患儿,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在以上的护理前提下,手腕静脉固定性较好,穿刺成功率较高,便于护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风险[12-13]。
该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观察组家属满意度分别为71.43%、97.14%,观察组满意度更高(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张静[14]研究结果相似,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照组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3.1%、82.3%,说明应用手腕静脉于新生儿护理中,能够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在穿刺过程中,使用性能较好的剃发工具,避免反复刮、剃毛发损伤穿刺位置皮肤,能够减少患儿哭闹;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穿刺,能够减少感染情况的发生,避免引起医疗事故。在输液护理的操作中,冲管处理输液管,能够保证输液的安全性;稀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采取恰当的措施注入,能够减少患儿的不适性;敷贴位置出现气体、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将其更换,可减少输液的不良风险的发生;敷贴出现脱落、破损,及时将其更换,能够保证留置针的固定性,有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观察针孔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能够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护患纠纷;对针孔及周围皮肤采用局部热敷护理,能够促进静脉回流,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患儿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其疾病恢复,从而提升家属满意度。在以上护理的前提下,手腕静脉留置针在穿刺过程中并不会对患儿造成太大的影响,有助于减少患儿哭闹行为。手腕静脉留置针在留置后对患儿体位进行固定,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儿抓扯,减轻患儿肢体活动对留置针造成影响,确保手腕静脉留置针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下有助于减少穿刺次数,提升安全性,加快患儿恢复速度,稳定患儿家属的情绪。与头皮静脉相比,手腕静脉位置表浅、穿刺难度小,新生儿哭闹时肢体移动不易导致滑针而引发不良穿刺事件,加上穿刺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患儿家属易接受,故满意度显著高于头皮静脉穿刺[15-18]。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手腕静脉留置针,不仅留置时间长,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家属满意度高,而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