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盖裙装饰特征研究

2022-01-07 11:39陈日红吴晓庆湖北美术学院
天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织锦土家土家族

陈日红 吴晓庆湖北美术学院

盖裙是土家族儿童的特定之物,在我国湘西酉水流域使用十分普遍。由于盖裙具有多种功用,可以用于包裹婴儿,也可以用作贴身背负的软背篼,还可以覆盖在婴儿的窝窝背篓,解决了土家族妇女劳动和育儿的问题,因此,在湘西土家族随时可以看到应用盖裙的场景。纵观盖裙的形制,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使用的功能一般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盖裙制作的工艺、装饰图案因族源、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湘西土家族的特色。

一、湘西土家族盖裙研究的二维阙限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土家族的来源是多元的,它是古代巴人的一支,是融合当地土著和进入这一地区的汉人、濮人、楚人、乌蛮等部落在唐末五代而形成的。[1]由于土家族是个多部族的民族复合体,因此各地的土家族人在语言习俗、信仰禁忌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考虑诸多的因素,将现在的土家部落分成清江流域和酉水流域为主的两大块是比较客观的。许多研究土家文化的专家学者将这两大块用“同源异支”的现象来解释。[2]盖裙就流行于湘西北酉水流域的龙山、永顺、保靖等县的土山寨。[3]

湘西土家族盖裙典型的文化特征:首先,作为信仰之物,土家族人将人类祖先“补所”和“雍妮”两兄妹的抽象织锦图案镶嵌在盖裙上。因为土家族人认为,盖裙是保护孩童的,有了人类祖先“补所”和“雍妮”的护佑,孩童就能躲避邪气侵扰,赶走“白虎”,生命才得以延续。其次,作为民俗之物,盖裙是诞生礼的必备之物。土家族盖裙是由女方制作的。婚后妇女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十天,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娘家的母亲要准备土家织锦的花盖裙去“看(望)月”,寓意是联络两个家族的情感。最后,作为工艺和技术之物,盖裙的形制是在一米见方的黑色布上,用只有三面三条约15厘米宽的土家织锦条镶嵌而成,色彩为赤、黑、黄、青、白五色。(如图1、图2)盖裙蕴含着土家族人对生命延续的美好寓意,因此盖裙上的一针一线都寄托着希望。鉴于此,本文从盖裙的工艺和盖裙上的图案这两点进行研究。

图1 盖裙正面

图2 盖裙背面

二、湘西土家族盖裙工艺

湘西土家族盖裙是土家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对土家族人来说,盖裙是呵护和保护小孩子的。盖裙上的一针一线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同时也寄托了“补所”和“雍妮”对土家族孩童的保护。正是因为这些精神和文化的内容,湘西土家族人会更加精心地制作盖裙。制作一条盖裙需要很长的时间,主要包括选料、剪裁、织锦、镶嵌四个步骤。

(一)选材

土家族先民长于纺织织造和染色。《后汉书》就有记载“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俗[4]。对于土家族人来说,盖裙首选的是自己家织染的土布。

(二)土家织锦

盖裙上镶嵌的织锦是制作中很关键和重要的部分。“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制字帛与金也。”[5]在古代织物中,“锦”需要有先进的织造方法和很高的技术水平。“锦”代表高技术水平的织物,意味着“高贵”,是“美丽”和“美好”的象征。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至今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土家织锦是使用古老的斜织腰机进行织造。斜织机的“斜”是指机座与水平地面所形成的倾斜角度,土家织锦织机的倾斜角度为50°~60°,制造者“席地而坐”,进行操作(现代的织造者在织机前端放一只小板凳,是坐在小板凳上织造)(图3)。

图3 织造土家织锦

土家织锦制作工艺复杂且独特。一位熟练的织女一天只能织3厘米,它采用一种无规律的“通经暗纬、断纬挖花”方法,在纬线上挑出不同色彩的纱线,挑织时正面看上去“杂乱无章”,全是断纬线头,外行根本看不出图案,背面构成纹样。细经纬粗,以纬克经,图纹部分只显彩纬,不露地经暗纬,从而使构图的每“颗”彩纬边界与地经暗纬之间留有一道“空隙”,产生了一种雕刻镂空的立体感。[6]

土家织锦组织结构的工艺有“对斜”平纹素色类型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类型两大流派。“对斜”平纹素色类型是在普通平纹布上以纬线挖花而成。制作的图案明暗对比强烈,起花部分凸显有浅浮雕感。“上下斜”斜纹彩色类型是由“对斜”平纹素色类型发展起来的,它的图纹构成和色彩构成更加趋于成熟,单个纹样复杂且完整丰满,[7]基本图形多为方形、三角形、菱形、“之”字形等规则的几何图形。[8]它们简练、率真、刚劲,达到“得意忘形”的境地,也形成土家织锦“明存形异”的艺术特色。[9](图4)

图4 土家织锦组织结构工艺

三、湘西土家族盖裙图案

(一)湘西土家族盖裙色彩

土家族人自古喜爱五色土锦。《大明一统志》中就有“土民喜五色斑衣”的记载,“斑布即土锦”。[10]五色专指赤、黑、黄、青、白五种,谓“五方正色”,这与古代传统的“五色观”是一脉相承的。光绪年间的《龙山县志》对土家织锦的色彩亦如此描述:“绩五色线为之,色彩斑斓可爱。”土家族还有“忌白尚黑”的习俗,土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忌白”,认为白色有不祥之意,织锦色彩构成与染色方法流传至今的近百种土家织锦传统图案有诸多绚丽色彩的组合,几乎没有用白色,也极少以浅色作底,在纹饰中亦无整块的白色出现。相反,他们把玄黑作为最喜爱和尊崇的时尚,认为黑色是正直、权威的象征。以黑(青)等深色为底的纹饰图案中,尽管主图色彩丰富艳丽,但也能被调和统一。一般,黑色多用作底色和边饰,很少用于主图色彩,即使有也是用以点缀,以求呼应完整、主次分明。土家族盖裙作为湘西土家族的民俗用品,它的色彩不仅与民族传统习俗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色彩搭配上也表现出主辅的特征,如古人所言“五彩彰施,必有主色,它色附之”。[11]

前文已述,土家族盖裙主要的颜色为黑色,三面镶嵌土家织锦,黑色与其他色彩的面积比例几乎是10∶1,大面积的黑色视觉上给人一种暗沉感,使人有神秘、静寂的视觉感受。五色土家织锦的颜色给人一种鲜艳感,给人带来欢快、轻松的体验。五色土家织锦色彩搭配上多运用明度较高、对比强烈的色块。民间有“黑配白,哪里得”“黄配黑,跳得出”“红配黄,放光芒”“红配绿,丑得哭”“黄配紫,丑得死”“红配紫,臭狗屎”的顺口溜。画面用色多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将一对对相互独立而又艳丽的原色放在一起,通过颜色的对比、色彩的面积、构图及其他一些特定的空间因素共同构成织锦图案的整体视觉效果。又经常将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等补色和对比色一起并置使用,将其镶嵌在黑色和深红等厚重的底色中。因为从未混合或改变原色的色相,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所用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等本质特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色彩的对比度,使画面形成鲜明、绚烂的浓烈效果,达到“色彩斑斓”的目的。在织锦图案中,织女们在对比色的边缘或周围则用灰色或白色,线与面交错其间,从而形成线包面、面夹线的穿插局面,使图案呈现出明快、细腻和精致的视觉效果。同时,以紫、橙、棕等复色作为补充,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使每幅图案画面在保证一个基调、一个主色的前提下,既艳丽炫目又统一协调。大面积黑色与五色形成强烈视觉对冲,使土家族盖裙稳定中又不失明快,极具土家族的视觉效果。

(二)湘西土家族盖裙装饰元素

盖裙在湘西土家族流传已经很久了,是土家族儿童的特定民俗用物,有呵护小孩子的功效。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盖裙三面镶嵌的土家织锦图纹的选择。土家织锦现存120余种图纹,能镶嵌在盖裙上的只有“台台花”一种,其他图案从未出现在盖裙上,而“台台花”也不作他用。与湘西土家族杂居的苗族虽使用背篼背小孩,但不镶饰“台台花”。与湘西土家族山水相连的鄂西、黔东、川东土家族虽善织土家锦,但不织“台台花”盖裙,这就使这一与众不同的图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12](图5)

图5 “台台花”

“台台花”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二方连续图案;上部分的纹样为小船;中间部分是由折线、斜线菱形纹组合而成的“补所”和“雍妮”抽象头颅;下面部分的纹样为水波浪,寄托土家族人期盼子孙繁衍的美好愿望。(图6)

图6 “台台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

(三)湘西土家族盖裙形制

盖裙的形制是三面围成织锦,一边留空,黑色的直通其间。这种形制有实用功能并且与土家族人民间的信仰有关。

盖裙是土家族人用于包裹婴儿的褪袱,从不离身,出门游玩,它又可作贴身背负的软背篼。用法是把它覆盖在婴儿的窝窝背篓上,用以保暖、遮光,防范“白虎”。有的专家从实用的功能来看,盖裙一边留空的目的是不让织锦厚粗的表面摩擦到孩童的脸面。(图7)

图7 盖裙实用功能

土家族先民很早就奉行道教,“天玄地黄”,玄为天,玄即黑。盖裙之所以用“台台花”织锦三面围成,一边留空,其传统的民俗信仰隐喻得很清楚。盖裙从下方沿左右两边的船为“台”,“一级一级”逐渐上升,水涨船高,水再高也不能齐过空出大面积黑色的“天”。这种形制布局是民族信仰的外在体现。

湘西土家族盖裙是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用品。我们应该看到湘西土家族盖裙所呈现出的视觉表象,映射出的是土家族的信仰和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盖裙的内涵在历史中可能会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保留下来的只是它独特的用途和文化内涵。盖裙犹如一支摇篮曲,伴随着土家族一代一代的子孙走向未来。

注:图1、图3、图5、图6、图7出自田明著《土家织锦》(2008年,学苑出版社),图2、图4为笔者拍摄。

猜你喜欢
织锦土家土家族
瑶族织锦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Dancing for theDead
传承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