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泽宇,余朝文,徐 超,陈 辉,陈世远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安徽 蚌埠 233004)
近年来,随着血管疾病的不断增加,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强血管疾病实践教育越来越重要。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已经逐步取代传统开放手术,成为现代外科医学中的主流治疗手段。但是血管腔内技术会受到大型介入造影设备操作的影响,而且教学中还要克服射线暴露、防护管理的困难及学生主观心理顾虑等因素,目前教学训练并不能较好开展[1]。此外,学生对血管外科知识了解较少,未建立良好的学习情趣与职业兴趣,这也限制了血管外科临床教学的开展[2]。血管腔内模拟器能够为操作者在模拟环境中提供血管内手术的实际操作体验,包括在导管室的各种介入套件和手术,实现了在广泛完整的虚拟现实环境中,在透视下进行血管内的实际操作,是一种安全可控、无射线风险、经济实用的教学工具,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国外已经纳入血管外科医师的培训中,而我国医学仍开展较少。基于此,我院自2016年开始建立血管腔内模拟器教学尝试,在初步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模式对学生操作技能及兴趣的影响,结果汇报如下: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临床教学中进行临床技能实习及规范化培训的学生82名,其中2018年1月至12月学生41名作为对照组,男性34名,女性7名,年龄在22~28岁,平均年龄(25.24±1.29)岁,学历:本科21名,研究生20名,专业背景:血管专业6名,其他专业或未定专业35名,工作经历:<3年16名,25名无独立工作经验。2019年1月至12月学生41名作为观察组,男性36名,女性5名,年龄在21~29岁,平均年龄(25.08±1.35)岁,学历:本科20名,研究生21名,专业背景:血管专业7名,未定专业或其他专业34名,工作经历:<3年22名,19名无独立工作经验。在性别、年龄、学历、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等上述基线资料上,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能保证完成一期的模拟器课程培训;(2)具备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3)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基本操作。排除标准:(1)主观上对计算机、模拟器等电子产品有厌恶情绪;(2)对模拟器操作界面不能理解。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BS),选取典型病例,带教老师组织学生对病例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讲解,分析病例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参加临床实践操作。观察组在在CBS基础上采用血管腔内模拟器教学模式,具体如下:(1)第1周: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血管外科介入知识的讲解,时间约为1 h,进行血管腔内模拟器使用方法的介绍,时间约为30 min,并进性标准髂动脉球囊扩张术的演示。完成课前培训后,要求学生自动操作血管腔内模拟器进行一次髂动脉球囊扩张术操作作为课前测验,记录学生操作情况。(2)第2~7周:学生每周接受30 min血管疾病、腔内技术理论知识的培训,具体内容包括主髂动脉疾病、颈动脉疾病等以及基本操作,然后再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接受1 h血管腔内模拟器操作训练。(3)第8周:学生独立进行一次髂动脉球囊扩张术作为课后测验,带教老师记录学生操作情况。所有操作均在血管腔内模拟器上完成。两组均培训2个月。
1.4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培训2个月后,采用考试测验法对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进行评价,带教老师根据血管疾病临床诊疗的相关知识及内容进行命题,学生作答,10分为满分,≥6分为及格,计算两组学生及格率。(2)比较两组学生操作技能成绩。培训2个月后,采用客观操作评分量表对两组操作技能成绩进行评价,共包括操作时间、了解导丝位置、维持导丝稳定、射线剂量、操作流畅性、操作过程了解程度、能完成操作7项,采用0~5分制,得分越高说明成绩越好;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阐述操作要点,带教老师不能对设备以外的问题进行指导与帮助,以保证学生评价的客观性。模拟器造影手术考核成绩由模拟器提供,包括造影手术掌握时间、单次造影时间、单次射线照射时间、患者累计皮肤表面剂量。(3)比较两组学生学习兴趣及职业兴趣。培训2个月后,采用主观调查问卷对两组学生学习及职业兴趣进行评估,根据感兴趣程度采用0~5分制,得分越高说明越感兴趣。该问卷的总体信度达到较高水平(α=0.924),效度检测结果中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1.51%,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频数和百分比n(%)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描述。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理论知识成绩与及格率比较在理论知识成绩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理论成绩及格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理论知识成绩与及格率比较
2.2 两组操作技能成绩比较在操作时间、了解导丝位置、维持导丝稳定、射线剂量、操作流畅性、操作过程了解程度、能完成操作评分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操作技能成绩比较分)
2.3 两组模拟器造影手术考核成绩比较在造影手术掌握时间、单次造影时间、单次射线照射时间上,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累计皮肤表面剂量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模拟器造影手术考核成绩比较
2.4 两组学习兴趣及职业兴趣比较观察组学生学习兴趣、职业兴趣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学习兴趣及职业兴趣比较分)
血管外科是一门新兴的外科学,发展历史较短,因而如何提高血管疾病的临床教学能力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血管外科实践教学面临专业教学不足、学生培养模式落后、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因而需要开展新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学工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职业兴趣[3]。
传统教学法中CBS教学法比较常用,采用“病例为先导、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还存在一定欠缺,无法变纸上谈兵为实战演练。血管腔内模拟器具有经济实用、安全可靠、无射线风险等特点,能够模拟真实的临床情景,为学生提供操作机会[4]。通过血管腔内模拟器教学,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与腔内操作技能[5-6]。此外,反复的模拟训练能够促进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而且能够将操作流程进行标准化、程序化处理,加上带教老师的指导,能够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7]。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理论知识成绩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操作技能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模拟器造影手术考核成绩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血管腔内模拟器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成绩与操作技能成绩。
杨林等人[8]研究显示,在美国住院医师培养体制(5年基本外科+2年血管外科)中,只有20%左右的血管外科住院医师能在医学院阶段确定将来会从事血管外科,剩余80%左右的住院医师会在轮转期内确定将来发展的职业,这表明若没有专科知识技能培训,住院医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会被延迟。而我国目前采用的住院医师培养体制(3年住院医师轮转制)给住院医师提供选择的时间更少,因而加强对我国医学专业学生的早期专业教育至关重要[9]。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血管腔内模拟器的使用在血管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相应的课程内容还需要完善[10]。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学习兴趣、职业兴趣评分更高(P<0.05),这表明实习学生对血管腔内模拟器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较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职业兴趣。
综上所述,血管腔内模拟器教学模式应用于血管外科临床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具有重要帮助,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职业兴趣,基于血管腔内模拟器的课程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很大潜力与发展前景。然而,血管腔内模拟器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完全模拟全部临床操作过程,要想真正提升实践水平,还需在灵活性、准确性方面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同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仍然是血管外科教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