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谈绘画的美育功能

2022-01-07 11:39况成泉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天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漆画屏风美育

况成泉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20世纪60年代中期,考古人员在山西省大同市东南约6.5千米处对一处古墓进行了挖掘,墓中出土了五块较为完整的屏风木板漆画,其以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和艺术表现技法绘制。经考证,此墓穴为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辰的合葬墓,墓中的木板漆画丰富多彩,运用高超的艺术技法描绘了一些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并辅以题记和榜题,鲜明地反映出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风貌,对研究当时的绘画及历史具有颇高的价值。

由于屏风漆画以人物故事为题材,反映出忠、孝、礼、义、廉、耻的美育作用,因此,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现代学者称其为“故事画”。即以人物场景和故事描绘为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绘制出审美与明理相统一的艺术作品。这样的艺术作品反映真情与平凡,真情在于其传教功能,即美育作用;平凡在于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从故事画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南北朝时期,对于事物的思考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发展,借助美术这个平台进行了大量的思想艺术碰撞,艺术家通过故事画这个阵地,带给处于战争时期的人民对于人生、思想、道德的思考。

魏晋南北朝大量故事画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鉴赏者的角度出发,欣赏和学习艺术作品,可以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身道德的规范;对创作者来说,有助于明确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明确艺术的美育功能,从而在艺术创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精神的枷锁如果不能被及时打破,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时候故事画带给我们的思考就不仅仅是讲述故事而已。

一、司马金龙墓的发现及其背景

司马金龙墓是在农田建设中偶然发现的,在1965年11月下旬,陕西省石家寨在打井过程中挖掘出一处古墓,考古人员到现场发现,墓的后室南部及甬道内散落着墓室中的彩绘屏风漆画,断定此墓葬曾被盗墓者破坏,考古人员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细致而漫长,直到1966年才全部挖掘完毕。墓葬散落的彩绘屏风漆画中较为完整的有五块,现存于大同市博物馆。五块屏风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长约70~80厘米,宽约16~20厘米,厚约2.2~2.5厘米,四周由榫卯结构将木板与外框固定在一起,有镶边,并且镶边的四周均为彩绘图案,从而形成屏风的形状。

从墓葬中发掘的屏风木板漆画,正反两面均绘有漆画,因木板散落于地面,受湿气影响木板接触地面的一面色彩剥落严重,只有上边还可辨认和维护,下边已经没有了辨认与修复的可能,因此现在公开可见的屏风漆画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从《中国美术全集》中“中国绘画全集”里对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的记载来看,漆画以朱漆为底,每块板面均分为上下四段,每段高约20厘米。我们可以看到画的每段画有一个单独画面,在绘画中配有黄色墨书榜题,还有详细的图解文字,这些图解文字的功能,就是说明画面内容及画面中展示的人物身份。绘画主要以黑色勾勒人物及器物轮廓,并配以黄、白、青、绿、橙红、灰兰等色,由于人物面部的白色漆剥落严重,使得画面中人物的五官和表情较难辨识。但以笔者调研收集的资料来看,并不影响对墓画内容展开研究。

从出土的墓砖和墓志铭内容可以判断,此墓系北魏达官司马金龙及其妻姬辰。司马金龙,字荣则,系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九世孙,是其父司马楚归降北魏后与北魏贵族之女河内公主所生。司马父子在北魏功高位显,备受宠幸,并与北魏鲜卑上层贵族进行政治联姻,过着穷奢极欲的富贵生活。而随墓葬出土的大批豪华器物及屏风漆画,也让我们得以见到1400多年前北魏无名画家创作的珍贵绘画,并为研究北魏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体现的美育意象

汉代绘画的主要功能是为封建社会的政治美育服务,即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开篇所言:“夫画者,成美育,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中国绘画最早自觉利用的一个功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主题仍然承袭了汉代以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传统,这在北魏司马金龙墓彩绘屏风漆画中得到了体现。

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上彩绘的人物故事主要取材于西汉刘向所著《列女传》和《孝子传》等文献,描绘的是帝王、将相、列女、孝子、高人、逸士等的故事传说,如帝舜、周太姜、卫灵公、齐宣王、晋文公、孙叔敖、汉成帝、班婕妤以及孝子李充等,具有浓厚的儒教道德教育意义。从司马金龙墓漆画所描绘的画题来看,它绝不仅仅只是对“封建女德”的说教,而是有其政治寄托的。它是通过绘画这种形式来表彰功臣,标榜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观,从而引发观画者心灵的触动和道德的警醒。就已刊布的漆画而论,其中就有多处体现了这种美育意象。

(一)《班妃辞辇》《李善养孤》——忠己心力以奉公

《班妃辞辇》位于第一块与第二块木板拼合后正面自上而下第四幅左侧,有题记四行(如图1)。故事取材于《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婕妤》。故事的梗概是:班婕妤为汉成帝女官,因贤美兼备而备受宠爱,同乘一辇,婕妤辞谢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带有浓厚的“臣事君以忠”的色彩。

图1 《班妃辞辇》

《李善养孤》位于第一块与第二块木板拼合后背面自上而下第一幅,画面左侧为一男子头戴高冠拱手坐于方榻之上,身后有一侍者举曲柄华盖,右侧有题记两行,对面则是行礼如仪的仆人李善(如图2)。故事见于《后汉书》卷八一《独行列传》,讲的是这样一则故事:建武年间,疫病流行,李元一家人染病相继离世,最后只剩下一个孤儿李续存活。李元家里颇为富有,家财上万,主人死后,下人们合计杀死李续瓜分财产。有一个仆人名叫李善,看到这情况特别难过,但他无力制止,于是他将李续藏于山丘之中长达十年。在这十年中,他备尝艰辛,克服万难,将家主的孤儿养大成人,在与孤儿的交流和生活中,但凡有事,都行主仆之礼,下跪请示少主,得到指示再做。他的故事传扬出去,被当时的朝廷大加赞赏,朝廷为李善尽忠侍主的行为所感动,将其升至日南太守。

图2 《李善养孤》

(二)《素食赡宾》《李充奉亲》——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

《素食赡宾》位于第一块与第二块木板拼合后背面自上而下第三幅,画面左侧客位布席,一高冠男子坐席上进食,画面显示男子所坐席前设置食案,食案上有耳环等物品,对面则是素食赡宾的主人,榜题“素食瞻(赡)宾”(如图3)。该故事以《后汉书》卷六八《郭太列传》为蓝本,讲述了陈留人茅容在一次外出耕田的时候,与同伴遇雨,在大树下避雨,在避雨时,其他人都是平蹲在地,只有他一个人与众不同,正襟危坐。东汉名士郭林宗看后觉得奇怪,与他聊天,其间留宿茅容家中。第二天,茅容在家杀鸡做菜给自己母亲吃,郭林宗最初以为茅容杀鸡是因他,是其待客之道,等到茅容与自己一起吃蔬菜做的饭,郭林宗才知其意,但他未因此感到被慢待,还被茅容的孝举感动而起身叩拜,并劝其读书求学,最终茅容成为闻名当世的贤德之人。

图3 《素食赡宾》

《李充奉亲》位于第一块与第二块木板拼合后背面自上而下第二幅,画面右侧帷帐中是端坐在榻上的李母,李充在中间跪拜于前,扬手作比画状,李充妻立在一旁,正是即将掩面而去的一刻,榜题“孝子李充奉亲时”“李充妻”(如图4)。此事亦出自《后汉书》卷八一《独行列传》,故事背景是李充家中贫穷,兄弟六人交替穿一套衣服。李充妻悄悄怂恿丈夫分家,李充假装答应,并提议煮酒作食,约上亲戚朋友共议此事,席间李充跪着告诉母亲:“此妇离间母亲和哥哥,应当遣送出去。”李充也由此成为汉末闻名遐迩的大孝子。

图4 《李充奉亲》

(三)《有虞二妃》——节操自持德及王道

《有虞二妃》位于第一块与第二块木板拼合后正面自上而下第一幅,画面共有6个人物,左侧一妇女站立仰望,榜题“舜后母烧廪”。画面中间可以看到有两男子立于亭下水井旁,他们正忙着将土填入井中,榜题“与象敖填井”“舜父瞽叟”。在整个画面的右半部分可以看到一男二女,其中男子持锹,另有两女子与其相向而立,榜题“虞帝舜”“帝舜二妃娥皇女英”(如图5)。这段故事出自《列女传·母仪传》中的一段话:“有虞是指古圣天子舜,二妃则是其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故事讲的是舜曾经被自己的父母与弟弟谋杀三次,第一次是三人欲借舜疏通水井之机,将其杀死并掩埋;第二次是趁舜去涂仓壁时,恶毒地撤掉了舜上下仓壁的梯子;第三次是舜母纵火焚廪以谋杀。舜的二妃虽贵为天子之女,但从不骄奢淫逸,做好每一件事,专心扶助丈夫,在家庭关系上,巧妙化解家庭危机,体现了她们的智慧与宽容,为舜解除了重大的家庭危机与问题。后世在《列女传》里将两位列入“母仪传”第一,称“二妃德纯而行笃”,予以极大的赞赏,而舜帝也以明德之行成为先秦时期的圣王。

图5 《有虞二妃》

(四)《孙叔敖母》——义乃诸德之根基也

《孙叔敖母》画面右上方孙叔敖挥刀斩双头蛇,左下向其母跪言,榜题“孙叔敖”“孙叔敖母”,题记残存5行(如图6)。故事出典于《贾子》,讲述的是孙叔敖少年时道遇双头蛇,当时人们认为,见此蛇者必死,他觉得不该让此蛇再害他人,于是他将蛇杀死埋入山丘。回家后,他将自己的经历和举动讲给母亲听,母亲说道:“暗助他人者必受天助,你一定不会死。”孙叔敖长大后出任楚国令尹,尚未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而国人就已经信服他的仁义了,他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图6 《孙叔敖母》

三、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的审美功能与美育功能的辩证

绘画艺术从来都不仅仅是美妙画面的呈现,一直以来都具有教育、鉴戒功能,这是中国绘画历史上很早被艺术家认识并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自觉利用的艺术功能,绘画艺术的教育、鉴戒功能在《中国美术史》中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左传·宣公三年》中载王孙满答楚子问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该段文字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古人对于艺术作品的美育功能和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引领作用的理解,另外,《古画品录》对绘画的美育功能的阐释具有代表性,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介绍绘画作品的品评专著,由南北朝时期齐国的谢赫所著,他认为绘画艺术并不是简单的画面展示,而是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文中有这样的阐释:“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从这一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坚定认识,绘画艺术应该劝勉告诫,通过绘画艺术展示世事沉浮、盛衰得失,作者认为,绘画艺术的德育鉴戒功能可以起到突破时空限制,“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作用。通过绘画艺术,人们可以了解历史故事和历史教训,从绘画展示的思想与故事中获得借鉴与教训。从作者的描述与阐释中,我们看到作者对绘画艺术有着很高的认识,并有强烈的期待,显示着绘画艺术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引领作用,这一认识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在研究司马金龙墓的屏风漆画时,会自然地从其绘画的审美角度入手,重点研究它在怡情、畅神方面的作用。然而,在其产生的时空里,这些屏风漆画不仅是以装饰为目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生产动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统一安定的政治面貌不复存在,人们处于惶恐之中,许多文人士大夫无所适从,汉代具有美育功能的绘画在这个水深火热的环境中得以延续,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故事画成为当时艺术创作的主流。这种绘画不仅富有美感,还可以让人们通过某一场景回忆到相应事件,或通过某一人物形象联想到其特殊的品质和作为,进而从中得到鉴戒与感化。

因此,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体现了动荡时代绘画的审美功能与美育功能的完美结合。绘画艺术作品,其美育功能是根本,画作所承载的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价值是创作得以实现的主要动因。而审美和欣赏的需要只是文人们在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将美的意识加了进去。在中国历史上,自魏晋南北朝之后,对道德的沿袭和对审美的追求一直是绘画作品和艺术追求的一体两面,从来不曾有过分开,唯一的区别就是每一时期绘画艺术在审美追求和道德引领方面强调程度不一,但就每一件艺术作品来说,都是艺术家精心制作的传世之作,每一件作品所包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反映着作者的审美认识和道德情操,也深深地影响着所有艺术欣赏者。一方面,艺术作品应该具备美育功能,只有美的事物才能引发观画者感情和道德的共鸣,起到“成美育、助人伦”的作用;另一方面,审美价值又是鉴戒故事绘画发展的终极目标,这是由艺术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认识绘画的美育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辩证关系,对当下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对当下艺术创作的美育价值

进入20世纪,面对中国社会多灾多难、屈于外辱的社会现状,广大知识分子逐渐关心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振兴民族的斗志。通过艺术的感化功能来拯救国家、民族的思潮也在此时出现。以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和改善中国人民生活现状为目标的科技救国、工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想浪潮开始在中国产生并迅速蔓延开来,在中国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启蒙作用。这一时期,广大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家都感受到了这种气息,并站在了民族发展和社会改良与革新的前沿。他们以各种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在新思想启蒙和新思潮推动下产生的变化,他们将艺术与教育有效结合,在20世纪救国思想的启蒙下,发展了艺术,同时运用艺术形式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向前进步。鲁迅作为近代最早系统地研究美术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的学者之一,对艺术作品与思想道德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并给我们做出了认识艺术的德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键指引。1913年2月,当时的《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1卷第1册上发表了鲁迅先生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在文中,鲁迅先生明确提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他对美术的认识,同一时期,以绘画的感化功能来表达民族忧患意识,振兴民众奋斗热情、救国救民的思潮也达到巅峰。

当下,我们生活在技术迅速发展与信息广泛传播的时代,艺术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实世界美丑共存,画家依据自己的认识创造出种种艺术形象,从而增强人们对于美和丑的审美判断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引导着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在我国悠久的绘画史中,美育功能一直处于备受重视和关注的地位,审美功能只是作为心理情绪的表层活动而存在,缺少理性渗透的艺术品必将永远被淹没在生活之中,缺乏思想性和教育性的艺术作品根本无法经受历史洪流的洗涤,终将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充分诠释了“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的社会功能,呼吁一切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艺术家重新认识艺术的美育功能,将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艺术相融合,升华艺术品的道德功能,探讨艺术品审美暂时性与价值长久性之间的平衡,让艺术作品实现超越世俗的精神自由与人文指向的飞跃。

猜你喜欢
漆画屏风美育
李思思漆画作品
论公民美育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墨痕临水欲化龙——《草书屏风》赏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古人为什么喜欢在房子里放置“屏风”
郭栋、路艳红漆画作品
现代红木家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